From Sea to a Sea of Words: Poet Ensnared as China Shuts Down Commemoration of Liu Xiaobo

From Sea to a Sea of Words: Poet Ensnared as China Shuts Down Commemoration of Liu Xiaobo

Yaxue Cao

It’s said that when Liu Xiaobo (刘晓波)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October 2010, one of his friends wept. But he wasn’t shedding tears of joy. “He will never get out alive,” the friend said. At the time, the 55-year-old Liu had just begun his 11-year sentence at the Jinzhou Pris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prediction that he won’t make it out alive was a difficult one to credit even for the most pessimistic observers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of which, in China, there is no shortage). Anything can happen in 11 years. Many more people — in particular Liu’s large group of friends — were able to bite their tongues until the day Liu was to be released, and the day on which a page in Chinese politics might, just might, be turned.

On July 13, 2017, the omen became reality.

Chinese internet users have employed the term “crush the bones and toss the ashes” (挫骨扬灰) to describe what was done to the remains of Liu Xiaobo. This phrase both expresses the sequence of events, and also most imaginatively captures the hatred and belligere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oward Liu Xiaobo the person and Liu Xiaobo the symbol. As far as the Party is concerned, not only must Liu die, but he must also not leave behind anything that people can gather around and commemorate.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erhaps thought that a sea burial would be the most thorough method of expunging all traces of Liu Xiaobo — but not so, as memories are more about hearts and minds than materiality. “Wherever the ocean is, there is Liu Xiaobo.” The ocean itself became Liu Xiaobo’s tomb. From Dalian to Guangdo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pared no effort to detain supporters who went to the coast to hold memorials for Liu. The signalling by the authorities is clear: no commemoration of Liu Xiaobo is permitted.

From when Liu Xiaobo was suddenly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liver cancer on June 26, to when he died three weeks later, numerous social media users composed poems to express their shock and grief. Poet Meng Lang (孟浪) said: “On July 13, the night of Xiaobo’s death, poems of memory and dirges flooded forth from the internet. WeChat groups and public accounts widely spread many moving poems.” The poems, of course, were pounced upon and deleted by China’s armies of censors working overtime.

“The authors that made up this literary whirlwind,” Meng Lang said, “knew that when they read the news they were reading history; they were reaching through to history as they touched the present.” Editors and publishers had the same idea and reached out to Meng Lang: they invited him to pull the poems together to form a compilation.

The 49-year-old Guangzhou poet Langzi (浪子, real name Wu Mingliang 吴明良) and Meng Lang in Taiwan got to work editing the anthology. Meng Lang told China Change that the selection and editing of about 200 poems is already done. Authors range from anonymous internet users to famous poets; from the youngest, at 20 years old, to the oldest, at over 80.

On August 18, the Guangzhou police came for Langzi with an arrest warrant.

The anthology was originally scheduled to be published in September, but Langzi’s detention has put those plans on hol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seem determined to find a couple of “criminals” among all who have commemorated Liu Xiaobo, thus “killing a chicken to scare the monkeys.” On June 26, after the news emerged that Liu Xiaobo was in hospital, Langzi added his name to a declaration calling for Liu’s release, and gave an interview to Hong Kong’s TVB. Shortly afterwards, police set up a surveillance camera outside his apartment entrance, then on June 30 summoned him for an interrogation. On July 1, Guangzhou police detained him for 10 days on the charges of “damaging a police bicycle.” Langzi explained to his lawyer that all he did was shove away a bicycle the police left blocking his doorway.

The police also wanted to know whether the poet was behind a group called Freedom for Liu Xiaobo Action Group (自由劉曉波工作組) that emerged soon after the news of Liu Xiaobo’s terminal illness.

Langzi, 一種開端

THE SCENE OF THE “ILLEGAL BUSINESS OPERATION” IN SEPTEMBER, 2017, IN GUANGZHOU.  PHOTO: HTTP://WWW.GZNF.NET/ARTICLE-4117-1.HTML

If he wasn’t involved in editing the anthology of poetry, Langzi’s troubles might have ended there. But on August 8, personnel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Publica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raided Langzi’s apartment. Last year the poet had published a personal collection titled “A Lost Map” (《走失的地图》), and going with it a collection of visual artwork from Chinese painters of various styles, “A Form of Beginning” (《一种开端》), and held a public exhibition locally. A year ago this wasn’t a problem, but all of a sudden it was an “illegal business operation” punishable by the law.

It merely illustrates, as countless cases do every day, how law can be gratuitously utilized for political persecution or personal vendettas in China.

Langzi at the exhibition

LANGZI SPEAKING AT THE EXHIBITION.  PHOTO: HTTP://WWW.GZNF.NET/ARTICLE-4117-1.HTML

On August 29 Langzi’s friend Peng Heping (彭和平), who had helped him print the catalog for the 2016 exhibition, was also criminally detained. It appears as though the authorities are doing their utmost to find a crime for the poet they have determined to punish.

On September 17, Langzi will have been detained for 30 days. According to Chinese law, the authorities must decide whether they’re formally arresting him or releasing him.

Liu Xiaobo’s thoughts have their roots in his training in literature and poetry. While he was better known for his commentary and politics, he was also a poet. He published an anthology in Hong Kong together with Liu Xia in 2000. In the 1980s he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bellious poetry experiments that began in his days as a literature student at Jilin University.

In 2010, in “I Have No Enemies: My Final Statement,” Liu Xiaobo wrote: “I hope that I will be the last victim of China’s endless literary inquisitions and that from now on no one will be incriminated because of speech.” It now appears that in China, the threshold for speech crimes is being constantly lowered, and the charges leveled in an increasingly arbitrary manner.

This much is for certain: in a calendar that is being filled with an ever growing list of “politically sensitive dates,” July 13 will be added, and in China’s practiced criminal code, there will be the “crime for commemorating Liu Xiaobo.”

A friend of Langzi’s worried on Twitter:  “If I don’t finish my tea in the morning, I don’t feel at ease the entire day; in the evening, if I don’t finish my wine, I feel that life is unbearable. Langzi has the same habits, and I can’t begin imagining how he will get by in a prison cell.”

我們從來不怕道路黑暗漫長

浪 子

我們從來不怕道路黑暗漫長
微笑著出發,哪怕兩手空空
一去不返。在未知的城市
我們像人群一樣孤立,散播
走失的消息,森林被砍伐
荒原被耕種,熾熱的心靈
一再被冰封。冒著無端的青春
或毀滅的危險,我們擁有
另外的一些,卻彷如負傷的大雁
從不知往何處飛翔
那些輪回所映照的,自由的歌聲
成為可能的歸途,在黑暗中升騰
徜徉,發出含糊的夢囈:我們
從來不怕道路黑暗漫長

We Are Never Afraid of the Road Being Dark and Endlessly Long

by Langzi

We are never afraid of the road being dark and endlessly long
To set off smiling, even if empty-handed
Once gone, never returns. In the unknown city
We are as alone as the crowds, spreading
The leaked information, forests are chopped down
Wasteland is cultivated, the fiery heart and soul
Is once again sealed in ice. Braving with the wild youth
Or against the risk of being ruined, we possess
Something otherwise, but like a wounded wild goose
Who never knows where to fly and soar
What those incarnations reflect is, the song of freedom
Turning into a possible homebound journey, which in the darkness rises
And roams, letting out obscure somniloquism: We
Are never afraid of the road being dark and endlessly long

Translated by Chris Z.

無 題

孟浪

直播一個民族的死亡
直播一個國家的死亡
哈利路亞,只有他一個人在復活中。

誰直接掐斷了他的復活
這個民族沒有凶手
這個國家沒有血跡。

現場是做了手腳的
那些醫生的手腳,充滿了仁慈
充滿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

能瘦一點嗎?能再瘦一點嗎?
就像他,一個人,他最後的消瘦
一副骨架也撐起整座人類博物館。

直播一個民族的死亡
直播一個國家的死亡
哈利路亞,只有他一個人在復活中。

2017年7月11日凌晨0時58分

Untitled

by Meng Lang

Broadcast the death of a nation
Broadcast the death of a country
Hallelujah, only he is coming back to life.

Who stopped his resurrection
This nation has no murderer
This country has no bloodstain.

They did a sleight of hand at the scene,
Those doctors, a sleight of hand, benevolent
and full of this nation, this country.

Can you lose some weight? A little more?
Like him, alone, thinned down to bones
still buttressing the museum of mankind.

Broadcast the death of a nation
Broadcast the death of a country
Hallelujah, only he is coming back to life.

Translated by Anne Henochowicz

From/China Change, September 14, 2017

艾鸽与古今中外八大文豪和诗词

一:艾鸽和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宇宙的起点
不是时间的消失
是你的眼睛到你的嘴唇
你发现了我却说不出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你的眼睛到你的嘴唇
而是从你的嘴唇到你的心灵
你已经说了出来心灵却不承认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从你的嘴唇到你的心灵
而是从你的心灵到你的生命
你的心灵已经认可生命却遥遥无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从你的心灵到你的生命
而是从你的生命到你的魂魄
你的生命已经属我所有魂魄却在飘逸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从你的生命到你的魂魄
而是从你的魂魄回到你的眼睛
你的魂魄被我俘获眼睛却深不可测
附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二:艾鸽和普希金《致大海》
再见吧,令人心颤的元素!
是你又一次跃入我的眼帘。
柔馨席卷着蔚蓝色,
浪涛一阵阵地娇喘郁郁。
仿佛是恋人的倾诉,
仿佛是她远道送来的秋潭。
我聆听着你的玉音,
你沸腾的心潮,你期颐的回响。
你是我的亲爱之波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浪花边沿,
一个人安谧地,恍然地徜徉。
还因那个隐秘的夙愿而自甘孤寂。
我多么珍惜你的回音,
痴恋你沉静的人韵,你天澄的心阁。
还有那月光包裹的时分,
和卓绝天下的缠绵!
我的情怀每每扬起风帆,
在你的胸脯间飘逸。
此情或许天注定,人寰难解又如何!
但你是历史的见证者啊,
又宛若聚集天籁之音。
我何曾想过离开,
你这安谧而奔腾不息的卷动。
赋予我灵性的颠狂,
并由我的诗词席卷整个天宇,
何时让我如愿以偿!
你期待着,注目着……而我却被困惑住;
我的心灵挣扎起来天旋地转,
最美的真爱充满了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心港……
有什么可以阻碍,这个星球,
暂将银河做牛郎织女的爱河。
大海给予我们永恒的动力,
这里曾经是人类的起源之处,
辉煌与颓废,排列着一座座历史的宫殿。
在海岸,躺卧着半睡半醒的回忆,
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
就在那里消亡。
而那里,顺天道者万古流芳。
普希金,泰戈尔,李白,杜甫,毕加索,唐伯虎,曹雪芹…..
所有的天才都注目着新的超越。
我就是大海,天空,波澜,而你骤变成阳光。
我是艺术的使者,我的灵感
是来自大海深处的珊瑚。
郁闷的海波喧腾起来吧,向世界宣告:
且将经典留空间,
莫信海天不容人。
正如海的安谧,似乎只听见絮语。
正如海的激昂,又让灵性澎湃。
世界空虚了,人文永恒。
大海啊,我们何去何从,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天下的幸福玉门守护者,
或是绅士的风范,或是暴虐的霸王。
哦,渴望再见的大海!
我时刻期待着你的映像卷入。
我将长久地,永恒地
倾听你月光下的歌吟。
我的内心深处终身的港湾啊,
要把你的玉峦,你的柳腰,
你的光芒,你的倩影,酝酿成万般梦寐
带进心扉,带到那安恬的不忘之川。
附俄罗斯诗坛的太阳普希金代表作《致大海》
(译文见中国语文教材)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三:艾鸽和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胸中来,奔流到海还迂回。
君不见,一片青史掩凄凉,朝若晨露暮成霜。
人生得意须淡定,即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难埋没,磨难乃是试金石。
无颓废者成大器,笑饮苦涩三百杯。
月与影,且作伴。
将进酒,莫离杯。
灵犀梦寐者,聆听心扉浩叹声。
金银万两不足贵,人文价值永溢芳。
古来多少圣贤梦,唯有才俊留其名。
不与天王比奢侈,人寰卓绝在神韵。
漫卷月光欲翩然,百代亦是耀邦心。
人不醉,心依恋。且将月盘酌美酒,与汝共圆千秋梦。
附李白原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艾鸽和辛弃疾《青玉案》
月兔翩翩忍留步。更有那,思如雨。
几时心扉可托付。
金波玉露,一眼万年,银河亦无路。
天宇人寰无觅处。千古红楼随梦去。
空怀枉恋千百度。不经意间,
秋眸帘开,竟是梦中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附注:写《青玉案》诗人自创词谱较多,主要压仄韵。辛弃疾《青玉案》词虽不符合《钦定词谱》但已脍炙人口,成为宋词代表作之一。此乃艾鸽词谱。
五:艾鸽和苏轼《水调歌头》
杯满问天镜,玉桂为谁悬?
可知人阁忧郁,今夕几多怨。
岂不乘兴飞聚,体会相思触趣,
还醉欲醒间。
起舞月摇曳,尤甚在冰盘。
绮窗夜,抬首望,竟难眠
向谁抱恨?凝视娟兔爱更怜。
纵有悲欢离合,任凭阴晴圆缺,
总把梦来圆。
月帕抹情泪,云絮裹缠绵。
附: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附注: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宋词最有名的代表作,但长久以来人们误以为是爱情诗,但其实是苏轼写给他弟弟苏撤(字子由)。
六:艾鸽和陆游《卜算子咏梅》
秋啸厉风摧,
只恨无娇娆。
举目皆是泣凄人,
难把孤寂扫。
花尽衬悲凉,
空有芳萦绕。
携梦寻觅雪野春,
自带一身俏。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七:艾鸽和曹雪芹红楼梦《咏梅诗》
《咏梅诗12首》
《惹梅》
谁携冬絮来相聚 ,
惹得孤枝叶含滋 。
萦砌盘绕皆是寒,
冻摇香唇泛丹粒。
梅自思量难自弃,
千姿百媚羞无语。
只将忧郁托与风,
何时再返缠绵意。
《梦梅》
不知何兆梦中来,
挽留不住还浸怀。
百点嫣红似湿馨,
一席白花频空白。
芳闺有情不轻露,
俏在眸波任多猜。
月殿影开不见君,
痴掬淡光落心岩。
《吻梅》
唐枫水隔雪闭门,
清瑟迂回留吻痕。
不知苔藓无情处,
逶迤而去是何人。
袖中有刺不忍与,
花芯无爱惆怅深。
且等一日春风度,
认识缘分是情真。
《怀梅》
袅娜芳髓今何在,
春来尽是俗艳开。
忆否惨白遍布时,
独掌妩媚冰雪盖。
金波玉露罕相逢,
百点相思进军来。
莫言香藤异蔓妙,
不及梅身一情怀。
《盼梅》
昨夜窗前风雪急,
汝将如何展珠玑。
凝睇远眺唯独怜,
怅然无趣费心机。
琳宫卓约输世稀,
矞云朵朵谁能比?
秋波流过思红唇,
天缘绝处香姿逸。
《拾梅》
醉枝酥芯原野丢,
本是嗟悼颜色旧。
飘雪有情跪相求,
落英无意伤风流。
我拾幽娇踌躇久,
一片丹澄枝未朽。
是谁摧得馨折离,
抬眼不见天负疚。
《思梅》
山光凝暮坡崎岖,
曾是倒影泌香地。
思量叶嫣何时俏,
绿叶上面悬珠沥。
浑然不觉时光去,
转眼已是花催迷。
赤玉坠满不敢摘,
惟恐得罪芳心移。
《问梅》
耳鬓厮磨碎雪忿,
缘何鲜瓣留与人。
寒毛倒竖卷风暴,
昂首不躬芳之魂。
千金易得情难觅,,
孤立垂泪试心疼。
冰清焉能洁过花,
一点温馨天地晕。
《醉梅》
隔叶吮吸秋波横,
始觉春秋为虚生。
萧然无喧泌心扉,
飘羽若神荡魄魂。
枝头纠缠款款鲜,
月下空悬夜夜心。
宁卧冬梅一叶滨,
不慕深宫九重门。
《泣梅》
衰草唏嘘雪中泣,
断杈落片星月稀。
残萤栖露伴昏晓,
枯叶点滴随鸟啼。
曾是山脉最妍丽,
遭遇酷妒被虫欺。
香消玉碎无微暇,
日月骤过有轻吁。
《冷梅》
燕妒莺惭貌不如,
但见盈泌未争酷。
嫩肌香生点点红,
粉色萦绕处处涂。
凝涩不潤贞姿在,
玲珑如画堪辜负?
不耻残冬风啸狂,
储芳蓄翠待春露。
《惜梅》
美颜自怜叹无有,
山风驰过魂魄丢。
封得梅为花皇后,
盘枝红缀挽情鬏。
香薷欲飘寒裹就,
千般妩媚为谁留。
娇羞点点未逞强,
万木萧条唯风流。
附曹雪芹 《红楼梦》咏梅诗
咏红梅花
邢岫烟(“红”韵)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咏红梅花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八:艾鸽和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不拘平仄不协律一气哈成。相传李白路过黄鹤楼时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 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仙子乘鹤何日归,千载痴影黄鹤楼。
飞禽过目皆无缘,韵士一眼寄秋眸。
鄂州图经无从考,百代兴毁有真愁。(注)
谁人识得琼楼泪,夜来幽梦唯心揪。
(注)唐代黄鹤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 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崔颢原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里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艾鸽和普希金《致大海》

再见吧,令人心颤的元素!

这是你又一次跃入我的眼帘。

柔馨席卷着蔚蓝色,

浪涛一阵阵地娇喘郁郁。

仿佛是恋人的倾诉,

仿佛是她远道送来的秋潭。

我聆听着你的玉音,

你沸腾的心潮,你期颐的回响。

你是我的亲爱之波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浪花边沿,

一个人安谧地,恍然地徜徉。

还因那个隐秘的夙愿而自甘孤寂。

我多么珍惜你的回音,

痴恋你沉静的人韵,你天澄的心阁。

还有那月光包裹的时分,

和卓绝天下的缠绵!

我的情怀每每扬起风帆,

在你的胸脯间飘逸。

此情或许天注定,人寰难解又如何!

但你是历史的见证者啊,

又宛若聚集天籁之音。

我何曾想过离开,

你这安谧而奔腾不息的卷动。

赋予我灵性的颠狂,

并由我的诗词席卷整个天宇,

何时让我如愿以偿!

你期待着,注目着……而我却被困惑住;

我的心灵挣扎起来天旋地转,

最美的真爱充满了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心港……

有什么可以阻碍,这个星球,

暂将银河做牛郎织女的爱河。

大海给予我们永恒的动力,

这里曾经是人类的起源之处,

辉煌与颓废,排列着一座座历史的宫殿。

在海岸,躺卧着半睡半醒的回忆,

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

就在那里消亡。

而那里,顺天道者万古流芳。

普希金,泰戈尔,李白,杜甫,毕加索,唐伯虎,曹雪芹…..

所有的天才都注目着新的超越。

我就是大海,天空,波澜,而你骤变成阳光。

我是艺术的使者,我的灵感

是来自大海深处的珊瑚。

郁闷的海波喧腾起来吧,向世界宣告:

且将经典留空间,

莫信海天不容人。

正如海的安谧,似乎只听见絮语。

正如海的激昂,又让灵性澎湃。

世界空虚了,人文永恒。

大海啊,我们何去何从,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天下的幸福玉门守护者,

或是绅士的风范,或是暴虐的霸王。

哦,渴望再见的大海!

我时刻期待着你的映像卷入。

我将长久地,永恒地

倾听你月光下的歌吟。

我的内心深处终身的港湾啊,

要把你的玉峦,你的柳腰,

你的光芒,你的倩影,酝酿成万般梦寐

带进心扉,带到那安恬的不忘之川。

附俄罗斯诗坛的太阳普希金代表作《致大海》
  (译文见中国语文教材)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政治笑话2则:不许刘晓波出国治疗和国内授奖

—1—

记者问:“为什么不允许刘晓波出国治疗肝癌?“高官:“那是因为没有先例。“记者又问:“那为什么不允许诺奖委员会到中国给刘晓波授奖?“高官又道:“那是因为有先例:苏联保外就医的奥西茨基是被纳粹允许诺奖委员会到他家中受奖。简言之: 无先例的事情我们无法做。有先例的事情当然就更不能做。”
—2—
网友问: “苏联的奥西茨基是第一个在监狱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1935年获奖时他正在集中营饱受酷刑。纳粹禁止报道及禁止领奖。1936年5月奥西茨基患肺结核。同年11月纳粹允许他保外就医。并特许诺奖委员会在奥西茨基的家中举行授奖仪式。我们共产党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以示区别?”
高官答曰:“怎么可以用纳粹与我们类比?”

艾鸽和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胸中来,奔流到海还迂回。

君不见,一片青史掩凄凉,朝若晨露暮成霜。

人生得意须淡定,即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难埋没,磨难乃是试金石。

无颓废者成大器,笑饮苦涩三百杯。

月与影,且作伴。

将进酒,莫离杯。

灵犀梦寐者,聆听心扉浩叹声。

金银万两不足贵,人文价值永溢芳。

古来多少圣贤梦,唯有才俊留其名。

不与天王比奢侈,人寰卓绝在神韵。

漫卷月光欲翩然,百代亦是耀邦心。

人不醉,心依恋。且将月盘酌美酒,与汝共圆千古梦。

李白原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原刊于“艾鸽文学艺术网”)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確診肝癌晚期,現已保外就醫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確診肝癌晚期,現已保外就醫

劉曉波律師尚寶軍向端傳媒證實,劉曉波於5月23日確診肝癌晚期,現在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保外就醫。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確診肝癌晚期,現已保外就醫。圖為2010年12月10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舉行隆重儀式,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示威在奧斯陸的街頭舉行火炬遊行,並把劉曉波的巨幅頭像投映在奧斯陸大酒店的正門外牆。 攝:Odd Andersen / AFP

出生於1955年12月的劉曉波曾是著名作家、評論家,2008年他因參與起草《零八憲章》被捕,2009年12月25日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1年,在遼寧省錦州監獄服刑。

2010年,他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是繼德國的卡爾·馮·奧西茨基(1935年)、緬甸的昂山素姬(台譯翁山蘇姬)(1991年)後第三位在監禁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六四政治笑话一组

赵紫阳“罪行”录

1.进行农业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导致老百姓喊:“要吃粮,找紫阳。”
2.身为中共总书记,不赞同普通党员邓小平的屠城方案,“分裂了党。”
3.身为中共总书记,不支持枪指挥党。
4.为了流芳百世,竟然不肯与邓小平一道遗臭万年!

李鹏怕死

李鹏表示自己生死两难。子女不解:“你盼死是怕活到受审判上刑场,我们理解并参与全国人民一道咒你死。可你怎么又怕死啦?!”李鹏沮丧着脸:“我把屠城责任全推给邓小平了。我梦见他手持尖端武器,在地狱门口等着我呢!”

习仲勋何日瞑目
习仲勋生前因支持胡耀邦受到不公正批判,至今死不瞑目。他近日又从阴间给中共高层发来电文:“所谓给胡耀邦恢复名誉,根本就是假的。胡耀邦是好人,悼念胡耀邦引发的六四事件何罪之有?蒙冤的无辜的学生和市民、知识分子何日平反?你们希望我何日瞑目?!”9个常委阅后圈了9个鸡蛋。习仲勋又道:“竟无一只是公鸡?”

腐败根源
习大大要求调查这些年腐败猖獗的根源。调查组汇报时说漏一句:“老百姓有句话很中肯:六四枪声一响:变偷为抢!”一高官便道:“看来当年学生提反腐败的口号还是对的,但错在不该提要民主。难道子弹会长眼睛辨字吗?!”

习大大和六四

历史情以何堪
习大大组织人复查六四事件,专案组回复“往上查,邓小平李鹏杨尚昆均否认涉及此案,无法查到指挥员。往下查,戒严部队官兵均销毁立功档案,无法查到战斗员。” 习大大:“这让历史情以何堪?!”

请教朱镕基
习大大:“你是反右的受害者,可你一句‘母亲打了孩子,孩子能说什么?’就化解了仇恨,对六四你有什么高见?”朱镕基:“六四时母亲直接把孩子杀了,孩子还能说什么?!”

谁在拖延
习大大意识到六四是民心所向,全国四千多万人次参与游行示威,上亿人声援。历史迟早要平反,拖延平反六四有罪责。就与前任商讨对策。江泽民道:“我可没拖延,我取消了反革命罪。”胡锦涛道:“我可没拖延,我为胡耀邦恢复了名誉。” 习大大大惊:“难道历史会认定是我在拖延?!”

支持伊力哈木角逐哈维尔人权奖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2017大会侧记(一)

 

支持伊力哈木角逐哈维尔人权奖—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2017大会侧记(一)

盛雪在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上发言。主持人是和平委员会主席马贾恩.斯特罗亚恩先生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5月15日讯)国际笔会的女作家委员会、和平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第四十九届国际作家大会,于2017年5月10日至13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及加拿大笔会会员,于去年当选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的盛雪女士出席了会议。

在和平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盛雪女士以“暴政下的假和平是极端的战争”为题做了演讲。盛雪女士以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蒙族学者哈达、藏族诗人多玛的经历为例,阐述了中共政权对其统治下的人民,特别是蒙、维、藏等族裔的人民,长期单方面无节制使用国家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和进行武力镇压,使得蒙、维、藏等族裔的人民事实上生活在一种极端的准战争状态下。

盛雪女士在发言后,向会议提出一项动议,即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决定参与“国际声援伊力哈木工程”(Ilham Tohti Initiative) 工程,竞逐2017年哈维尔人权奖行动。盛雪女士介绍说,伊力哈木·土赫提是一位非常理性温和的学者,却于2014年遭中共判处无期徒刑。推动伊力哈木荣获哈维尔人权奖意义重大。这也是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帮助人权受害者并推动世界和平的具体行动。

大会接受了盛雪女士的提议并以全票通过形成决议。和平委员会主席Mr. Marian Strojan、和平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笔会代表Mr. Simon Mondy、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盛雪、和平委员会秘书,匈牙利笔会代表Ms. Elizabeth Csiscery-Ronay, 以及法国笔会会长Mr. Emmanuel Pierrat 、德国笔会秘书长Dr. Regula Venske和斯洛文尼亚笔会会长Ms. Ifigenija Simonovic将联合签署推荐信。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创立于1984年。当时冷战将东西方分隔成不同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交流方式均被关闭。国际笔会的一些作家希望寻求一个方式,将东西方作家聚集起来交流思想和文学创作,并推动世界和平。于是国际笔会于1984年成立了该功能委员会。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期间,特别是巴尔干战争和其它地区的政治冲突中,成为许多作家的避风港。每年春夏之交,“和平委员会”都会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笔会成员聚集在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讨论时局动荡、区域冲突、世界和平、言论自由,及相关的人权问题。和平委员会推展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对话,特别是来自冲突地区作家间的对话。和平委员会现任主席是斯洛文尼亚笔会的马贾恩.斯特罗亚恩。

暨第四十九届国际作家大会,于2017年5月10日至13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及加拿大笔会会员,于去年当选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的盛雪女士出席了会议。

 

在和平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盛雪女士以“暴政下的假和平是极端的战争”为题做了演讲。盛雪女士以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蒙族学者哈达、藏族诗人多玛的经历为例,阐述了中共政权对其统治下的人民,特别是蒙、维、藏等族裔的人民,长期单方面无节制使用国家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和进行武力镇压,使得蒙、维、藏等族裔的人民事实上生活在一种极端的准战争状态下。

 

盛雪女士在发言后,向会议提出一项动议,即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决定参与“国际声援伊力哈木工程”(Ilham Tohti Initiative) 工程,竞逐2017年哈维尔人权奖行动。盛雪女士介绍说,伊力哈木·土赫提是一位非常理性温和的学者,却于2014年遭中共判处无期徒刑。推动伊力哈木荣获哈维尔人权奖意义重大。这也是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帮助人权受害者并推动世界和平的具体行动。

大会接受了盛雪女士的提议并以全票通过形成决议。和平委员会主席Mr. Marian Strojan、和平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笔会代表Mr. Simon Mondy、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盛雪、和平委员会秘书,匈牙利笔会代表Ms. Elizabeth Csiscery-Ronay, 以及法国笔会会长Mr. Emmanuel Pierrat 、德国笔会秘书长Dr. Regula Venske和斯洛文尼亚笔会会长Ms. Ifigenija Simonovic将联合签署推荐信。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创立于1984年。当时冷战将东西方分隔成不同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交流方式均被关闭。国际笔会的一些作家希望寻求一个方式,将东西方作家聚集起来交流思想和文学创作,并推动世界和平。于是国际笔会于1984年成立了该功能委员会。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期间,特别是巴尔干战争和其它地区的政治冲突中,成为许多作家的避风港。每年春夏之交,“和平委员会”都会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笔会成员聚集在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讨论时局动荡、区域冲突、世界和平、言论自由,及相关的人权问题。和平委员会推展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对话,特别是来自冲突地区作家间的对话。和平委员会现任主席是斯洛文尼亚笔会的马贾恩.斯特罗亚恩。

 

国际笔会的女作家委员会、和平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第四十九届国际作家大会,于2017年5月10日至13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及加拿大笔会成员,于去年当选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的盛雪女士出席了会议。

在和平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盛雪女士以“暴政下的假和平是极端的战争”为题做了演讲。盛雪女士以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蒙族学者哈达、藏族诗人多玛的经历为例,阐述了中共暴政对其统治下的人民,特别是蒙、维、藏等族裔的人民,长期单方面无节制使用国家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和进行武力镇压,使得人民事实上生活在一种极端的战争状态下。

盛雪女士在发言后向会议动议,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参与由“国际声援伊力哈木工程”(Ilham Tohti Initiative) 发起的,推荐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赢取2017哈维尔人权奖行动。盛雪女士介绍说,伊力哈木·土赫提是一位非常理性温和的学者,却于2014年遭中共判处无期徒刑。推动伊力哈木赢取哈维尔人权奖意义重大。这也是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帮助人权受害者并推动世界和平的具体行动。大会接受了盛雪女士的提议并以全票通过形成决议。和平委员会主席Mr. Marian Strojan、和平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笔会代表Mr. Simon Mondy、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加拿大笔会代表盛雪、和平委员会秘书,匈牙利笔会代表Ms. Elizabeth Csiscery-Ronay, 以及法国笔会主席Mr. Emmanuel Pierrat 、德国笔会主席Dr. Regula Venske和斯洛文尼亚笔会主席Ms. Ifigenija Simonovic将联合签署推荐信。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创立于1984年。当时冷战将东西方分隔成不同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交流方式均被关闭。国际笔会的一些作家希望寻求一个方式,将东西方作家聚集起来交流思想和文学创作,并推动世界和平。于是国际笔会于1984年成立了该功能委员会。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在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期间,特别是巴尔干战争和其它地区的政治冲突中,成为许多作家的避风港。每年春夏之交,“和平委员会”都会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市召开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笔会成员聚集在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讨论时局动荡、区域冲突、世界和平、言论自由,及相关的人权问题。和平委员会推展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对话,特别是来自冲突地区作家间的对话。和平委员会现任主席是斯洛文尼亚笔会的独立马贾恩.斯特罗亚恩。

盛雪和法国笔会主席皮尔拉特先生合影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其主要负责人一直是欧洲人,使得该委员会讨论和关注的议题也多以欧洲为主。去年在和平委员会年会上,华裔诗人、作家、记者盛雪女士应部分和平委员会成员的强烈推荐,参与竞选和平委员会副主席,有20个国家的笔会参与了投票,除一票弃权,盛雪获得19票高票当选,打破了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几十年来欧洲中心主义的状态。

2017年5月15日

盛雪:不要忘记那些孤独奋争的女作家

不要忘记那些孤独奋争的女作家

盛雪

 

会议期间与会者应邀出席斯洛文尼亚文化部长官邸晚宴。盛雪女士与法国、挪威、斯洛伐克笔会同仁在一起。

去年五月,一样的冷暖相宜的天气,一样是美如童话的景致,今年许多国际笔会的老朋友欣喜的重聚,互相拥抱、问候。而会议讨论的话题则严肃而沉重,有时甚至让人哀痛和愤怒。

国际笔会的女作家委员会及和平委员会,于2017年5月10日到13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召开国际会议。我作为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出席了会议。

第一天的女作家工作会议由斯洛文尼亚笔会的前任副会长唐雅女士主持,我在会上发言时再一次强调了我在去年的会议上曾简略指出的问题:中共政权是今天世界上最残暴邪恶的政权。 其统治下的人民没有自由和尊严,没有言论表达权、没有新闻出版权、没有平等受教育权,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剥夺和凌辱。 同时,今天的世界上六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人,一半以上是女性。那么作为弱者的女性,中国女作家、诗人、编辑、记者的艰难悲惨处境是可想而知的。处境更糟糕的是在南蒙古、西藏、维吾尔自治区及北朝鲜地区,世界根本听不到她们的声音,也看不见她们的存在,只有当她们遭受严重迫害时,其中幸运者,偶尔会被外面的世界知晓。

我特别介绍了中国709律师的妻子们,她们被中共暴政逼迫成为新的女作家群体。由于她们的丈夫被关押、判刑、虐待,甚至有的律师遭酷刑而精神失常。这些人权律师的妻子们,在自己被残酷迫害的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还要为丈夫代言,为丈夫伸张正义,被逼成了在被噤声中奋争的女作家群。

盛雪於會議上發言

许多与会者应应该还记得,去年5月,中国女作家、长期受迫害的人权斗士范燕琼女士已经获得签证,准备出境到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与会,但被中共当局抓捕,押送回家。

所以,我呼吁国际笔会女作家委员会(PIWWC )在讨论女作家议题时,要做任何决定时,请一定要记得她们,记住那些被噤声、被隐形的女诗人、女作家们,为她们着想。因为这也是国际笔会宗旨最重要的部分,争取并捍卫言论自由,积极保护作家免受政治压迫。

国际笔会(PEN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PEN)于1921年,由凯瑟琳·艾米·道森·斯科特夫人在伦敦创立。还有四年就是一百周年了。国际笔会的首任会长是约翰·高尔斯华绥,许多世界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都是其成员。国际笔会的定位是世界性的非政治、非政府组织。不论国籍、种族、信仰、语言、社群、肤色,有资格的诗人、作家、编辑、出版人、记者,都可申请成为国际笔会分会的会员。国际笔会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作家间的友谊与合作,争取并捍卫言论自由,积极保护作家免受政治压迫。

国际笔会目前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约150个分会,估计成员25,000名。许多人误认为笔会的英文名称PEN是取自笔的意思,其实不然。笔会PEN的名字取自“诗人”(poets)、“剧作家”(playwrights)、“编辑”(editor)、“散文家”(essayists)、“小说家”(novelists)的首字母缩写。

国际笔会女作家委员会创立于1991年。由于在世界许多国家,女性作家无法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尊重,不能公平获得并使用资源。在某些国家,妇女作家的作品没有出版权利。另外,由于家庭和其它社会压力,女作家需要一种有效的保护和支持。女作家委员会从创立起就受到国际笔会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也成为在国际社会为女作家呼吁言论自由、争取平等写作出版权利,并关注女性作家迫害事件的最主要群体。

由诗人贝岭、孟浪等倡议并参与创立的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后改名为独立中文笔会)成立于2001年。但在2008年,独立中文笔会突然终止参与国际笔会女作家委员会,并于2008年撤裁了自己的女作家委员会。2015年5月,独立中文笔会会长贝岭到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出席了国际笔会女作家委员会年会。这是独立中文笔会在缺席这个委员会会议近十年后,再次参与国际笔会女作家委员会的事务。2015年10月,国际笔会第82届年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我作为独立中文笔会代表和会长贝岭出席了女作家委员会的工作会议。

遗憾的是,独立中文笔会在2016初的换届改选中分裂,改选后,廖天琪和贝岭分别以笔会会长身份发布公告并接受媒体采访。2016年5月,国际笔会理事会决定承认廖天琪为会长的部分。此次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的女作家委员会会议,蔡咏梅女士代表独立中文笔会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

未被国际笔会承认的,以贝岭为会长的部分,决定恢复使用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的名称,并计划以此申请,重返国际笔会。

2017年5月13日

艾鸽词录天下民生《忆秦娥》聂树斌案

来源:艾鸽文学艺术网

冤声咽。一纸判令音容绝。

音容绝。

九泉之下,杜鹃啼血。

人寰乐极新佳节。冤魂依旧空悲切。

空悲切。

真凶不言,永无日月。

注:21岁青年聂树斌被冤判死刑,高院核准死刑并执行。22年后真凶自首,最高院方撤销原案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