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生:文革与六四

魏京生:文革与六四

最近网上和传媒界最热烈的话题,就是文革五十周年。说法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分歧。有说文革从1964年四清运动时候就开始了;也有说从57年反右的时候就开始了;还有说三年大饥饿是文革发生的原因;从文革时的很多现象上看,也可以说从五四运动时候就开始了。或者说是五四运动的激烈反文化运动的延续。

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的结论,就是文革绝不是一场突发的偶然事件,而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学习西方的运动走上歧途的必然结果。由于共产党的乌托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专制暴政的设计,最终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触及全民族灵魂的的浩劫。相比于文化和精神的损失,物质的损失可以说微不足道。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精神体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平心静气来回顾,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体系,和西方发达民族的道德精神体系大同小异。其本质的差异性甚至小于西方各国文明之间的差异。把精神文明的表层现象抽象掉之后看他们的本质差别,就知道那基本上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差别也可以说微不足道。

所以在西方传来的暴政文化的压迫下,文化冲突带来的反抗,就成为上层精英斗争的主线。毛泽东和共产党在文化层次上不断发动文化革命,正是维护其暴政的意识形态需要。而文革期间对人的灵魂的伤害和毒害,是文革留给中国人的最重要的遗产。

由于文革结束的偶然性,共产党内斗中的另一派接管了政权,并且继续了一党专政的暴政体制。所以对文革的深刻反思被禁止,并被引导向比较浅层的忆苦思甜的方向。同时继续沿用中共邪恶的仇恨政治,把党内斗争中失败的一方当作替罪羊;同时把文革中被中共利用过的红卫兵和造反派当作替罪羊。掩盖了中共本质上的邪恶;掩盖了中共统治阶级的集体罪恶。

继续坚持暴政的体制,那么就必然要保护维持暴政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邓小平总结的四个坚持,和毛泽东时代创造的神话。继续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神话来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继续着破坏中国传统精神文明和普世价值的工作。这就是造成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的原因。

由于文革时期建设乌托邦的教训,后文革时代中共不得不放开市场经济的门缝。从门缝中挤出来的一小部分人富裕起来了,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了。而这个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和权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官僚资产阶级。

这个利用权势发财的官僚资产阶级,必然和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因为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两千多年来早就习惯于市场经济和公平的法律。由于民间文化的普及程度,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深入民心,不是一场文化革命就可以消灭的。所以专制暴政和贫富不均,必然和顽固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及从西方传进的普世文化价值观发生尖锐的对立。

这种对立,从中共执政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经过右派运动和文革造反,一波强似一波。从文化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范围逐渐扩大。到文革的末期,发展到四五天安门运动,和文革结束后的民主墙运动。已经明显产生了对共产党统治的威胁。

在多数共产党人还沉浸在报仇雪恨和改革残害过他们的体制的氛围中之时,邓小平及时提醒了重回权力地位的官僚们;不维护一党专政的意识形态,就无法维护专制的权力体系。整个八十年代,邓小平及其帮凶们巧妙地和残酷的镇压了此起彼伏的民主运动。包括毫不留情的清除了党内的动摇分子,直至最高领导人总书记。

发生在八十年代最后一年的天安门民主运动,就是共产党暴政和中国文化传统以及普世价值之间不可兼容的矛盾的总爆发。十年的改革开放,只是对少数接近权力的人和外国合作者的开放。大多数老百姓仍然只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马克思论证的合理合法的剩余价值剥削后的生产要素。当然也只能享受维持生产要素所需要的最低生存条件。

但是两千多年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不接受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意识形态不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公平的理论,也不接受专制暴政制造的机会不均等,和因为这个不均等造成的贫富差距。腐败成为发动反抗的最刺激的理由;民主和平等是躲在背后的潜台词。直到即将遭受镇压之前,才有一小部分人丢掉幻想,把民主女神的塑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

邓小平和共产党则是清醒的认识到这场新的民主运动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针对共产党的专政。最终的结果,就是从打着共产党旗号的反腐败,走向推翻一党专政。四十年的洗脑工作,并没有清除中国人的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和要求公正法制的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斗争的失败,只能动用残酷的镇压来补充。这就是马屁文人所说的无奈的屠杀,为了经济发展的屠杀。随后发生的苏联东欧和台湾的民主运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对照之下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反思失败的原因。

文章来源:RFA

The History of PEN International

 
 

The organisation known today as PEN International began in London, UK, in 1921, as simply PEN. Within four years there were 25 PEN Centres in Europe, and by 1931 there were several Centres in South America as well as China.

As the world grew darker just before the outbreak of war in 1939, PEN member Centres included Argentina, Australia, Bolivia, Brazil, Canada, Chile, Colombia, Egypt, India, Iraq, Japan, Mexico, New Zealand, Palestine, Uruguay, the US and others. All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were accounted for in the membership, as well as several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Basque, Catalan and Yiddish Centres were represented, too.

For over eight decades, then, we have been a genuinely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encompassing a wide array of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nd today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N International’s 145 Centres come from outside Europe.

PEN was one of the world’s first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amongs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bodies advocating for human rights. Certainly, we were the first worldwide association of writers, and the first organisation to point out tha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literature are inseparable – a principle we continue to champion today and which is expressed in our Charter, a signature document 22 years in the making from its origins in 1926 and ratification at the 1948 Congress in Copenhagen.

PEN has grappled with the challenges to literature and freedom for nearly one troubled century, beginning just after World War I to the buildup and eruption of World War II, then throughout the Cold War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into today’s more nuanced climate worldwide. It has responded to modern history’s most dramatic turns, and its heroes have included the most celebrated intellectuals of each era as well as countless tireless and dedicated members fighting to ensure that the right to write, speak, read and publish is forever at the heart of world culture.

‘PEN’: What’s in a Name?
Our name was conceived as an acronym: ‘Poets, Essayists, Novelists’ (later broadened to ‘Poets, Playwrights, Editors, Essayists, Novelists’). Following World War Two, as the notion of an executive developed (see below), PEN became known as International PEN, comprising a growing number of Centres around the world. Over time, as our membership expanded to include a more diverse range of people involved with word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aforementioned categories no longer exclusively defined who could join. Today, PEN is simply PEN. In 2010, as part of a general rebranding, the organisation was renamed PEN International.

Genesis: a new kind of dinner club
Catharine Amy Dawson-Scott, a British poet, playwright and peace activist, founded PEN as a way to unite writers after the devastation of World War One. It was, at first, nothing more than a dinner club, providing a space for writers to share ideas and socialise. PEN clubs would be set up in other European cities, so writers on their travels would have a place to meet friends and fellows.

Guests at Dawson-Scott’s dinner included PEN’s first president, John Galsworthy, who spoke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 a ‘League of Nations for Men and Women of Letters’.

A question of politics
PEN held its first Congress in 1923, with 11 Centres taking part. Throughout the 1920s, PEN was unique in bringing writers together regardless of culture, language or political opinion –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political turmoil the world had begun to experience. In fact, one of the founding ideas guiding PEN was expressed as ‘no politics in PEN Clubs –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PEN saw itself standing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peace and friendship, not political debate.

By 1933, however, this thinking was challenged by the growing shadow of National Socialism in Germany. The delegates attending PEN’s Congress in Dubrovnik that year found it impossible to ignore the growing climate of repression and intolerance.

The German dissenters
Even as early as 1926, at PEN’s fourth Congress in Berlin, tensions had arisen between the German PEN Club and the PEN community in general. A number of young German writers – Bertolt Brecht, Alfred Döblin and Robert Musil amongst them –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that PEN in their country didn’t represent the true face of German literature. They met with Galsworthy to express their dismay. The playwright Ernst Toller insisted that PEN could not ignore politics – that it was everywhere and influenced everything.

Burning books, burning indignation
In 1932, at the Congress in Budapest, an appeal was sent to all governments concerning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risoners. Galsworthy issued a five-point declaration – another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PEN Charter as it is today.

The following year saw political tensions rise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within PEN. The British novelist H. G. Wells, who became PEN’s president in 1933 following Galsworthy’s death, led a campaign against the burning of books by the Nazis in Germany. German PEN failed to protest and, moreover, attempted to prevent Toller (who was Jewish) from speaking at the Congress in Dubrovnik. It subsequently had its membership withdrawn. ‘If German PE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istic ideas,’ a statement from PEN read, ‘it must be expelled.’

Writers behind bars: two early cases
By the late 1930s, PEN was active in appealing on behalf of writers and protesting against their treatment. The case of the Hungarian-born Arthur Koestler (then a journalist), who had been imprisoned in Fascist Spain and sentenced to death, was one early success: he was freed soon after PEN campaigned for his release.

(The great Spanish poet Federico García Lorca, on the other hand, was executed shortly after his arrest; tragically, PEN could only take action upon receiving a telegram – too late – informing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danger he had faced. A resolution at the 1937 PEN Congress in Paris paid homage to Lorca and expressed dismay to the people of Spain at his death. This response, in fact, was likely a factor in the positive outcome of Koestler’s case.)

Postwar PEN
PEN looked very different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Two. The original concept behind its creation as a club welcoming writers regardless of race, religion or creed had been fractured by reality. New groups of writers in exile had also been established in London and New York during the war.

Pressing issues faced PEN, such as how to deal with writers who had supported National Socialism in Germany and elsewhere, and how to ensure that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 PEN community could come together regularly enough and contact each other quickly when necessary. Thus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was formed.

In 1949, following the passage of a resolution introduced by the PEN American Centre, PEN acquired consultative status at the United Nations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riters of the world’.

By the 1950s, PEN members were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of a committee to examine cases of writers imprisoned or persecuted for their work and opinions. The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ca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in April 1960. Despite – or perhaps because of – the Cold War’s polarising effect on the world, PEN’s influence spread internationally.

Wole Soyinka and a certain letter from Marilyn Monroe’s husband
In 1967, under the presidency of American playwright Arthur Miller, PEN appealed to Nigeria on behalf of a playwright whose name was, then, not widely known outside his country. Wole Soyinka had been marked for immediate execution by the country’s head of state, General Yakubu Gowon, during the civil war over Biafran secession.

A businessman conveyed the letter from PEN to Gowon, who noted the name of its author and asked he was in fact the same man who had married Marilyn Monroe (which indeed Miller had, in 1956). When assured that the very same man was asking for the Soyinka’s release, Gowon released his prisoner – who then left the country and, of course, went on to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minent poets and playwrights,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86.

Russians unmoved
Miller also travelled to the USSR to meet with the Union of Soviet Writers, and was told bluntly that Soviet writers wanted to join PEN but for one major obstacle: the Charter. Miller made it clear that altering the Charter to suit the Soviets was not up for discussion, adding that the vision it articulated was what united PEN worldwide. He nevertheless made sure that dialogue across the East–West divide was kept open; but it wasn’t until 1988 that Russian PEN was finally formed.

Over the next three decades to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PEN’s reach and impact were felt in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Our voice was increasingly valued and heeded, both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on issues such as freedom of expression, translation, the problems faced by women writers and the very simple question of how to bring writers together acros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Our campaigns against the censorship, persecution, imprisonment and murder of writers also never flagged,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The Rushdie affair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PEN’s work on behalf of persecuted and imprisoned writers became well know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mongst writers and governments alike. In 1989 Salman Rushdie, winner of the Booker Prize eight years earlier, received mor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en he had bargained for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fourth novel, The Satanic Verses. He was forced into hiding after Iran’s Ayatollah Khomeini issued a religious edict: the notorious fatwa (the word entered common usage in the West thereafter). The fatwa called for the author’s death for, supposedly, having insulted Islam in the novel. Rushdie’s ordeal is now part of literary history; he quickly became a symbol at the time, as a writer persecuted for his words. PEN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global campaign that called for the withdrawal of the fatwa, and supported publishers of the book worldwide. Rushdie is, to this day, an active member of PEN International, and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PEN American Centre.

Ken Saro-Wiwa: a hero silenced
In 1995, the focus returned to Nigeria. PEN had, during the early 1990s, followed the case of the novelist, screenwriter and human-rights activist Ken Saro-Wiwa, who had first been arrested in 1992 for campaigning on behalf of the Ogoni people of the Niger Delta. The Ogoni were demanding greater autonomy, and Saro-Wiwa urged multi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s such as Royal Dutch Shell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clearing up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Ogoni lands caused by oil extraction.

He was released after a few months, but was detained again in January 1993 for one month following a peaceful protest that had been violently suppressed by Nigerian security forces. In May 1994, four Ogoni chiefs were killed by a mob of militant Ogoni activists. Saro-Wiwa, who had earlier been prevented from attending a meeting with these chiefs, was arrested again along with fourteen leaders of the Ogoni rights movement.

Charged with inciting the murders, he was convicted despite claims by many observers that the trial was rigged. On 10 November 1995, after an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led by PEN Centres around the world, Saro-Wiwa was executed. An international outcry ensued, and in 1996 a lawsuit was filed against Shell alleging the corporation’s complicity in human-rights abuses in Nigeria, including the killing of Saro-Wiwa. (In 2009 Shell agreed to pay a settlement of US $15.5 million, though the company continued to claim it was not guilty of the charge.)

Two assassinations
In October 2006, Anna Politkovskaya, a high-profile Russian journalist from the independent newspaper Novaya Gazeta who had received death threats for her reporting on the war in Chechnya, was found murdered in the lift of her Moscow apartment building. PEN International has since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efforts to bring her murderer(s) to account.

Three months later, in January 2007, the Armenian-Turkish writer and newspaper editor Hrant Dink was fatally shot in Istanbul. Dink had been charged under Article 301 of Turkey’s Penal Code for ‘insulting Turkishness’ through his writings, which challenged the Turkish government’s refusal to acknowledge the Armenian Genocide of 1915. Following his murder, PEN International helped support Dink’s family, and demanded a full and open investigation into his death. (A young Turkish ultra-nationalist was eventually sentenced as the assassin, and several other men were implicated and tried as well.)

PEN International is now active in over 100 countries, and still echoes Dawson-Scott’s and Galsworthy’s original principles advocat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peace and friendship. Those writers’ voices, and those of the many others who joined them over the past 90 years of our existence, are still very much with us. Without them, PEN International could not have become the strong, vibrant, active movement it is today.

http://www.pen-international.org/our-history/#sthash.FWrCmbfu.dpuf

国际出版商协会和国际笔会严重关注四位香港出版从业者失踪

 

国际出版商协会和国际笔会严重关注四位香港出版从业者失踪

IPA-logoPEN-logo

中国动态:严重关注四位香港出版从业者失踪

国际出版商协会和国际笔会对有关香港一家以出版发行批评中国当局而著称的出版社及书店的四位相关人士失踪的报道感到震惊。巨流传媒的瑞典籍东主桂民海,以及总经理吕波、书店经理林荣基、和工作人员张志平都据报失踪。关于他们已被中国当局拘捕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国际笔会主席詹妮弗·克莱门特(Jennifer Clement)说:“国际笔会深切关注有关四名出版从业者在中国失踪的最新报道。如果证实他们确实被拘捕,这将是对该国日益收紧的言论自由的又一打击。中国当局应调查报道中的这些失踪案件并立即澄清情况。”

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理查德·查金(Richard Charkin)说:“我们严重关切这些人的安全。如果他们确实是被逮捕了,那么这是中国政府开展行动试图在香 港压制异议的又一个案例。国际出版商协会呼吁中国政府立即公布这四个人是否确实被拘留,若然罪名是什么。无论何种情况,我们要求中国 政府尽一切努力来协助寻找这些出版从业者,并允许他们安全返回。”

有关信息,请联系Sahar Halaimzai:+44 (0)20 7405 0338 : [email protected]

原文来源:http://www.pen-international.org/newsitems/china-serious-concerns-about-the-disappearance-of-four-hong-kong-based-publishers/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翻译)

著名作家叶君健笔下的笔会历史

著名作家叶君健笔下的笔会历史

国际笔会成立于1921年。它的发起人是英国女作家道森·司各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所造成的“浩劫”,促使许多作家寻求避免同样历史悲剧重演的道路。他们觉得作家应该组织起来,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作出共同的努力。笔会就是在这样一种指导精神下出现的。“笔会”是英文PEN这个字的意译。它原是由Poets(诗人)、Essayists(散文家)和Novelists(小说家)三个字的头一个字母所组成。实际上它现在还包括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和编辑。按照国际笔会的章程,有一定成就的、“在文学创作的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数在20名以上,只要承认“国际笔会宪章”上所规定的精神并承担它所规定的义务,就可以成立一个“中心”,即分会。这个“中心”可以向国际笔会申请入会,只要大会以多数票数通过,即可成为国际笔会的会员。国际笔会自称是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作家的组织,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沙文主义和极端主义。它的总部现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国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三部曲《福赛特家史》。

国际笔会一成立,法国许多有名的作家就立即响应。这些作家之中有纪德、瓦莱里、茹尔·罗曼、加因、克勒米欧和阿维林。这些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加入笔会,也相应地提高了笔会的威望。这样,笔会就以英、法作家为核心,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欧洲除苏联外,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笔会中心。南、北美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和印度)也接着有了笔会中心。在日本,笔会中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家的团体,据称现有会员500多名,会长是著名作家井上靖。

在当时国际笔会信纸上所印的荣誉会员名单中,有英国的托马斯·哈代、爱尔兰的叶芝、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丹麦的尼克索、法国的罗曼·罗兰、印度的泰戈尔、挪威的汉姆生、苏联的高尔基和瑞典的拉格洛夫。从荣誉会员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国际笔会的性质及其所吸收作家的范围。这里有现实主义作家、象征主义作家、进步作家、共产党作家。稍后中国的名记者戈公振也参加了国际笔会的活动。

国际笔会的历届主席,同样包括各种不同流派和不同信仰及政治倾向的作家。他们除高尔斯华绥外,有英国作家威尔斯、法国小说家茹尔·罗曼、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作家摩根、法国作家尚松、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法国作家埃马努埃尔、德国作家伯尔、英国评论家和编辑普里奇特、秘鲁作家略萨和1979年新选出的瑞典作家韦斯特贝里。从这个名单中也可以看出,国际笔会的最高领导人已经逐渐从英、法、美等大国开始发展到第三世界和中、小的国家。这说明国际笔会也在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笔会是一次考验。在战争爆发的前几年,法西斯的乌云已经在欧洲的天空结集。有许多作家成了法西斯迫害的牺牲品,但也有些作家屈服于反动派的压力而“转向”,甚至成为法西斯的代言人。面临这样一种局面,以提倡创作自由、保卫自由独立和人类精神财富为宗旨的国际笔会便首先开除了意大利的笔会中心,接着又于1933年开除了德国笔会中心,于1936年开除了西班牙的笔会中心。这些中心都因为受到了墨索里尼、希特勒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影响而背离了国际笔会的宗旨。

战争爆发时,国际笔会已经有了60多个中心作为它的会员。但欧洲大陆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被德、意法西斯军队所占领,大多数笔会中心都成了纳粹迫害的对象。每年一次的国际笔会大会已经不可能召开,事实上,从1939年起,这种活动即已停止。但设在伦敦的国际笔会秘书处仍在行使职权。从欧洲许多被德、意法西斯占领的国家流亡到英国去的作家,数目已经不少。1941年,英国笔会中心作为东道主,召开了一次大会,有30多个国家的作家参加。他们讨论了拯救人类文化和保卫作家创作自由的问题,最后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在自由中的作家》。这次大会的召开不仅加强了被纳粹迫害的各国作家对人类未来的信心,也鼓舞了正在抗击法西斯的英国人民的士气。

1944年8月,虽然德国法西斯的飞弹从欧洲大陆飞来,造成混乱和破坏,但法西斯的势力已成强弩之末,盟国的胜利在望。英国笔会在作家福斯特主持之下,又召开了一次大会,也有许多外国作家参加。它在名义上虽然是为了纪念诗人弥尔顿发表主张出版自由、名为Areopagitica的演讲稿的300周年,实际上也等于是一次国际笔会大会。会议举行了5天,议题为《精神和经济价值在人类未来中的位置》,这个议题也预示着国际笔会战后工作的动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部结束,国际笔会的工作也逐渐恢复正常,第二年便在瑞典召开了战后的第一次大会。此后每年一次的大会就再也没有中断过。但战后国际笔会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那就是一些流亡作家笔会中心的出现。如在瑞典现在就有拉脱维亚的笔会中心,在美国有立陶宛的笔会中心,在巴黎有越南的笔会中心,在西德和英国也都有些从苏联和东欧流亡出去的作家所组成的笔会中心。现在国际笔会一共有85个中心作为它的会员,知名的作家有6,000多人,是当前世界上的一个最大的作家组织,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唯一的一个国际作家组织。

国际笔会设有一些专门委员会,解决工作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但这些委员会不是常设机构,而是由某些中心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向秘书处提出、经大会通过而建立的,如目前就有“翻译委员会”,其目的是把一些不太为人所普遍使用的语种(如一些小国家的语言)中的文学作品译成较普遍使用的文字(如英、法文)出版,以促进人民之间的文学交流;此外还有“在狱作家委员会”,其任务是救援一些国家的被监禁、被送往劳动营或“精神病院”的作家。

中国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一个笔会中心,解放后移往台湾省。它一直参加国际笔会的活动。1980年4月北京成立了“中国笔会中心”,会员有全国知名作家64人,选出巴金为会长,冯牧为秘书,并申请加入国际笔会。同年5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举行的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被接纳为会员。原在台湾省的笔会中心在此之前已改名为台北笔会中心。按照国际笔会的章程和传统,各个中心不代表国家,会议不用国旗、国徽、国歌,而是以该中心的作家用以写作的文字分类,基本上一个国家成立一个中心。但有些国家,如南斯拉夫,有好几个共和国,每个共和国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传统,因此就有4个中心。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得到大会绝大多数代表投票赞成,也可以在一个国家单一的文字范围内成立一个以上的中心。中国因为幅员广阔,作家众多,除了有全国性的“中国笔会中心”外,在使用汉语的上海和广州作家们又于1980年底相继成立了上海笔会中心和广州笔会中心,并且申请加入国际笔会。1981年国际笔会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代表大会上通过接纳它们为会员。

(叶君健)

中国: 对资深记者高瑜持续骚扰,健康堪忧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谴责对资深记者高瑜的持续骚扰的紧急行动通报

PEN-logo

中国: 对资深记者高瑜持续骚扰,健康堪忧

 

Gao Yu5据报道,在北京城管局于2016331日强拆高瑜院子后,高瑜入住医院。国际笔会深切关注资深记者高瑜的健康状况。高瑜仍在医院,健康状况目前已稳定。国际笔会呼吁中国当局停止侵扰高瑜,并批准她到德国治疗的申请。

取行动!并在脸书、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分享。

 

向中国当局呼吁:

·         表达关注记者高瑜遭受持续侵扰,包括无法院令对其院子进行破坏;

·         严重关切高瑜的健康状况,敦促向其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并使她得以恢复医疗保险;

·         呼吁当局批准她到德国治疗,她已为此获得签证;

·         呼吁撤销对她的定罪,并且立即无条件释放她,因为她是从事合法的职业活动而遭受迫害;

·         提醒中国当局,中国政府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国,对于该条约规定的合法表达的自由、不被任意拘留的权利和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他们负有义务不得有任何足以妨碍条约目的及宗旨之行动

将呼吁信寄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 邮编100032
国务院转
国家主席习近平阁下
传真:+86 10 62381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9 邮编100032
北京市公安局
王小洪局长
传真:+86 10 65242927
电话:+86 10 85225050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院长索宏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
邮编:100012
电话:86 10 68639038

北京高级人民法院
院长杨万明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南大街
邮编:100022
电话:86 10 85268122,85268520

请抄送:您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
您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联系方式,可在此处找到:中国驻外使领馆

考虑接受高瑜为您笔会的荣誉会员。

**如果在2016年5月12日后寄发呼吁信,请与伦敦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联系。
**请将你们就高瑜案开展的活动告知我们,包括你们从当局收到的任何回音。


个案背

居住北京的资深异议记者高瑜在提起上诉及在羁押期间健康状况恶化后,于20151126日以保外就医获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仍维持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决,但将其(一审的)七年刑期减为五年,剩余刑期允许监外执行。(更多信息参见之前的国际笔会紧急行动通报

据报道,高瑜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还有美尼尔症——内耳出现的症状;她在被羁押期间出现经常性心绞痛。她还有淋巴结增长症状,其可能为恶性。高瑜前往德国寻求医疗的申请20162月被中国当局拒绝。据报道,高瑜无法享有国家提供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另据报道,高瑜于20163月被强制“旅游”,地点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据信与201635日至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间一致。

2016331日,约二十(或更多)名便衣警察和被称为“城管”的城市管理官员,未事先警告就来到高瑜北京的家。据报道,他们没有法院令就拆毁了其所称“非法庭院建筑”;高瑜的儿子赵萌在该事件中被殴打。预计他将因他的手受伤未愈,起诉当局,寻求赔偿。强拆被认为是企图恐吓高瑜,因为有相同建筑者并未遭受强拆。

据报道,因试图阻止强拆而致的对峙,触发了高瑜的心脏病症。她被允去安贞医院,在那里得以保持病情稳定。据信政府支付她的医疗费。

自由亚洲电台采访,高瑜确信,当局把她的院子单独区别于所有有非法搭建邻居的院子。她说,通常情况下,强拆须经法院授权,但这些负责强拆她院中搭建者并无该项法院令。

高瑜在《经济学周报》被禁前曾任总编,她因在香港报刊发表文章支持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于198963日首度入狱,并在狱中度过一年多。因在香港出版物上发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文章,她于1993-1999年因非法为境外组织提供国家秘密又在狱中度过五年半。高瑜以激烈批评中国的政治分析和对中共内幕的了解而知名。

尽管遭受相当大的限制和压力,她继续作为自由记者在中国工作。高瑜为笔会2013年报告《今日中国的创意与限制》撰写了一篇文章,她是独立中文笔会荣誉理事和捷克笔会、丹麦笔会和瑞典笔会荣誉会员。高瑜案被国际笔会在2015国际妇女节和2014狱中作家日列为世界最典型的个案之一。高瑜案还在20155月于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狱中作家委员会大会以笔会空椅子加以强调,期间到会者在明信片上写下声援词句,并寄给处于监禁中的高瑜。

进一步消息,请联系国际笔会的Emma Wadsworth-JonesKoops Mill Mews,
地址: 162-164 Abbey Street, London, SE1 2AN,
电话:+ 44 (0) 20 7405 0338,
电邮: [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翻译)

十年浩劫和一部“禁书”——我的文革记事

十年浩劫和一部“禁书”

                                  ——我的文革记事

喻智官

 

                     影院停业,好戏上街

 

改变当代大陆人命运的文革过去五十周年了。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我是上海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学期末,老师和学生照例各自准备考试。一天,全校开广播大会,校长传达上级指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今年的考试也取消了。”小学生不懂校长讲的“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校长本人也完全不懂,但一听不考试了我们就高兴,就蹦蹦跳跳地涌出校门。当时,我们谁也不会料到,这一天我们不是与学校暂别,而是与“上学”永诀,是我们断学的界碑,可以终身凭吊。

开始过暑假了,我最感兴趣的事就是看电影,暑期有特价八分钱的学生专场,电影院里有冷气,是消暑的好去处。日头当照的一个下午,我按事先挑好的片子赶到电影院,讵料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只见门口石阶上竖着告示:“内部装修,暂停营业。”我扫兴地回家,一路上经过另几家电影院,看见家家门口挂着同样的告示,原来全市影剧院都歇业了。

怪事?为啥停业?今年暑假看不成电影了?

 

影剧院闭幕,好戏都在大街开演了。

不日,马路上突然喧闹起来,大、中学生模样的人成群结队地往来,他们人人手臂上套着一只红袖章,上面印着黄色的“红卫兵”三个字。他们拿着白纸、排笔、墨汁罐、浆糊桶,在空白的墙上糊纸写字,到处是标语口号:“掀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破除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旧道德!”“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在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仿佛孙悟空领着群猴来闹场:石柱路牌上“淮海路”三个字换成了“反修路”;各家商店的玻璃橱窗上贴满“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等口号;有人站在八脚梯子上拆凸字店招;有人用榔头乱锤大理石上的店名;有人干脆临时写一张新店名贴上去。全部商店都旧貌换“新颜”,到处是“永红”、“红卫”、“大众”、“工农”、“卫东”、“红旗”等雷同的新名字,没走多远,就分不清张家李家了。  

“更新”了店铺商场的门面,开始“更新”人。烫头发,着小裤脚管裤子,穿头尖皮鞋,属于香港阿飞式,不管男女老少,若被红卫兵们逮住,不是剪断头发剪破裤管就是没收皮鞋,弄得他们或散乱着头发;或打着赤脚走在滚烫的马路上狼狈回家。

 

                   冲击寺院 抄家批斗

 

又一日,一队红卫兵冲击隔壁天主教堂。这里十年前被政府关闭,此后只有一、两个神职人员看守。红卫兵从礼拜堂开始扫荡。他们把挂在两壁讲述耶稣受难故事的几帧油画拆到地上;把讲坛正中墙上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雕像砸碎;另有几个红卫兵去后面的办公楼查抄,不停地抱出一捆捆图书扔在空地,各种中外文硬封面书籍很快堆成一座小山。

夕阳西斜时,红卫兵拖出两个神职人员,把他们押到教堂入口的台阶上,给他们的脖子挂上木牌,上面写着“帝国主义走狗”,开起现场批判会,一直开到黄昏才收场。

晚上,红卫兵点火焚烧那堆书山,一直烧到夜深……

大火很快延烧到居民家里。里委会成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队”,他们配合红卫兵抄家批斗。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加资本家首当其冲。整个夏天,邻居中的此类“坏分子”先后遭殃,他们的金银首饰和贵重器物家具被没收;他们收藏的画作和书籍被撕毁;一个原国民党团长家被搜出军服和弹壳,成了他准备“反攻倒算”的罪证,并据此断定他一定隐藏了枪支,追逼他坦白窝藏何处?交代不出就是“负隅顽抗”,就拉出来批斗。

每天晚上有这样的现场批斗会,在被批斗者的家门口放一张桌子或椅子,让他们或她们站在上面。他们的头低到九十度,颈上挂块牌子,写着各自的身份“反动资本家”、“国民党特务”“反革命分子”、“右派”等等。他们交代不出无中生有的罪行,就遭红卫兵拳打脚踢,还被押成“喷气式(双手反剪头几乎碰到地上)”,批斗完再加码游街,让他们一手拿铁锅盖之类的东西当铛锣,一手拿木棍边敲边说,“我是反革命XXX,”“我是地主XXX……”。有一户邻居是穆斯林,过去每周五主麻日不出门,红卫兵就在星期五把她押出来游街示众……

 

             疑心暗鬼 人人自危

 

红色恐怖席卷全国一片肃杀,斗完地富反坏右资本家等死老虎,开始深挖潜藏的阶级敌人。一个老老实实的退休工人,突然被红卫兵揪出来,说他是土改时从农村逃亡来的地主;一个病病歪歪的独身女人被抓出来,说她四九年前是国民党军官的小老婆:曾经去美国留过学的大学教师是“美国间谍”;去苏联留过学的工厂工程师是“苏联间谍”……

隐藏的“坏人”不断被揪出,弄得人人自危如惊弓之鸟,邻居们疑心生暗鬼,生怕对方是深藏不露的“老狐狸”, 彼此不再信任。

比剧场里还精彩的真人戏日日上演,我看得津津有味,哪家被批斗就去哪家围观。看热闹间,我的是非观被激发出来,仇恨意识也在心里滋生,“要不是搞文革,这些坏人不知隐藏到何时?他们一旦得势,不知多少好人要遭殃。”所以,有人不甘凌辱投缳自尽;又有人受不了折磨跳楼,红卫兵说他们死有余辜,我便觉得他们罪有应得。

孰料,有一天听到父母窃窃私语,父亲说,“最近,我们这批老警察人心惶惶,正在等待上面作定论,如果归为国民党时代的‘伪警察’,就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如果以解放后的警察身份为准,我们的成份算红五类(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中的‘干部’。”父亲早年在国民党政权下干,中共建政后继续留用。

我一下子吓蒙了,万一父亲被判为国民党的“伪警察”,那么我家也会被抄,父亲也将遭批斗,那我还有什么脸面出门?我去看批斗时不再兴致勃勃,甚至把被批斗的人幻想成自己的父亲。

那段日子,父亲提心吊胆,我跟着惴惴不安,每天注意父亲下班回家时的神色。幸好有惊无险,公安局最后决定,留用的普通警察不算旧账,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尽管如此,此后我每次在学校填写家庭情况表,在成份栏写下“革命干部”总不免脸红,似乎自己在作弊造假,父亲这样一个普通警察算啥干部?

 

               人性丧失,童心尚存

 

在人人争取革命资格的年代,“干部”成份不仅是一块不被人革命的盔甲,还是一支可以革别人的命的长矛。

一年后,小学也开始搞文革了。造反派老师组织学生成立红小兵,我兴奋地成为其中一员。校长和许多老师已经成了“牛鬼蛇神”,造反派老师就组织我们批斗他们。我参加审讯的“坏人”是语文女老师,她被揭发出来是“地主婆”。我们先是生疑,电影里的地主婆衣服胡里花俏,而语文老师一向打扮朴素,总是剪一头齐耳的短发,穿一身蓝色的罩衫或两用衫,更像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想到文革中揪出那么多隐藏的坏人,我们认为语文老师过去赢得学生尊敬,说明她太狡猾,伪装得太好,蒙骗了我们,便凶狠地质问她为何隐瞒成份?

女老师委屈卑怯地解释:她公公是有十几亩地的地主,四八年她公公怕自己患病不治,把地契主换成她丈夫的名字,她丈夫一九四五年到上海读高中后没回过乡,也没当过一天地主,更没剥削过一个人,怎么算地主呢?她五五年和丈夫结婚,那时公公的土地早就分给了贫雇农,她怎么能算地主婆?

我们这些小孩子哪里懂这些事,她不承认就是诡辩不老实,负责解押的红小兵揪住她的头发狠命往下摁……“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无情的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身心,。

然而,我们终究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无论经受怎样暴虐的斗争洗礼,都无法泯灭贪玩的童心,革命无形中成了我们玩耍的游戏。

学校组织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们就七、八个人一组登上公共汽车上宣传,傻乎乎地读乘客比我们还熟毛语录,唱广播里不停吼叫的毛语录歌。有如红卫兵大串联变成全国免费旅游,我们的宣传活动也变成了全市免费旅游,每天选择上海的一个景点,坐着车一路唱着歌去兜风。

晚上,只要新闻联播发表毛的最新指示,我们就连夜被召集到学校,然后排着队敲锣打鼓到区教育局“报喜”,闹到半夜甚至通宵才结束,毛每发一次最新指示,就是我们一个欢欣的嘉会。

 

                 复课废学 有类无教

 

六九年,文革的大动荡期过去,我们在“复课闹革命”的口号中进中学,“复课”的目的是“闹革命”。学校还是原来学校,教学内容已面目全非,不但政治课学毛著和批判文章,语文课也要先学毛语录,数学和物理合并成“工业基础课”,化学和生物合并成“农业基础课”。按毛的教育革命的主张,废除了必要的考试,学生爱来上课就来,不爱上课就不来,即使来了学校也只是我们玩耍的另一个场所。当然,有另一种评定成绩标准,就是是否积极投入革命——批斗坏分子老师,并积极争取参加(已经规范了的)红卫兵。

我们就这样无忧无虑地快活“上学”,胡闹地过了几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直到文革终结恢复高考,我辈才意识自己的无知,黄金似的年华废成了粪土,白玉似的岁月搅成了豆渣,到头来千般悔恨与谁诉,只落得“老大无堪还可憎”。

 

                文革终结 故事未了

 

一九七八年后,“邓走资”为夺权清算文革,民众乘势反思批判文革,涌现了一批“伤痕文学”,可惜,囿于有限的言论自由,此类作品还远没有写深写透时,文革题材已经成了禁区。

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曾说:“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历史如此,文学同样如此。为了不让自己亲历的文革和感受淹没于历史尘埃,不让无辜的受难者白白牺牲,我矢志撰写自己的文革故事。那些日子,只要我摊开稿纸,熟悉的“左邻右舍”就一个个走进方格,他们在中共建政后的屈辱和苟活;他们在文革闹剧、惨剧中的遭际和冤死,一幕一幕复现出来;我与被批斗过的语文老师在梦中相会,她请求我为发声倾诉。我用笔代他们吟唱悲歌,也藉此忏悔并洗净从小被毒化的心灵。

费时几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福民公寓》先后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二OO七年,寄给上海同学的几本《福民公寓》被海关作为违禁品没收,这是大陆“官方”对此书的最佳“褒奖”,额外地为此书平添了些许份量。

不容许自由评说已经成为历史的大事件,足以表明这个大事件还未了结,文革过去五十年了,但文革的故事还在继续。

 

(原载《争鸣》2016年第5期)

彭丽媛的“真诚”和希拉里的“无耻”

彭丽媛的“真诚”和希拉里的“无耻”

 

喻智官

 

夫唱妇随的新造神运动

 

今次习近平访美,虽然撒钱买美国三百架飞机,宣布免除穷国债务,但在华府得到的还是不对胃口的“冷餐”,整个访问黯然失色,倒是夫人彭丽媛不辱夫命,在联合国用英文发表两场演讲(准确地说是朗读两篇英语讲稿),也算是表现“软实力”的花絮,给习近平挽回了一点面子。中共媒体高调渲染此事,援引海外的客套评论,一边形容彭丽媛读得十分生硬的英语“铿锵有力”;一边赞誉“在神圣的嗓音、优雅的举止和美丽的时尚感之外,中国的第一夫人彭丽媛还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的另一个天赋 — 流利的英语”,费解的是,与说英语的国家领导人交谈需要翻译的彭丽媛如何把英语说得既“铿锵有力”又“十分流利”?

作为国家元首夫人,彭丽媛出访秀几句英语,不过是增加与受访国人民的亲和力,说得优劣好坏本无关宏旨,令人反胃不齿的是中共媒体不遗余力新造神舆论。

习近平上台后,不仅以毛为师大权独揽,还让毛乐此不彼的个人崇拜死灰复燃,他的个人肖像和塑像到处销售,凑巧彭丽媛和江青一样也是演员出身,两人便有样学样模仿毛江夫唱妇随起来。

二0一三年三月,习近平甫戴上国家主席桂冠即以元首身份携彭丽媛出访。行前新华社的鼓吹手撰文“新角色、新舞台——彭丽媛将陪同习近平主席出访”,为彭丽媛登上国际舞台鸣锣开道,历史也无数次的证明了,当一个国家有了一个受人尊敬、喜爱的第一夫人时,无论对内对外,都会对这个国家的形象有极大的助益。”“作为第一夫人,彭丽媛可以将真实、美丽、善良、雍容、睿智、贤淑等一切代表中国女性的美好词汇直观的通过其举手投足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通过其独特而又闪亮的女性魅力开拓新的外交风格。”通篇不吝笔墨地送给彭丽媛一堆誉美之词,还破天荒地用上“第一夫人”这个“西洋词”。

待习近平和彭丽媛访问俄罗斯等四国回来,媒体更加卖力地鼓噪起“彭丽媛热”,大势吹捧彭丽媛“美丽、大方、雍容、典雅,为中国外交增添了亲和、温暖和魅力,也令中国的国家形象更具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也拿外媒的应酬话自美,称赞“彭丽媛优雅大气”是“中国的新名片”。彭丽媛的魅力席卷全球”,“向世人传递出一股强烈的中式正能量”。“中国人民‘瞬间骄傲了’。”.一时间,“第一夫人”的称谓不过瘾,“国母”尊号频频亮相,“习大大”和“彭嫲嫲”也开始风行网络。有奴性艺人还编了一首颂歌《习大大爱着彭嫲嫲》:

中国出了个习大大,多大的老虎也敢打,

天不怕嘿地不怕,做梦都想见到他!

中国还有个彭嫲嫲,最美的鲜花送给她,

保佑她祝福她,兴家兴国兴天下!

习大大爱着彭嫲嫲,这样的爱情像神话,

嫲嫲爱着习大大,有爱的天下最强大!

把肉麻当有趣的恶俗歌曲,比《东方红,太阳升》更令人恶心,但在习近平听来很“接地气”,是“蛮拼的”值得“点赞”的好曲子,所以在网络畅通无阻地播放“流行”。如若相反,你在百度上搜索“习包子”三字,得到的是“搜索结果可能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未予显示。”由此可知,习近平只让民众听他的“颂歌”,不让民众知道他的“雅号”。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陕西拍摄四十五集电视剧《梁家河》,习近平插队七年的梁家河成为第二个韶山已指日可待。

 

彭丽媛的“真诚”

 

我辈亲历过无奇不有的文革闹剧,见识过“第一男儿”毛泽东和“第一夫人”江青的如日中天和陨落入囚,对“习大大”和“彭嫲嫲”的喧嚣,无论是翻唱老调还是重演旧戏,都不觉得新鲜,只报以轻蔑地一哂。但近日多维等网站刊登一篇题为“彭丽媛英文演讲露真诚希拉里比不了”的无署名报道,转述香港教育家的文章,在美化彭丽媛在联大英语“讲演”的同时不惜贬低希拉里,“每当希拉里遇上任何令她尴尬的场面,她都能自圆其说。但彭丽媛拥有的,却是希拉里所没有的情操:真诚。”读到如此可“共欣赏”的奇文,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要吐糟“相与析”了。

这篇杨彭抑希的报道应了中国的俗话“马屁拍到马脚上”,“哪壶不开提哪壶”,彭丽媛在联大英语“演讲”的形式差强人意,但用她的行为来评判她的“演讲”内容,她最缺乏的恰恰是“真诚”。

彭丽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的特使,她在全球教育高级别会议上介绍中国春蕾计划时,不作任何注解地宣称该计划帮助三百多万女童重返学校,为中国政府评功摆好。事实正好相反。春蕾计划始于一九八九年,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由私人企业和个人无偿捐款,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而中国早在一九八六年就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还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其中“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春蕾计划的出现,表明《义务教育法》根本没有落实,贫困地区女童的上学权利毫无保障,中国政府完全失职,应该受问责而不是表彰。

 

彭丽媛泪洒何处?

 

就在彭丽媛在联大夸耀中国教育成效时,两桩涉及教育问题的悲剧震惊了全国。

八月三十日,江西十四岁少年邓伟强因家里拿不出二千元借读费无法就学而万念俱灰,他愤怒地喊了一句“我恨你们,恨所有人!”就纵身投入衡山一水库,他的母亲毛艳兰也绝望地跟着跳下去,双双溺水而亡……

同月,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疯传,“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作者是大凉山十二岁的女孩柳彝,父母双亡后,十六岁的姐姐和十五岁的哥哥辍学外出打工,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要照顾两个弟弟,还要种玉米、土豆、喂猪……

柳彝的《泪》引得万千国人潸然泪下,却不见“国母”彭丽媛出来顾问一下,因为她的泪要留着在美国抛洒。九月二十六日,彭丽媛参加联合国残障儿童活动,在观看盲童合唱团表演流泪美国的残障儿童虽然身有缺陷,但不缺物质生活和精神关爱,并享有平等的人格和尊严,他们要的是激励和赞赏而不是北京的眼泪。

即使在纽约,即使是盲人,也有更值得彭丽媛倾泪的,那就是维权律师陈光诚。陈光诚因揭露地方政府强制妇女堕胎的恶行,遭受近十年打压,其中四年在牢里,二0一三年被迫流亡美国,就住在联合国所在地纽约。彭丽媛不去看望在自己的祖国无法立足的陈光诚,不知她的真诚在哪里?

在纽约,还有一个人更需要彭丽媛去慰问,那就是高耀洁,一个年近九十的耄耋老人。高耀洁一九九六年开始投身防艾工作,她揭露中国艾滋病扩散的真相,大部分患者是在卖血过程中被传染,是血头血贩子勾结地方官员造的孽,受害的都是穷苦农民。二00九年,高耀洁不顾八十二岁高龄,为逃避迫害为出版书稿,拖着老迈残躯出走美国,如今孤独地生活在纽约。

彭丽媛二00六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二0一一任“世卫组织结核病和爱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她不会不知道中国防艾第一人高耀洁,但她在联合国参加活动时“过高耀洁家门而不入”,在 “每个妇女每个儿童”议题的讲话中也不提高耀洁和中国艾滋病的实情,却大讲特讲如何帮助艾滋病孩高俊,在自我标榜中掩盖中国政府的罪责,不知她的真诚又在哪里?

 

希拉里抨习“无耻”

 

谄媚者不是拿彭丽媛比希拉里吗?那就以陈光诚和高耀洁的事来评说吧。

二0一二年四月,陈光诚历经千辛从被囚禁的家乡逃往北京,走投无路后请求进美国大使馆避难。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决定救助,她指示美国大使馆派车把陈光诚接进使馆,随后美国官员和中国官员谈判,她本人利用访华机会亲自出面,最终迫使中国政府妥协,陈光诚全家得以安然赴美。

在中国处处受打压的高耀洁,却多次得到希拉里的接见和勉励。

二00七年,高耀洁荣获世界妇女权利组织“生命之音”的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河南当局为阻止高耀洁赴美国领奖,出动数十警察包围高耀洁住所,切断她的电话实施软禁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马上出手,让幕僚给胡锦涛、温家宝和吴仪写信说,“我期待着能有机会与高医生见面那些日子,她的幕僚几乎每天一封,了十几封信催促中共领导,直到胡锦涛亲自批准放行。高耀洁到美后,希拉里在办公室单独接见她,对她嘘寒问暖。

二00九年高耀洁自我流放到美国后,国务卿希拉里再次接见高耀洁,她把高耀洁当朋友,赠送高耀洁一本自传《艰难抉择》,并在扉页上题签:“高耀洁医生,我钦佩你代表中国人民的勇气和领导力,致以最好的祝愿。”

这就是美国的前第一夫人和国务卿希拉里,她是美国女性的代表,更是自由民主的大纛美国的代表。她坚守维护人权的价值观,把救助为人权苦斗的中国勇士为己任,而且一如既往。

九月二十七日,习近平在联合国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希拉里在推特上直率抨击:“一面迫害女权主义者,一面却在联合国主持妇女权益的峰会?无耻!”以此声援被无辜关押一月余的韦婷婷等五位女权活动者,她们策划在北京公园举行支持安全性行为、反对性骚扰的游行,却被以“寻衅滋事”的罪名逮捕。

 

与“第一男儿”共享“无耻”?

 

本来,关爱陈光诚和高耀洁之类的老弱病残,支持女权主义者争取权利,都是“第一夫人”彭丽媛的份内事。不幸,彭丽媛是独裁党魁的“第一夫人”,角色再新也只能站在专制帝国的旧舞台上表演,华丽的盛装怀揣不了“希望”(八十年代初,彭丽媛凭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爆得大名);金质的话筒只能高唱“六四”续曲(六四时,彭丽媛身着戎装,手握话筒,站在血染的天安门广场屠城部队献唱,真诚爱民的事只能让希拉里“掠美代劳”了。只是,善良的“子民”不由担心,这般下去,“第一夫人”是否会与“第一男儿”共享希拉里斥责的“无耻”?

 

(原载《动向》2015年第11期)

口訣:六四二十七或三九二十七

口訣:六四二十七或三九二十七

  • 孟 浪 ·

內置圖片 1

血手與血手印之間

隔著氧氣,褪去了塗抹、擦拭

出發的和抵達的,相撞在一起

記憶押著遺忘,有人視而不見

而我要讓你分明看見這無形

那曾經直接的割取和甩脫

頭顱中的火焰躍過,再一次躍過

罪啊,罪,卻學習著消失

二十七年,一整個國家的羞恥

 

痕跡,犯罪學,學會了逃跑

紮進政府裡面端坐,佯裝無辜

車隊、人群,一條細線,一根神經

被這雙用罪來滌淨的手抽走

狠狠揉捏十幾億張麵團:憤怒的臉

別過去,別過去,終於扭斷

啊,斷然的犧牲,滋養、哺育喪失

轟隆隆,呼啦啦,湧泉般壯麗

二十七年,一整個民族的酵素——

 

血手印印在天上,誰又在

誣指,是神的塑膠指紋?

我指出了,這虛無並不可取

大地之上,就這一點最後的綠

一片草尖,把無言的露珠抖落

她,托起整個天空的重量

她的一聲歎息自最深處傳來

記憶的口訣,無可挽回,也無可阻擋

從三九二十七,邁向四七二十八

 

                                         2016.5.27

【今天,六月一日,香港《明報》世紀副刊發表拙作《口訣:六四二十七或三九二十七》。口訣,大人得記一輩子。】

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入会申请表及说明

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入会申请表及说明

凡愿意参加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的作家和其他用中文写作、编辑、翻译、研究和出版文学作品之人士,请仔细阅读以下的《国际笔会章程》和简介,以及独立中文笔会的附加申请条款,如果同意章程和附加申请条款,请填写后面的申请表,签字后将申请表交独立中文笔会会员推荐人(至少两名)联署,并由申请人或推荐人送交独立中文笔会(邮寄信件、传真和电子邮件均可)。申请人须同时提交个人简历和主要作品年表。经过独立中文笔会理事会批准,即可成为独立中文笔会亦即国际笔会的正式会员。

《国际笔会章程》

笔会章程根据国际笔会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各项决议概括如下:

笔会确认:

·文学不论国界,必须不受政治或国际动荡的阻碍而保持人际间之共同交流。

·无论何种处境,特别在战时,民族或政治激情都不应损及艺术作品这一人类之共同财富。

·笔会会员无论何时都应尽其影响促进各民族间之谅解及相互尊重,誓尽全力消除种族、阶级及民族仇恨,并支持人类一体和平共处一个世界之理想。

·笔会支持每个民族内及各民族间思想无碍传播之原则。笔会会员誓言反对其所属国家、社会及全世界无论何处以任何形式压制言论自由。笔会赞成新闻自由,反对和平时期之任意新闻检查。笔会认为,世界向高度组织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必然发展,使对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共机构之自由批评大有必要。而且,既然自由意味着自律,笔会会员誓言反对出于政治及个人目危害新闻自由,如发表谎言、故意作伪及歪曲事实。

笔会会籍向一切签署认同以上宗旨之合格作家、编辑和翻译开放,不考虑其国籍、 族裔、语言、肤色及宗教信仰。

国际笔会简介

本笔会作为世界性的作家联合会,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作家间的友谊和智力合作,无论其政治和其它观点如何,为言论自由而奋斗,并积极保护作家免受极右的或极左的当局的压迫。笔会是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类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它由各个下属中心或笔会组成。每个中心或笔会代表它的会员而不是它的国家。

一切有资格的作家,不论其民族、种族、肤色或信仰,都可成为笔会的会员,每个自治的中心或笔会可对会员资格另外附加特别规定。

笔会所称作家原指诗人、剧作家、散文作家、编辑和小说家。现在笔会向一切有资格的作家、新闻记者、翻译、历史学家和其他积极从事任何文学创作的人开放。它要求每个会员签字同意笔会章程以保证他或她遵守章程的规定。

(以上文字全部翻译自英文版国际笔会章程)

独立中文笔会附加申请条款

1,国际笔会由各个笔会中心即下属笔会组成,加入国际笔会即表示加入其下属某一中心或笔会,您申请加入的是独立中文笔会。

2,国际笔会各下属中心和笔会有根据各自身情况通过其会员大会制订而又不违反总会章程的笔会章程,加入独立中文笔会,不仅表示同意国际笔会章程,也表示对独立中文笔会章程的认可,享受该章程赋予的会员权利,也履行该章程规定的会员义务。

3,申请人必须提交个人简历和主要作品年表。

 

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入会申请表

申请人本名:

申请人性别:

申请人笔名:

(如对外只愿意使用笔名请在此圈明:是 否 )

申请人出生日期:

身份证或护照号码:

现有通讯地址:

电话:

Email信箱:

 

我阅读了国际笔会章程,并赞成它的目标,并保证上面填写的个人资料全部属实,特此签名申请入会。

签名:

 

独立中文笔会会员推荐人(至少两名)

签名一:

签名二:

独立中文笔会章程

独立中文笔会章程

(2005年10月23日第二届会员大会通过,2011年10月19日第五届会员大会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笔会是全世界用中文写作、编辑、翻译、研究和出版文学作品之人士(以下统称“中文文学工作者”)自由结合的非政府、非营利、非政党的跨国界组织。

第二条
本笔会中文正式名称为“独立中文笔会”,英文为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中文简称为“独立笔会”,英文简称“ICPC”。

第三条
本笔会是国际笔会下属成员,认同国际笔会宪章阐明的宗旨。
本章程若有与国际笔会宪章冲突之处,以国际笔会宪章的表述为准。

第四条
本笔会只代表其全体会员,不代表任何国家或地区。

第二章 宗旨

第五条
本笔会主张,中文文学工作者不论具有何种政治倾向和其它观点,不论所在国家和社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文体,都有写作、发表和出版作品之自由,都有批评当权者的权利,而不应因此受到任何国家特别是极左或极右当局的政治迫害和监禁。本笔会反对任何当权者在非紧急状态下施行新闻、出版控制或预先审查要发表的言论。

第六条
本笔会主张,中文文学自有其语言特性,超越国界和民族。任何人都有权使用中文进行写作和表达。中文作品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表和流通,都不应因当地政治制度和局势而受到干扰。

第七条
本笔会主张,中文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在战争等紧急状态,都不得以政治、民族、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等理由毁损中文文学作品。

第八条
本笔会主张,中文文学工作者不得滥用言论自由、写作自由与出版自由。
本笔会反对以任何政治的、个人的或其它目的,用中文或其它文字进行侮辱、诽谤、捏造或故意传播谎言。

第九条
本笔会希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竭力消除社群、种族、阶级和民族之间的仇恨,并提倡人类在同一世界和平共处的理想。
本笔会相信,维护中文写作者的自由,促进中文文学的交流,将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理想。

第三章 会员

第十条
本笔会会员,必须符合下列所有标准:
1、符合国际笔会规定的会员条件并签署国际笔会宪章;
2、赞成本笔会上述宗旨并履行会员义务;
3、使用中文写作、编辑、翻译、研究或出版文学作品,不论其母语、肤色、民族、国籍或信仰。

第十一条
申请入会者应提交申请表、个人简历及两名会员的签名推荐信。
申请材料应向本笔会秘书处或理事会成员提交。
申请经本笔会理事会批准后,即成为会员。

第十二条
本笔会会籍无排他性。会员有权参加国际笔会的其它分会,有权参加其它作家协会、作家工会等任何作家组织;有权加入任何政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可出任公务员。
为了保持本笔会的非政府、非政党组织性质,本笔会理事不得同时出任政府官员职务或政党领导人职务。

第十三条
本笔会会员享有如下权利:
1)本笔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提案权和表决权;
2)申请参与本笔会工作的权利,应聘为本笔会雇员的优先权;
3)本笔会奖项、各种资助和减免会费的申请权、提名权和被提名权,获得本笔会服务的优先权;
4)参加本笔会会员大会及所举办其它会议和活动的权利;
5)对本笔会会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权向会长、理事会或其它工作机构提出建议、批评和质询,并得到适时答复;
6)在会员权利受到损害时,有向会长、理事会或会员大会投诉的权利,并得到适时答复和处理;
7)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书面形式申请或声明退会。
会员权利一律平等。会员可因故自动放弃或依本笔会规章暂停行使部分权利。

第十四条
本笔会会员应履行如下义务:
1)遵守国际笔会规定、本笔会章程、规则和决议;
2)维护本笔会合法权益,不从事有损笔会声誉或权益的活动;
3)参加本笔会的工作或活动;
4)每年按规定交纳会费,但理事会根据个人申请或其它特殊情况批准减免会费者除外。
加入本笔会后未交纳会费的新会员,或连续两年不交纳会费也不参与本会任何活动的失去联系会员,视为自动放弃会员部分权利,暂时失去第十三条1至3款所列举的权利,直到交纳会费时再自动恢复,否则除入狱会员外,一年后以自动退会处理。

第十五条
会员有下列情形,经会员大会或理事会表决,可终止其会员资格:
1)公开反对章程第五条至第九条所阐明的笔会宗旨;
2)从事严重有损笔会声誉的活动,经会员大会或理事会警告而不停止;
3)参与违背笔会宗旨的、对中文文学工作者的迫害行为;
4)向本笔会提供的个人身份、简历或作品资料被证实有虚假信息。
会员资格被终止者可保留会籍一年,以观后效,但同时失去由会员大会或理事会所决议限制的第十三条1至5款所列举的全部或部分权利,直到理事会在保留会籍一年内恢复这些权利。

第四章 会员大会

第十六条
本笔会最高机构是会员大会。
本笔会的一切权力来自会员大会的授予。

第十七条
会员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由会长召集并责成秘书处负责筹备。
会员大会应在上次大会结束后二十个月至二十六个月之间召开。
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或三分之一以上会员联署,可要求召开紧急会员大会。
紧急会员大会由会长召集并责成秘书处负责筹备,并在提出日后在一个月内召开。

第十八条
会员大会行使下列权力:
1、审查通过会长代表理事会提交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2、选举理事和会长;
3、确认荣誉会长称号,决定授予和取消荣誉理事称号;
4、审查通过章程修正案和其它提案;
5、决定笔会的解散或合并;
6、其它未曾授予理事会和会长的权力。

第十九条
会员大会在全体有投票权的会员半数以上在大会开始时报到,即为有效。
会员大会对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其它提案的表决,有参与投票会员半数以上赞成,即为通过。
会员大会选举理事和会长,由得票较多的候选人当选。

第二十条
理事会、各工作委员会或五人以上会员联署,可向会员大会提出提案。

第五章 理事会、理事、候补理事、会长、副会长

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是本笔会决策机构,对会员大会负责,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决策权。
理事会理事总数应为奇数,不低于九人。
理事会设候补理事两人,在理事缺位时,以当选票数较多者增补为理事。
理事会的理事和候补理事由会员大会直接选举,得票较多的理事候选人依次当选为理事,理事当选数以外的前两名当选为候补理事。。
五名以上会员联署,可以向会员大会提名理事候选人。

第二十二条
本笔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一至二人。
会长由会员大会从新一届理事中直接选举,得票较多的会长候选人当选。
副会长由理事互选产生。

第二十三条
会长、副会长和理事任期两年,可连选连任。

第二十四条
理事、候补理事、会长、副会长均有权辞职。
理事、候补理事、会长、副会长不可同时出任政府官员职务或政党领导人职务,否则必须辞职。
理事辞职须向会长提交正式辞职书,经理事会确认后,作为理事缺位处理,由候补理事替补。
候补理事辞职,经理事会确认后,在不影响理事会会议达到有效理事人数时可留待下届会员大会补选,在影响理事会会议达到有效理事人数时,按照二十八条召集理事会扩大会议。
会长辞职须向理事会提交正式辞职书,经理事会确认后,作为会长缺位处理,由第一副会长替补。第一副会长缺位则由第二副会长替补。第二副会长亦缺位则参照第二十六条召集紧急会员大会补选。
第一副会长或第二副会长辞职,经会长确认后,由会长从现任理事中任命副会长替补。会长或副会长同时辞去理事职务则按理事辞职处理。
五分之一以上会员联署,可提出会长、副会长或理事罢免案,由理事会进行表决,以三分之二以上理事通过为有效。

第二十五条
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秘书长、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任命;
2、决定本笔会工作计划和预算;
3、审查通过向会员大会提交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制定理事会议事规则、财务规则和其它规则;
5、审查批准和取消会员资格,决定会费的标准和金额;
6、决定授予和取消荣誉会员称号;
7、决定新增或调整工作委员会,决定调整秘书处构成,决定设立理事会专门工作小组或特别争议的仲裁小组;
8、决定本笔会各种奖项;
9、决定理事的分工,决定设立财务监督理事(简称监事);
10、决定以本笔会名义发表公开信或声明、向国际笔会大会提出议案;
11、决定罢免案和决定召开紧急会员大会;
12、解释本笔会章程和其它规则;
13、审议秘书长、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的工作报告和汇报,对相关工作决定提出质询和复议;
14、会员大会授予的其它权限。

第二十六条
理事会会议在一半以上理事出席时有效。
理事会决议除章程另有规定外,出席理事一半以上同意即为通过。
理事会三分之一以上成员不得同时在本笔会担任其它行政职务。
理事会会议由会长召集和主持。会长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第一副会长代行会长职责。第一副会长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第二副会长代行其职责。
正副会长均缺位时,由理事会剩余成员的多数推选召集人,负责召集紧急会员大会,补选理事、候补理事,并在理事中补选笔会会长、副会长。
三分之二以上理事联名提议,也可召集理事会会议。

第二十七条
理事会的决议,必须对全体会员通报。
理事会未决议的事项和会议辩论记录,由理事会决定是否公开。

第二十八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出席理事会会议的理事由候补理事替补后有效人数依然不足,而非必须召集紧急会员大会的事务,可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处理,由非理事的正或副秘书长、司库及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参与理事会投票。
理事会扩大会议由会长召集。会长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适用章程二十六条之规定。

第二十九条
笔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对会员大会负责,并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向理事会负责:
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理事会会议一年不得少于四次;
2、向理事会提名秘书长和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人选;
3、发布理事会决议和本笔会对外文告;
4、按照理事会的授权范围,决定本笔会的日常财务;
5、作为本笔会法人代表,对外代表本笔会;
6、代表理事会向会员大会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7、决定其他理事会授权的事项。

第六章 秘书处和工作委员会

第三十条
秘书处和工作委员会是本笔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向理事会负责。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至二人。
监事有权查看和质询秘书处的财务和其他工作记录。

第三十一条
秘书长领导秘书处工作,协调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秘书长由会长提名并经理事会批准任命,接受会长的领导。
秘书长非理事时,得以列席理事会会议。
秘书长负责执行理事会批准的预算和工作计划,筹备会员大会和选举工作。但须遵行理事会的决议和财务规则。
秘书长在授权范围内的财务决定,在决定作出三日内向会长和监事通报。

第三十二条
工作委员会是本笔会的专门工作机构。
部分工作委员会为国际笔会下属工作委员会的对口工作机构,如“狱中作家委员会”等,必须尊重国际笔会各对口工作委员会的指示。
其它工作委员会是本笔会自己特别设立工作机构,如“自由写作委员会”、“网络工作委员会”等。
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由会长和秘书长提名,经理事会批准任命。
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为非理事时,得以列席与工作委员会有关的理事会会议。
各工作机构之间的合作由秘书长负责协调。

第三十三条
秘书处设财务秘书(司库)一人,负责笔会的财务管理、会费收取、经费申请报告等事务。
财务秘书由秘书长提名,经会长任命,并报理事会批准。
财务秘书无权作出财务决定,在工作上接受秘书长和笔会会长的领导。
财务秘书非理事时,得以列席与财务有关的理事会会议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笔会创立写作自由奖和林昭纪念奖,以表彰在艰难境遇下从事自由创作并获得成就,或为捍卫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和写作自由有突出贡献的中文或其它语种作家。具体评选事项由理事会另行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所称“以上”、“之间”,均包括本数。

第三十六条
本笔会不是作家工会组织,不负责维护作家的版权权益和其他经济权益。

第三十七条
本笔会设立如下荣誉称号:
1、荣誉会长:留请本笔会卸任会长自愿担任,但对系狱者可不征求其本人意见。荣誉会长称号由会员大会确认,无任期限制。
2、荣誉理事:聘请有崇高文学成就或对本笔会有卓越贡献的人士担任。荣誉理事称号由会员大会决定授予或取消,无任期限制。
3、荣誉会员:授予本笔会重点营救的非会员狱中作家。荣誉会员由狱中作家委员会提名,理事会决定授予或取消。

第三十八条
本章程在获得会员大会通过的即日起开始生效。
理事会或五分之一以上有投票权的会员联署,可向大会提出章程修正案。
章程修正案经参与投票会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即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