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比我更膽小的人。夜裡散步,身後一片咖啦咖啦隨風跑的枯葉都能讓我喪膽……
12.
首先是聲音。各種動物叫聲,尤其是鳥鳴。
每天清晨,給鴨子呷呷和烏鴉嘎嘎的聲音吵醒。
本來我相當尊重烏鴉,因為牠們聰明。現在附近一大群,吵得煩。
我對B說:「烏鴉叫聲那麼單調難聽,就是嘎嘎嘎嘎一個聲,長短不同而已,比起一些婉轉動聽的鳥雀差多了。語言能力那麼差,我懷疑牠們能聰明到哪裡去,說不定動物學家弄錯了。」一轉想到許多作家口才笨拙但筆下高超,才住了嘴。而且,外國人聽中國人講話生硬刺耳,大概也有同感。
B痛恨的卻是鄰家兩隻鴨,恨不得殺了,讓我納悶。鴨鳴呷呷不絕單調無趣,但不至於可恨。其實我覺得好玩,有時算那呷呷呷呷四聲八聲十聲能拉到多長。
鴨子後來死了一隻。B慶幸不已,只願另一隻也趕快報銷。奇怪,這傢伙平時心地滿好的。鄰居說死法奇異,死在籠裡。似乎什麼野獸伸進籠裡,弄斷了頸子(不過沒糟蹋,上了餐桌)。之後他們添了兩隻小鴨,歷史重演,又死了一隻,於是再添兩隻補充。毛茸茸黃色小鴨鴨,讓我想起汪曾祺的小說。鄰家四歲女兒在後院追小鴨鴨玩,我看書當中耳裡是她歡樂笑鬧和她母親叫她「莉吉,莉吉」的聲音。天籟,如鳥鳴、風雨聲、海潮聲。
13.
啊,小野狼。
起初,還沒睡著或是深夜當中,經常聽見屋後什麼動物成群尖利的號叫,好似在野外露營。B告訴我是小野狼,他在沙漠裡的深泉學院念書時便熟悉的。有時聽聲音像在後鄰的鱷梨園裡,有時近到簡直就在我們臥房陽台上。養鴨鄰說曾看見小野狼跑過他們後院。這附近有多少小野狼?似乎很多。
伊索寓言裡,烏鴉和狐狸都是狡猾之物,屬於反派典型。
在美國印第安人的傳說裡,烏鴉和小野狼精靈多能,地位近似神祇。尤其在加拿大西岸的夸奇烏陀(Kawkiutle)印第安人神話裡,大烏鴉(raven)是造物大神,身分和我們的女媧差不多。
某晚出門回來快到家,車頭燈照見前面不遠,一頭似狗的動物過馬路進樹叢裡去了。
看見了嗎?小野狼!B說。
這下我不敢晚上自己出來散步了。如果碰到小野狼,說不定給叼走了,我說。
你身材雖小對小野狼還是太大,叼走不至於。
可是給咬上一口呢?我是真擔心,沒見過比我更膽小的人。夜裡散步,身後一片咖啦咖啦隨風跑的枯葉都能讓我喪膽。我曾有過給一片「魔葉」追殺的經驗,就在紐澤西家門前不遠街上。那片乾枯橡葉四角著地,尖端抬高猙獰「看」我,充滿邪氣,嚇得我轉身飛奔而逃。
後來在附近公園山裡,見到小野狼許多次。通常隔著相當距離,有時一頭,偶爾一雙,有時只聞成群厲聲號叫不見身影,剛好那次是帶B的雙胞弟K夫妻來,K用手機錄音下來。最近一次,一頭瘸腿小野狼就在前面不遠路邊坡上,意味深長凝視我們一陣,回頭從容轉身走了。那一眼是什麼意思呢?
14.
慢慢地,一次一個兩個,認識了街上鄰居。總是在出門散步時遇見,停下來打招呼互換姓名,簡短交代一下自己來處。這樣點點滴滴,知道了這條街和附近一帶的歷史。
街尾五、六棟是住在這裡大半輩子的「原住民」,我們最先認識的便是這些老前輩。其餘較晚搬來的「新住民」,有的像我們一樣來自外州,甚至有個遠自加拿大,要隔幾個月才陸續遇見。
養鴨鄰是對年輕夫妻,本地人,先生帶了四分之一華人血統,帶了兩個小小孩。我們搬進來不久後,在園子裡隔鐵絲網欄和他們相識。
新家一帶不同於我們在紐澤西居住的郊區,不是大同小異草坪工整迫人的複製式住宅區(當然這裡也有許多),而是住宅、果園(橘子園和鱷梨園)和野地散漫錯雜,似隨機亂長的,起初給我半荒野的印象。比一般郊區有個性,只是我們街上沒人行道也沒路燈,晚上近乎漆黑。不過滿月時月光分明,照進臥房,真真見到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中秋節那晚,晚餐後我們上坡到背後街上看難得一見的月全蝕。只見一排椰子樹上空,病懨懨掛著一枚暗紅的圓形瘀傷,十分奇異。
15.
大約每隔兩三星期,我們便會上一趟圖書館。
剛搬到這裡時,千頭萬緒沒力氣處理。兩星期後,到鎮上圖書館辦了借書證,算是到後的第一件大功。
正式安頓之前,家裡有些地方需要整修,因此書暫時都還在書箱裡,層層疊疊堆在車庫。只開了幾箱,裝不滿兩只高窄書架,一只在車庫角落,一只在起坐間,是我的「殘缺圖書館」。四壁蕭然,要什麼書沒什麼書,放眼望去家不似家,冷清無味,不知這樣日子怎麼過。不禁想起作家安.泰勒的故事。她年紀大了搬到比較小的住處,很多書都給了人,後來發現沒那些書無法度日,又一本一本補買回來。
除了買電子書,我們靠圖書館救命。感謝這家圖書館小有規模,找得到想看之書,每次去帆布袋幾乎都裝滿了。我尤其喜歡新書架裡有個專放詩集和傳記的架子,近來看的書許多都來自這個書架。
16.
第一次到這圖書館借的書裡,幾冊詩集之外,還包括一本回憶錄《接下來》和一本《回憶錄的藝術》。
我並不愛看回憶錄,不耐煩那逐年逐月的無窮瑣碎,自家事都沒知道那麼詳細。近年來卻發現看了不少,而且竟然大多是女作家寫的。巧合嗎?得讓我想想。
《接下來》書名其糟無比,直譯全名是《接下來的是什麼,以及怎麼去喜歡》。作者艾比蓋兒.湯瑪斯從沒聽說過,在圖書館翻了翻,抱著姑且試試的心理借回家,然後以「清風亂翻書」法,翻到哪裡,看到哪裡。
我看書未必照次序,尤其是非小說,總是立刻翻到篇目,挑感興趣的先看。梅斯特在《在自己房間》裡說,他在房間裡旅行時,「直著走,橫著走,斜著走,既不講求規則,也不遵循方法。有時還走之字形,如果有需要,我也嘗試各種幾何路徑。」我看散文和詩集也是這樣。B不同,有天在戶外書房遞本詩集給他看,告訴他看哪首,他卻翻到最前面。
「不是特地讓你看那一首的嗎?」
「我喜歡從頭開始看。」
「為什麼呢?作者那樣安排,你不見得就得照做。」
通常我給他看書裡某個段落他就看那裡,那天例外,也許因為是詩集。
總之,顛三倒四讀下來,總算把《接下來》看完了。也許因為這樣生出了原本沒有的懸疑趣味,我愛上這書,看完立刻又回頭看第二次第三次,一式不按章法,還是覺得有意思。且看這開頭:
「等太陽乾,有點時間打發,我一直在想一個我花了好些年卻總寫不成的故事,儘量不要沮喪。……畢竟,好幾年。花在死路上,是很長一段時間。故事講的是一段三十年友情,中間被轟出了一個洞,卻仍然倖存了下來。」
短短一段,充滿了時間張力,我立刻就給吸住了。一開頭的「等太陽乾」有點玄,其實指的是她在畫畫,等畫裡的太陽乾。
《接下來》一再續借,還書後買了電子書放在蘋果平板電腦上。還回頭買了她兩本「前傳」電子書,可惜比不上《接下來》,有點後悔,又不真的後悔。因為艾比蓋兒(現在我和她親到直呼其名了)這人挺絕的,起碼在她自己筆下如此。不少次,她讓我驚呼:天啊,小姐,你瘋了嗎!
《接下來》寫友情,前兩本寫她三次婚姻,充滿了生命的曲折驚奇。寫法不同,風味不同。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特別喜歡《接下來》,於是慢慢品讀,比較結構、節奏和敘事法,遠比初讀有意思得多。所以應該說,不,一點都不後悔。
17.
既然《接下來》和《在自己房間》我都喜歡,不免拿來比對。
兩書有同有異。相同在都帶了幽默,都以簡短章節構成,接近手記體。
《在自己房間》以數目分隔,《接下來》則每篇如獨立作業,各有篇名。《在自己房間》作者畢竟是法國人,又是男性,難免好發議論,第六節就談起了靈肉之分(即是他所謂的自我和他我)的問題,只因心不在焉燙傷了手指,好在不至於太過分。最特別的是有篇一個虛線矩陣,中央放了「山丘」一詞。另一篇近乎整頁空白,只有當中一個句子。我即刻生出了學習借用的念頭。
不同在,《接下來》寫生活裡的具體事件,不抽象談玄。文字精簡,有許多留白。《在自己房間》以遐想神思為主,穿插一點事件。格調不同,然各有魅力。(待續)
来源: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