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新作:懸命 外三帖

 

鴻鴻新作:懸命 外三帖

我家浴室的日光燈,從按下開關到亮起,有時隔3秒,有時隔10秒,有時更長。

橫越台灣海峽的飛彈,在遭受攔截或命中目標前,最多可以飛行8分鐘。

日光燈會記得它將醒前的夢嗎?

飛彈會記得它爆炸前,一生唯一的一次飛行嗎?

以往寫信,要在郵筒和郵局躺兩個晚上,才被拆開。

現在被誤分到垃圾信件匣的email,則不知何時能被撈回。

顏料豈能預料,附身筆刷的一瞬之後,會變成一抹人人豔羨的腮紅,還是立刻被覆蓋的底色?

馬桶裡的蟑螂,會記得被沖進無底水坑前,與牠四目相對的,人類的眼睛嗎?

我按下開關,日光燈0秒熄滅。

詩不能跟詩擺在一起

詩不能跟詩擺在一起

它們有──

共同閃避的東西

共同炫耀的東西

共同欲言又止

的時刻

就像在舞會裡

太多太多的紗裙

讓你急於尋覓一個

穿素樸T恤的少女

詩不能跟字典擺在一起

它讓它的解釋顯得笨拙

它讓它的靈巧顯得輕佻

詩不能跟鑰匙擺在一起

它沒有鎖,卻有太多祕密

詩不能跟唱片擺在一起

它的溝槽充滿砂礫

唱頭一放下肯定會跳針

詩不能跟枕頭擺在一起

它早已乾涸,而夢卻如此濕潤

詩只能孤伶伶走在街頭

被視為妓女,卻沒人想搭訕

詩可以跟遊民躺在一起

畢竟他們都像含羞草

只能看到他們蜷縮的樣子

卻不知被誰碰過

天若放晴,詩也可以

跟小孩玩在一起

只有小孩不計較它的邏輯跳躍

他們也都擅長徒勞的遊戲

花整個下午建一座城堡

然後棄之不理

詩更喜歡跟蠶蛹一起冥想

然後一個長出翅膀飛走

一個被留下,一具殘破的屍殼

對著那閃爍不可及的迷茫星河

吞吞吐吐

嬰兒會把喝下去的奶

又吐出來

貓咪會把吞下去的飼料

又吐出來

沒被發現的話

再把它們吃下去

接吻中嚥下的口水

終究又從眼眶湧出

在冬天我深吸一口氣

結果打了一個好大的噴嚏

一年年聽在耳裡的那些漂亮的諾言和謊言

灌溉出他齒間混濁的詛咒

保母哼唱的遙遠而溫柔的歌

有一天化成了他指下療傷的吉他

那些被命運吞不下又吐出的人

有些變成自焚者,有些變成余秀華

音樂的歷史

一百年前,一張蟲膠唱片可以播3分鐘。

五十年前,一張黑膠唱片可以播30分鐘。

三十年前,一張CD可以播75分鐘。

現在,串流音樂可以24小時無間斷放送。

而在彼端,總有一個人在那裡,拉著同一把提琴

(灰塵被弓弦震起,在半空中飄止)

像釀了幾個世紀那麼深沉,像剛寫下時那麼新。

聯副7-8月駐版作家介紹

鴻鴻,本名閻鴻亞,活躍於文壇與表演藝術界,為知名詩人、詩刊主編、劇作家、導演、策展人,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創辦並主編《衛生紙》詩刊,詩作飽含社會意識,每以時事入題,兼顧藝術價值,識者稱「氣息自由、快樂、純潔而新鮮,常展現幽默、冷峭、敏感的氣質」,著有《暴民之歌》、《仁愛路犁田》、《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等書;1994年鴻鴻創辦密獵者劇團,迄今執導戲劇、舞蹈、歌劇逾四十齣,還曾與楊德昌等人合著電影劇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並參與演出,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電影導演作品則曾獲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費比西獎(影評人獎)。

来源:联合报

《今日世界文學》 創刊90周年紀念

 

《今日世界文學》 創刊90周年紀念

《今日世界文學》今年歡慶90歲生日!

一份文學雜誌能夠發行90年從未停刊,甚至在文學讀者遞減的近年還擴增頁數期數,真算得是個奇蹟。這份文學雜誌就是簡稱WLT的《今日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

WLT由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出版,刊登來自世界各地的小說詩以及書評,1927年由奧克拉荷馬大學現代語言系主任洛伊.田波.豪斯(Roy Temple House)所創辦,起初只是一本名為《外國書籍》(Books Abroad)的32頁季刊,五十年之後擴充到250頁,而2006年更增加出刊次數,成為雙月刊,同時更名為《今日世界文學》。這份雜誌已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期刊之一,目前擁有全球紙本及電子版讀者三十萬名。

《今日世界文學》廣納世界各地的當代文學,無論是主流或非主流作家,無論是哪一種語言的作品,該刊都不遺餘力地介紹給讀者,因而成為當今文學界一份相當獨特且重要的雜誌。諾貝爾獎得主波蘭作家米沃什(Milosz)曾說:「如果《今日世界文學》不存在,我們就要將它創造出來。這份雜誌發揮了獨特的功能,將鮮為人知或是無處尋找的作品資訊帶給英語系國家。」

這份雜誌的草創時期,既無正式職員也無資金,參與的工作人員全都是義務服務,而九十年後,已擴展為一個人文中心,共有11位員工和15位實習生,除了出版《今日世界文學》之外,還另創第二本雜誌《今日中國文學》,編纂兩套文學叢書,並舉辦「紐斯達特文學獎」(Neustadt Prizes,其中包含兒童文學獎)、「匹特堡文學節」(Puterbaugh Festivals)以及各種講座、課程、工作坊和媒體節目。而未來,無論是以紙本或是電子的形態,《今日世界文學》都希望成為國際文化和文學的資訊交流中心。此外,現任編輯認為現行的學術論文寫作格式已生硬且僵化,因而提倡更具有個人風格和實驗精神、更創新的論文風格。

来源:联合报

難民法初審通過 受迫害外國人可尋求我庇護

 

難民法初審通過 受迫害外國人可尋求我庇護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初審通過「難民法」草案,規定因天災、戰爭或受政治迫害的外國人及無國籍人士,可向我國申請難民認定;法案三讀通過之後,受迫害人士將可來台申請政治庇護。

初審條文規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申請難民認定,得在入國6個月內提出申請並做決定,內政部接獲難民認定申請後,應邀請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其他社會公正人士共同審查,初步審查後,必要時得延長一次,並通知申請人。

初審條文也規定,審查難民認定案件期間,內政部得對申請人暫予指定居住所或安置,除非有特定情況如危害我國利益或公共秩序、曾有重大非政治性犯罪紀錄等,且通過委員會審查,否則不得強制驅逐出國。

初審條文也規定,若難民認定不通過申請,內政部應以申請人理解的語言文字做成處分書送達申請人,並載明理由、救濟辦法及受理機關。若不被認定為難民者,內政部得限期令其出國,如果屆期不出國,可強制驅逐,但若懷胎5個月以上或因疾病遭驅逐將有生命危險者,可暫緩執行。

 

来源:联合报

朱宥勳:戴勝益沒在推廣的閱讀

 

朱宥勳:戴勝益沒在推廣的閱讀

七月初,戴勝益成立的「益品書屋」正式營運,引起愛書人之間的討論。這間標榜著「推廣閱讀」的飲料店,開出了如下規格:佔地200坪、150個位置、100元免費飲料、2500本精裝書免費閱讀。這些條件合併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背後精明的運算:用極低成本的飲料,獲得「喝到飽」的慷慨幻覺;用「2500」這個似多實少的數字,矇騙對書的體積沒有概念的一般大眾;用「精裝書」作為號招,著眼的是書籍陳列的視覺感和店內的高尚感(如果是外文的圖文精裝書就更棒了,看不懂也感覺很厲害);而這個場地的規模和位置,也預留了在此辦活動、持續曝光的伏筆。

而這一切,與其說是在做社會企業,不如說是一場以書為名的公關行動。

「推廣閱讀」的成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宣稱」它有在「推廣閱讀」。

我們幾乎可以想見,只要益品書屋內提供了wifi和電源,店內的人潮大概就不會少到哪裡去。但同時,這些人潮真正會去把架上的書取下來的比例,恐怕也是無法樂觀起來的,更別說它提供的是厚重、翻閱起來並不輕鬆的精裝書。書會再一次成為裝飾品,就像誠品之前弄出來的高級旅館一樣。

但也就在上個週末,我受邀到「笠山文學營」演講,親眼見到了另外一種「推廣閱讀」。

「笠山文學營」的主辦單位是「鍾理和紀念館」,活動地點就在紀念館,也就是鍾理和的故居那一帶。鍾理和是1950年代,同輩作家中公認最有才華、卻也命運最困蹇的一位,這座紀念館不但是為他而建,當年更是全台灣第一個作家紀念館,完全由民間籌資完成。

當工作人員載著我,從高鐵車站冒了一個多小時的暴雨,抵達活動場地時,我看到的畫面簡直堪稱不可思議。在遙遠的美濃山間,一座小小的紀念館塞了近百人,而這正是颱風剛剛過去、外圍環流的暴雨正要開始的時刻。紀念館前面的空地,搭了一座巨大的、辦桌一樣的棚子,棚下擠滿了人,正在聆聽林生祥說話、演奏。

演奏結束後,主辦單位變出了一大盆一大盆的菜。真的開始辦桌了。

就這樣鬧騰了一晚,隔天早上八點半,我走進教室,對學員演講「1950年代本省籍作家的文學處境」,所有人精神飽滿,從20歲到70歲,毫無瞌睡與手機。

回程的車上,接送我們的大哥十分博學,沿著路告訴我們:那就是鍾理和〈雨〉裡面提到的,那個路人跟《笠山農場》的誰認識,那個人就是鍾浩東同案的後代;那片田用了除草劑,這溪水的樣子,是某一次河川整治的結果…說著說著,大哥轉過頭來:「好可惜,我剛好早上在忙,都沒空來聽你們講課。」

不,這位大哥,你搞錯了…是我們可惜了,沒能聽你對我們多講幾堂課。

這是鍾理和紀念館。它不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沒有辦法供應免費飲料,沒有閃亮亮的裝潢和絢麗的精裝外文圖文書。但他們年復一年地招來營隊學員,讓他們度過這不可思議的三天假期。在這裡,文學、閱讀跟生活的嘈雜是融為一體的,在亂哄哄(而且超好吃)的辦桌菜旁邊的,就是好幾櫃位的文物和精裝書。它不是一種華美而難以親近之物,它就是日常的一部分。

即便暴雨也澆熄不了:這才叫做推廣閱讀。

来源:苹果日报

会员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会员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东京的一家书店。)
    
    独立中文笔会会员颜伯钧的《逃亡笔记》六月份在日本出版发行之后,广受日本读者欢迎。图书销售持续增长,销量排名进入日本Amazon前50强,排在第37位,在文艺春秋出版社中文类图书销售排名一直独占鳌头。以下是日本主要报刊的有关书评:
    
    日本主流报纸《朝日新闻》系列杂志 《周刊朝日》书评:作者在逃亡过程中,具有共同理想的许多同仁无偿援助他。作者放弃中国境内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而奔向民主活动的这一行为,使我们很感动。我们从他的面貌上,能够看得出“即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发展,这样的社会也不会让人幸福的”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
    
    日本主流报纸《产经新闻》书评:本故事不是小说,纯属事实。本故事让我们惊讶习近平政权对维权人士的迫害如此严重。当前作家还在国外流亡中。通过本书,我们能知道日本邻邦(中国)的政治真面目。
    
    日本书评网Booklog 网民书评:作者和同仁们的活动原来是这么温和稳健的,可是却被当局拘留。当代中国政治实在太恐怖了。
    
    作者被拘留后也彻底进行民运活动,作者的气概令人真佩服。
    
    日本书评网Bookmeter 网民书评:
    
   我看作者在逃亡故事中描写的同仁们的面貌,就想起“義俠”“好汉“等词。本故事实在是当代的《民主水浒》啊!
    
    读后感到只有绝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原来是这么困难的。但是,我们看本书就能知道中国民运同仁的人数和人脉也非常广泛,今后他们如果能抓取时机的话,情况会不会好转啊?
    
    监控和追踪,讯问和拷問。假如我们普通人面对这些困难的话,精神一定会消磨了。作者面对这些困难也还能奔赴民运,是因为他的信念非常坚固所以能做了吧。
    
    以下是销售截图:
    
    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日本Amazon销售排名截图
    
    颜伯钧《逃亡笔记》在日本获得好评 销量名列前茅

    文艺春秋出版社销售排名截图

来源:博讯

銅鑼灣書店訂書名單有京官市長

 

銅鑼灣書店訂書名單有京官市長

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失蹤8個月後,內地人員指示他把載有訂書名單的硬碟從香港帶回內地作「呈堂證據」,林最終不肯就范,更開記招公開真相。林榮基昨接受《蘋果》專訪時透露,名單上500人包括內地市長及副市長,還有中宣部官員。中央專案組對名單上的人士十分緊張,連訂購唐詩宋詞書籍都要盤根問底。

2.jpg

林榮基指7.1前被四名大漢跟蹤,徹夜難眠後要求警方護送至其他地方遭拒,思前想後決定缺席游行。何柏佳攝
林榮基昨由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接送,到壹傳媒大樓接受訪問。他憶述,李波早已復制訂書名單并把復本交給當局,涉及逾4,000本書。

專案組質疑市長訂唐詩宋詞

林被拘禁於寧波期間,中央專案組人員從名單抽出訂量較多的客戶,逐一向林審問,當中包括一名內地市長的訂書資料。雖然訂單只涉唐詩宋詞等非敏感書籍,但專案組人員仍質疑為何市長會向林訂書,「我話呢啲全部繁體字,唐詩宋詞簡體字就唔好讀。有啲仲系(關於)書法。有乜問題?佢哋唔明,有文化斷層」。
林榮基的客戶包括從事研究的內地人,涉及西藏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專案組又質疑訂書者鼓吹藏獨。林形容專案組人員「平時思想都扭曲咗,佢自己唔知」,審問前已先入為主,「主觀系你想破壞中國政府」。名單上還有遼寧省某副市長和中宣部官員,後者訂的數本書關於文革,「佢(中央)內部都有(文革資料),問題系佢冇公開」。
由於訂書名單是由林榮基親自輸入并負責郵寄書籍,內地人員希望林把硬碟帶回內地呈堂,有助日後清算訂書者,「軟件可以自己打上去,有硬件就更加有力。可能抽一啲人出嚟告,可能系針對寄(買)十幾包書嗰啲」。林現已把硬碟「放喺一個安全嘅地方」,但不知如何處理,「可能會有啲用,譬如可以查一查讀者有冇出事」。
民陣7.1游行原本安排林榮基帶領游行隊伍,但他臨時缺席。林昨進一步解釋,得悉被4名大漢跟蹤後感到驚惶,7.1前一晚徹夜難眠,「之前監視我攞(載有訂書資料的)硬件,都系隔一個車廂,今次跟得咁貼,可能覺得我出嚟游行唔系咁好」。
他7.1清早6時就起床,打算馬上離開藏身之所,但怕樓下有人埋伏,遂致電涂謹申,透過他要求警方派員護送,「保護我轉一轉地方」,但最終被拒,他遂放棄參加7.1游行。他認為游行本身安全風險不大,但懼怕離開途中出事。2006年何俊仁也是游行後遇襲重傷,「我覺得(擔心)唔系多余,唔值得冒咁嘅風險」。

不滿港府無追查4人現況

自從內地當局聲稱或對林榮基變更刑事措施,警方才向林提出人身保護。林質疑警方的決定并非基於安全考慮,而是「睇政治風向」。對於港府官員上京後把通報機制時限設為14天,林形容「好過冇」,但不滿官員未有主動了解銅鑼灣書店另外4人現況,「佢哋(官員)關注我系因為我喺香港」。
雖因恐懼缺席7.1游行,林榮基強調仍堅持向強權說不,也希望港人不要放棄,「我嘅責任系同傳媒講清楚(經歷)。將來要我做乜,睇能力做唔做到,做唔到都冇辦法,要其他香港人幫手做」。但他不排除日後或逼於無奈移民,「可能有啲情況要我離開……」林欲言又止,「我就唔講其他……我自己就冇乜所謂……牽涉到唔系凈系我嘅問題,就要離開。(是否擔心家人?)唔講其他人」。  

来源:蘋果日報

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诺奖得主威塞尔去世

 

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诺奖得主威塞尔去世

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的幸存者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是在“二战”中遭到屠杀的600万犹太人的雄辩见证者,他把大屠杀的记忆烙印在世人的良知里——他在这方面无人能及。周六,他在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他的老朋友、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之子国际网络(Children of Jewish Holocaust Survivors)的创始主席梅纳赫姆·罗森萨夫特(Menachem Rosensaft)证实了他的死讯。

  • 1986年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埃利·威塞尔(中)和妻子玛丽昂,儿子什洛莫·埃利沙还有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埃吉尔・阿尔维克。

    Bjoern Sigurdsoen/NTB, via Associated Press

    1986年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埃利·威塞尔(中)和妻子玛丽昂,儿子什洛莫·埃利沙还有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埃吉尔・阿尔维克。

  • 1993年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落成典礼上,威塞尔(右)与比尔·克林顿总统,以及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哈维·M·梅耶尔沃夫。

    Associated Press

    1993年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落成典礼上,威塞尔(右)与比尔·克林顿总统,以及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哈维·M·梅耶尔沃夫。

  • 1961年,“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在警卫的陪同下出现在耶路撒冷法庭。他获得战争罪的审判过程在电视上播出,这提高了人们对犹太大屠杀的关注。

    Associated Press

    1961年,“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在警卫的陪同下出现在耶路撒冷法庭。他获得战争罪的审判过程在电视上播出,这提高了人们对犹太大屠杀的关注。

威塞尔是数十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充满魅力的演讲家和人文学科教授。1986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不过,他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他所填补的巨大空白。

在日耳曼人对犹太人实施有计划的大屠杀之后,没有人发声,清楚讲述当时情况的严重性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和上帝的看法。在将近20年时间里,遭受创伤的幸存者——以及因为后悔没有更加尽力拯救同胞而深感愧疚的美裔犹太人——似乎都陷入沉默。

不过,威塞尔纯粹凭借自己的个性以及让自己的话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天赋,逐渐把大屠杀从历史书的坟墓中挖掘出来。他16岁时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获救,胳膊上烙着永远无法去除的A-7713编号。

1986年,诺贝尔委员会为了表彰他挺身对抗遗忘和暴力的勇气,授予他和平奖。

“威塞尔是人类的信使,”诺贝尔颁奖词说道。“他带来和平、赎罪和人类尊严的信息。他对于反抗邪恶的力量终将取得胜利的信念,是得之不易的信仰。”

1960年,威塞尔的自传《夜》(Night)的英文版出版,从而首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15岁时在集中营看到的恐怖情形。他提到自己深受内疚和怀疑的折磨——为自己幸存而其他数百万人死去感到内疚;对允许此类屠杀的上帝产生怀疑。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在集中营的第一晚,我的人生从此变成漫长的黑夜,受尽折磨,”威塞尔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烟。我永远不会忘记孩子们幼小的脸庞,我看着他们的身体在安静的蓝天下化成烟圈。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永远吞噬我信仰的火焰。我永远不会忘记让我永世失去生存欲望的夜晚的沉默。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毁灭我的上帝和灵魂、把我的梦想碾碎的时刻。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事情,即使我不得不和上帝活得一样长。我永远不会忘记。”

也许还有更好的记录者生动描述了德国死亡机器地狱般的细节。肯定也有些哲学家更具启发性。但没有一个人能像威塞尔那样把道德上的迫切性与个人的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后者体现在他布满深刻皱纹的脸庞上和永远忧郁的眼睛里。

2009年,巴拉克·奥巴马总统(Barack Obama)和威塞尔一起参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称他为“活着的纪念碑”。

“他大声疾呼,不仅反对反犹太主义,而且反对各种形式的仇恨、偏执和不宽容,”奥巴马总统周六在一项声明中说,“他恳求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所有人类——做同样的事,以彼此为鉴,真正做到‘永不再犯’。”

在他1966年的书《沉默的犹太人:关于苏联犹太人的个人报告》(The Jews of Silence: A Personal Report on Soviet Jewry)中,威塞尔提醒世人,仍有犹太人因为宗教原因遭到迫害,而且被阻止移民。

“最令我痛苦的不是我在俄罗斯见到的沉默的犹太人,而是现在我周围犹太人的沉默,”他说。他的努力帮助放宽了移民限制。

威塞尔谴责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斯尼亚的大屠杀——他说,“如果这是又一个奥斯维辛,那么我们必须动员全世界”——他也谴责柬埔寨、卢旺达以及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其他一些人。他谴责美国的焚烧黑人教堂事件,挺身支持南非的黑人以及遭受酷刑的拉美政治犯。

威塞尔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的建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主席,他领导该纪念馆的委员会把相互对立的幸存者组织团结起来,为建造一个永久性建筑筹集资金。

埃利泽·威塞尔(Eliezer Wiesel)1928年9月30日出生于当时属于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小城锡盖特(Sighet)。他的父亲什洛莫(Shlomo)是一名讲意第绪语的店主,他比较开明,鼓励儿子学习现代希伯来语,允许他阅读弗洛伊德(Freud)的作品。他的母亲萨拉·法伊格(Sarah Feig,原名)以及身为维兹尼茨哈西德派(Viznitz Hasid)的外祖父道戴·法伊格(Dodye Feig)用哈西德派大师的神话故事填充他的想像力。

他和三个姐妹希尔达(Hilda)、巴蒂亚(Batya)和茨波拉(Tzipora)在一个有1.5万名犹太人的社区长大。不过,1944年春,纳粹攻入匈牙利后,他田园诗般的童年崩溃了。这座城市的犹太人很快被封闭在两个犹太社区里,然后遭到集中驱逐。

“他们一个一个在我面前走过,”他在《夜》中写道,“老师,朋友,还有其他人,所有我害怕过的人,所有我可能嘲笑过的人,所有这些年和我一起生活过的人。他们失魂落魄地走过去,拖着自己的包裹,拖着自己的人生,告别家园和童年,像遭到毒打的狗一样蜷缩着。”

《夜》讲述了他和家人在一个密不透风的运畜车上度过几天旅程,之后到达一个他们从没听说过的地方:奥斯维辛。威塞尔回忆起燃烧尸体的恶臭通过烟囱弥漫到空气中;婴儿们被放在坑里焚烧;戴着单片眼镜的约瑟夫·门格尔医生(Dr. Josef Mengele)挥动乐队指挥棒,决定生死。威塞尔看着妈妈和妹妹茨波拉走向了右边。

“当时我并不知道就在那个地方,我和妈妈以及茨波拉永别了,”他写道。

1945年4月11日,6天没有进食的威塞尔等人得到美军解救。战争结束后,他才知道两个姐姐没有死去。

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之后的日子里,他认为自己活下来是为了作证,但他发誓在10年内不谈论或写作自己看到的事情。

“我不想用错词,”他曾经这样解释。

1948年,《方舟》报(L’Arche)派他去以色列报道那个新成立的国家。他也成为《新消息报》(Yediot Ahronot)的驻巴黎记者。1956年,他用意第绪语写了800页的回忆录。最后缩减为127页,翻译成法语,以《夜》的标题出版。

“那时候,人们不想知道犹太大屠杀的事,”威塞尔1985年对《时代》杂志(Time)说。

《夜》共销售了1000多万册。威塞尔平均每年写一本书,按他自己的计算,到2015年共写了60本书。

他的很多书都是维也纳出生的妻子玛丽昂·厄斯特·罗斯(Marion Erster Rose)从法语翻成英语的。他们1969年在耶路撒冷结婚,当时威塞尔40岁,他们有个儿子,名叫什洛莫·埃利沙(Shlomo Elisha)。他的妻子和儿子依然健在。

来源:纽约时报

郝明義/台灣出版產業面臨奇妙的轉型時刻(下之B)

 

郝明義/台灣出版產業面臨奇妙的轉型時刻(下之B)

7. 轉型的準備

有讀者看了我寫「打開書,是打開一個夜晚」之後,說這形容很貼切,可也提醒「但出版社可不要為了這種浪漫的理由就不做電子書了啊,拜託。」

當然我那個比喻是為了說明紙本書的獨特價值,並不是要把紙本書就和網路時代的數位閱讀切割。如果要說得更細一點,我認為紙本書和網路與數位閱讀之對比,像是易經的陰陽圖。

易經的陰陽圖並不是陰陽、動靜截然對立。而是陰陽相對,但卻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靜相對,但卻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001-1467865933-98

易經的陰陽圖並不是陰陽、動靜截然對立。而是陰陽相對,但卻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靜相對,但卻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在21世紀的今天,紙本書出版者一方面要守住自己的獨特價值,當然也不能不善用一切可用的網路及數位工具。

因此,就一個今天在台灣的紙本書出版者而言,我先拋磚引玉,談一下我認為要進行這個奇妙的轉型需要做些什麼。

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觀念和心態。在觀念和心態上,我們應該相信紙本書的出版,並不是夕陽產業,而是基礎建設產業,甚至尖端產業。

相信自己是夕陽產業,想的就會是如何保有自己既有的資源與知識,以最「安全」的方法來延續夕陽的餘暉。新的嘗試,就往往被當作危險,或承受不起的風險。

相信自己是基礎建設產業,或尖端產業,就會相信未來另有新局,所以需要擺脫舊有習慣性思維的包袱,讓兩者相互激盪。有些新的轉型做法即使有些風險,但在多做準備後還是該勇敢嘗試。

我因為是相信後者,所以我認為可以分出版社之內和之外兩個部份來為「奇妙的轉型」做準備。

在出版社之內,

  • 真實地面對這是一個變動中的社會,以及變動中的分眾需求。
  • 因此要讓出版社的經營體質可以是滿足分眾需求而存在,不是必須有大眾暢銷書才能存在。
  • 要透過網路、實體所有可能的通路,盡最大的努力與潛在的讀者互動,讓你要對話的「分眾」知道你在做什麼。
  • 所以,在把一本書做成一個「夜晚」或是一個「可口蛋糕」的同時,必須從頭思考編輯、企劃行銷與業務的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動作。淘汰經驗中、印象中可行,但是實際上早已不可行的種種工作方法。
  • 同時,也認識、善用所有的網路、數位工具,把種種過去聽來陌生或疑懼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導入新的工作流程之內。

在出版社之外,對社會

  • 面對變動中的社會,不要再固定地以台北市場來代表台灣市場。我自己已經決定從今年八月起在高雄設第一個辦公室,每個月至少有一天在那裡工作。
  • 變動中的社會,各個領域都有思辯在進行,所以應該善用紙本書出版者、工作者的特長,各自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分眾需求」。尤其是年輕世代的的。
  • 在這些變動中,重新思考和作者的關係,與讀者的關係,努力讓作者、出版者、讀者之間的對話存在。
  • 為了讓各種「分眾需求」的對話能存在,出版社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更多分佈於全台灣的各種小型書店存在,讓分眾閱讀及相關的討論得以發生,得以繼續,並且在台北以外的各地也都能發生與繼續。
  • 激發和出版業關聯最密切的兩個環節也能產生同樣的變化:圖書館與教育系統。這件事情如何進行,需要另文討論,這裡就先暫擱。
  • 如果真能對某些分眾需求的閱讀深入掌握到一定程度,應該有信心望向今天以網路連結的世界市場。本土化和國際化是可以並行的。

以上這些工作,許多都是我自己在親身實驗的,探索中的。所以我也把目前我日常的工作與學習整理出來,當個案例請大家過目、參考。請不要見笑。

8. 「有漏」或「無漏」的轉型?

最後,讓我把話題的焦點再集中在上一節的這段話上:「為了讓各種『分眾需求』的對話能存在,出版社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更多分佈於全台灣的各種小型書店存在,讓分眾閱讀及相關的討論得以發生,得以繼續,並且在台北以外的各地也都能發生與繼續。」

為了實證這段話,過去一年多時間裡,我跑了台灣許多小型獨立書店。二十個人、十個人的講座,都有。我也知道許多其他出版社的人在做類似的事情。

台灣的獨立書店,近年來家數多了一些,但可以說都在辛苦經營,尤其因為本身營業額不大,從出版社那裡取得供貨的條件就開始比較辛苦。但是絕境中也有生存之道,我看到有很多獨立書店掙扎出自己的特色,努力滿足讀者對書店的「分眾需求」。

台灣的出版產業要進行奇妙的轉型,需要有更多可以滿足分眾需求的書店分佈於全台灣。事實上,如果這些小書店可以健康地棋羅星布,對於大連鎖書店是共存共榮,可收紅花綠葉之效。

而目前要有助於這些小書店健康生存下去,我認為「圖書定價銷售制」是個關鍵。

我沒有說「圖書定價銷售制」是萬靈藥,只要實施這個制度台灣出版業就忽然可以脫胎換骨。(世界上有些國家實施這個制度,也不是每個人都好。)我說的是:在台灣出版業要奇妙轉型的過程中,「圖書定價銷售制」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元素。一個可以讓我們所有的努力,到底是「有漏」還是「無漏」的元素。

「有漏」,是說我們雖然很努力地打水入瓶,瓶子卻因為有漏的地方,所以難以盛水。「無漏」,就是說我們努力地打水入瓶,努力打多少,瓶子就可以裝多少。

獨立出版聯盟從7年前參加台北書展開始,就積極於和讀者討談、互動,所以業績也一直在成長。今年4月起,他們進一步行動,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六,走入一些社區辦「獨書市集」,現在也陸續有空間邀他們前去設集。但是聽他們說:「叫好叫座,但沒反應在銷售。」

沒反應在銷售上可能有多種原因,但起碼我們應該排除那個「有漏」的原因:不要大家看完了之後,仍然滑手機去網路上找到更便宜的折扣價來下訂單。

圖書定價銷售制,可以消除這個「有漏」因素。從前面講的韓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制雖然說是「定價」但可以不在「定價」,因為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和遊戲規則是:不論網路還是實體書店,不論是實體的連鎖大書店還是獨立小書店,大家的售價都「平等」的制度。照「定價」來賣,只是讓「平等」最清楚、最易懂。

有人說圖書定價制只對小型書店有利,對大型連鎖書店不利。其實不然。大型連鎖書店不倚仗實力而打折扣戰,固然看起來像是少了一個趁手的競爭工具,但是不隨便打折也可以讓他們厚植利潤,當自己種種新擴充的本錢。法國法雅客在他們圖書定價銷售制實施前後的對比,可以看得很清楚。

全世界的圖書銷售制度,大致有四種(如圖)。我們不必選其中最沒有原則的。

 
-1467873400-12

【全球的圖書銷售制度比較表】長條圖的寬度代表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的「進、銷貨數量」。資料來源/郝明義整理;製圖/黃禹禛

美國最強調自由市場,所以正好是「圖書定價銷售制」的極端對比。但美國雖然強調各書店通路的售價完全自由打折,自由競爭,可美國這個自由市場還是有保護大小書店公平競爭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出版社供貨給大小書店時,在供貨價格上不能大小眼。你公司在紐約,不能因為紐約的書店或內華達州的某個書店距離遠近不同而給不同的折扣,不能因為訂單大小而給不同的折扣。換句話說,紐約一家大書店向你要求進一千冊書,和內華達州沙漠裡的一家小書店向你要求只進一冊的書,你都必須給同樣的折扣。在台灣,這一點實行起來可窒礙難行吧。

在現階段的台灣,「圖書定價銷售制」最大的意義是:

  1. 如果相信紙本書有「夜晚」的價值,那麼讓紙本書多在實體書店裡和讀者相遇,有被讀者打開的機會,是合理的。
  2. 在閱讀發生分眾需求的時代,應該讓各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小書店面對不同的分眾需求。「圖書定價銷售制」可以讓小書店放下對折扣促銷的掙扎,做好有特色的店面設計,做好對讀者提供的服務。
  3. 「圖書定價銷售制」可以讓大型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不必競相折扣促銷,反而因進量大、銷量大而累積更大的利潤來擴展自己的經營。
  4. 「圖書定價銷售制」讓讀者放下對折扣促銷的掙扎,自在地選擇最有能力「解讀」書的書店,最適合他了解自己分眾需求的書店來支持。
  5. 「圖書定價銷售制」讓出版社在以上的氛圍中放下對折扣促銷的倚賴,不分大小,都讓自己更有精神思考在出版上,還有對書店通路與讀者的服務上,有哪些該做未做,可做未做的事情。

有一天,我去看了中部一些獨立書店之後,晚上來到竹東的瓦當書店。八點多,看到一個年輕人騎著機車進來店裡,問老闆娘他訂的書到了沒。老闆娘說到了,就拿出一摞書給他。

我很好奇地問他:「這些書在網路書店,其他連鎖書店都買得到啊。你為什麼不上網買,反而要來這裡訂?」

「就是要支持獨立書店啊。」他簡單地回答。

「即使這裡可以打的折沒那麼大?」我問。

「這一點差價我還可以接受。」他說。

後來老闆娘告訴我,那是工研院的員工。我不知道是否因為他的收入比較高才能這麼做。但起碼有「圖書定價銷售制」,可以使每個人都不必忍受差價就能支持自己想支持的書店。

9. 結語

9年前,我對各種黑暗的預測都發生了,不需要再重複一遍。而如這篇文章開頭所言,光明還沒出現。

只是從年輕世代的讀者端,以及台灣社會現在出現的變動,看到一些新的機會,讓我相信我們面臨一個奇妙的轉型機會。

我們像是站在一個三岔路口。往這一邊,是仍然追求大眾閱讀的暢銷書;為了成本與效率,所以要集中火力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上;同時也相信折扣促銷,把折扣越打越低,競比的戰火越燒越旺。

往另一邊,是照顧分眾閱讀的需求;支持平等競爭又多元並存的大大小小不同型態的書店,以便共同滿足分眾閱讀的需求;並且從出版社到書店,不再輪迴於更低的折扣才有更大的競爭力之迷思,回頭各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轉化為給讀者的服務,也有時間與餘裕來進行轉型。

我們到底要往哪裡走?

最起碼,有一條轉型的可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要不要選擇。

送大家一首音樂聽。不論如何,祝福我們的未來在變動中越來越好。

JOY of Changing〉,郝明義創作。

附件──郝明義個人在為自己以及公司轉型而做的準備工作

1.參與社會公共議題

這是我從參與「反黑箱服貿」開始養成的習慣。目前所聚焦的,則是澄清台電「缺電」的議題。
參與社會公共議題,有助於我更了解自己所處身的社會,也認識許多原來在自己工作上無從認識的人。

2.公司內部逐部門檢查、調整每一個職務的內容

出版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變化太大,所有內部的相對應職掌也要做相對應的細部調整。

3.協助各主編把工作做得更「美好蛋糕」,更「打開一個夜晚」。

4.為了更了解台灣的出版市場,與台北以外各地讀者的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8月起在高雄新設第一個辦公室。每個月至少去工作一天。再看如何在其他各地增設。

5.個人直接發動一些新型態的出版計劃,並同時思考國際市場。

6.為了同時熟悉陰陽兩極的閱讀和學習情境,個人學習與寫作

  • ePub3 電子書的製作(大致完成)
  • 電子音樂的創作 (已經可以初步創作)
  • 學習 HTML+CSS+Javascript ,找到人遠距網上教學。為期一年。
  • 研究唐詩。如果以紙本書來表現「夜晚」的特質,那我覺得應該更多對「詩」更多了解一些。所以整理曾經聽葉嘉瑩老師講的一些筆記。
 

淘寶買散文集 公安上門抄書

 

淘寶買散文集 公安上門抄書

董橋的夜望 純文學著作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中國微網誌「微博」用戶「繭齋桑農」日前在購物網站「淘寶」購買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明報」總編輯董橋的散文集「夜望」,竟然遭警方登門要求沒收此書。此事引起網友討論,不解為何一本純文學著作也被列為禁書,批評當局做法有如秦代焚書。據中國讀者披露,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後,中國警方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地清理打擊網購海外出版物,而且警方是從網購書店取得購書人名單,一一致電查抄禁書。

  • 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明報總編輯董橋畢業於台灣成大外文系。(取自成大校友聯絡中心網頁)

    前香港蘋果日報社長、明報總編輯董橋畢業於台灣成大外文系。(取自成大校友聯絡中心網頁)

  • 中國網友爆料,在「淘寶」購買董橋的散文集「夜望」,竟遭警方登門要求沒收!(取自網路)

    中國網友爆料,在「淘寶」購買董橋的散文集「夜望」,竟遭警方登門要求沒收!(取自網路)

「繭齋桑農」四日晚間發文指稱,「剛才有警察上門來收繳我在淘寶買的這本書(夜望)」,詢問網友該如何處理;六日中午再度發文:「剛從派出所回來,書以學術研究需要和善意第三方權益得以暫時保留」。

網友:焚書開始幾時坑儒

「夜望」二○一三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據出版社介紹,該書收錄董橋三十七篇散文。董橋曾任香港「壹傳媒」董事、香港蘋果日報社長、「明報月刊」與明報總編輯等職,以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和文學散文著稱。

此事引起中、港網友議論,有人說「淘寶買什麼書,警察都知道?」「焚書開始,幾時坑儒?」有人質疑是否與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曾提及書店股東李波交出購書者名單有關;也有中國網友提醒,以後購買港、台書籍要注意管道,「店家交出購書人名單恐怕也是迫於無奈」。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銅鑼灣書店事件後,中國警方在全國展開清理打擊網購海外出版物。在中國的出版人和讀者向該報透露,這次被點名沒收的書籍,還包括作家韓戍的「儲安平傳」、中國作家余華的「十個詞匯裡的中國」等。

購書名單下手 全面查抄

董橋向香港蘋果日報說,其實他的書早就被禁止在中國出版,但「網上買書,警察上門,確實稀奇,讓人大開眼界」。出版「夜望」的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公司普及出版部總編輯林道群則說,據他所知,當局的行動在多個城市進行,鎖定「所有境外出版的書籍」;最令中國讀者憂心的是,「公安是從網購書店的紀錄索取購書人個人資料」,依照名單一一致電警告、下沒收令。

中國文化界也大表不滿,作家章詒和就在微博怒批當局此舉「過分」,呼籲被警方沒收書籍的讀者提告。

来源:自由时报

林榮基:四大漢跟蹤返家 警拒派員保護

 

林榮基:四大漢跟蹤返家 警拒派員保護

林榮基接受本報獨家訪問,聲言自上月返港後,已先後6次懷疑被跟蹤,他在地圖上畫出其中一次懷疑被跟蹤路線。他在7月1日決定搬家,要求警方護送,為警方所拒絕。(明報記者攝)
林榮基接受本報獨家訪問,聲言自上月返港後,已先後6次懷疑被跟蹤,他在地圖上畫出其中一次懷疑被跟蹤路線。他在7月1日決定搬家,要求警方護送,為警方所拒絕。(明報記者攝)

公安部在北京指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違反了取保候審決定,如他拒不返回內地,公安將變更刑事強制措施,又稱「不存在跟蹤、操控等問題」。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脅而缺席七一遊行的林榮基,昨日在公安部公開其「認罪片段」前,在一安全地方接受本報獨家訪問,首次披露自6月中回港後,先後6次懷疑被跟蹤,近期有人更轉用電單車跟蹤,其中兩次分別有第三者目擊和警方調查確認,包括上月底他在荔景藏身處附近被4名大漢跟蹤回家,形容「追到我好『行』,好似想郁我咁」。據悉,警方已聯絡目擊事件的店主落口供,並正調查電單車司機身分。

林榮基披露,七一當天他要求警方護送他轉換藏身地點,並已詳細交代懷疑被跟蹤經過,但警方拒絕給予人身保護。他有感人身安全受威脅,慨嘆在港已喪失「免於恐懼的自由」,「之前我話李波無,��家到我無」。

早前曾指不擔心人身安全的林榮基,自6月30日到警署落口供後,七一起已連日無露面,改到一安全屋藏暫。《明報》偵查組透過中間人聯絡上林榮基,獲安排在一個安全地點採訪他。

林榮基說,近日接連被跟蹤情況日漸惡化,做法儼如「黑社會」,已達「毫無顧忌」及「放肆」地步,擔心會被人傷害身體,或突然被人如李波般「夾上去」。

大漢閘外監視 曬相店東目擊

林榮基稱,自上月14日經羅湖返港後,先後6次被懷疑跟蹤,其中令他最擔心自身安危的一次,發生在6月29日,他從荔景港鐵站步行回當時的藏身處荔景邨日景樓時,被4名大漢跟蹤,「跟到好貼」,他經後門大閘進入大廈範圍,「佢哋追到埋身時個閘閂咗……我啱啱入咗大閘,所以捉我唔到」,其中一個身形較高大男子站在閘外監視他進入哪部升降機、到哪個樓層,其後各人四散,其中一人乘電單車離開。

林指當時不知情,翌日才得知整個過程被附近一曬相店東主目擊,並透過親友了解到店東的說法,令他「嚇一跳」。本報記者昨向該店東查詢,他證實已向警方提供資料,拒絕多談。

林榮基回港初期住在白英奇賓館,後來放棄回內地,便遷到荔景邨暫住。該屋邨報販向本報稱,林住在荔景邨時,曾多次光顧他買報紙,但七一後已不見他。但報販未見有人跟蹤林,「佢跟得你都唔會話畀你聽佢跟你啦」。

電單車跟蹤 警調查後稱該人好奇

林又透露兩次被人用電單車跟蹤,包括較早前第二次到灣仔警察總部落口供,由立法會議員涂謹申駕車接載他從立法會到警總期間,發現一輛電單車尾隨。

最近一次為7月1日,林打算從荔景邨搬到另一藏身處,早上出發前曾致電一名警司,要求對方派員保護,對方拒絕。後來他由議員單仲偕接載,涂駕車尾隨,在龍翔道一帶發現一輛電單車「開『行』馬力追」,涂即「反跟蹤」,並用車輛在燈位阻止該電單車繼續跟蹤。後來他們向警方提供資料,警方調查後告訴他們,其中一輛電單車涉及一名退休消防員,該人稱「好奇跟住我哋」。至於另外3次懷疑跟蹤則涉及在港鐵範圍內,林指有人在車廂內斜對面凝望他(見圖)。

被問到如何評估跟蹤者的身分,他指大多看似內地人,多次跟蹤均發生在他離開立法會後,不似是傳媒或「狗仔隊」,「(若是)傳媒你又唔訪問,跟來又無意思」。

公安部表示不存在跟蹤操控

律政司長袁國強昨日率領代表團訪京,商討通報機制及林榮基案。公安部在北京向記者提供的問答紙上表示,林榮基屬於取保候審期間的嫌犯,應向辦案機關及時報告個人相關情況,「不存在跟蹤、操控等問題」,又指林表示不會返回內地,已違反了取保候審的決定,如他拒不返回,公安將變更刑事強制措施。林榮基直言對商討一事不抱期望,認為政府應徹查是否有人跨境執法,包括翻查出入境紀錄、邊境及港鐵的閉路電視片段,以及向公眾交代結果。他慨嘆「香港政府好似唔歡迎我喺度,儘管我係香港人」,質疑警方拒絕提供人身保護,「假設內地認為我是一個疑犯,警方會否保護一名內地視為疑犯的人?」

警提林榮基 有需要打999

就本報查詢,警方稱沒有補充,著本報查閱昨日的新聞稿。警方昨發稿指「現階段暫無證據顯示林榮基的個人安全受到威脅」,已向林提供適當建議,並提醒他有需要時可致電999求助。

来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