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國壓迫遭判無期 維族學者獲人權諾獎

 

揭中國壓迫遭判無期 維族學者獲人權諾獎

10大國際團體 獎頒伊力哈木

由十大國際人權團體共同評選的「馬丁.恩納斯人權捍衛者獎(Martin Ennals Award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今年將此獎頒予中國的維吾爾族學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伊力哈木二○一四年遭中國政府以「分裂國家」罪名判處無期徒刑,目前服刑中,他獲頒素有「人權諾貝爾獎」之稱的馬丁恩納斯人權獎,將重新使國際關注他的案子。

  • 中國的維吾爾族學者伊力哈木獲得有「人權諾貝爾獎」之稱的「馬丁.恩納斯人權捍衛者獎」。圖為伊力哈木2010年在北京任教期間的檔案照。(法新社)

    中國的維吾爾族學者伊力哈木獲得有「人權諾貝爾獎」之稱的「馬丁.恩納斯人權捍衛者獎」。圖為伊力哈木2010年在北京任教期間的檔案照。(法新社)

評審團體在給獎聲明中說,伊力哈木一直「力求在藉由揭露中國壓迫政策和維吾爾族的不平中尋求和解,而這正是中國政府一直試圖壓制使其隱沒的訊息」,「他不顧自身所受待遇,仍維持其溫和及和解的聲音」。

前年被關 數百學者籲中釋放

現年四十六歲的伊力哈木曾任教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向來嚴詞批評北京政府對新疆實施的族裔政策。在遭官方禁止出版著述後,伊力哈木轉向網路,成立「維吾爾在線(Uyghurbiz.net)」網站,推動有關維吾爾族所面臨之經濟、社會和發展議題的討論。他在二○一四年九月被依分裂國家罪判處無期徒刑,七個學生也同樣遭判刑,被外界解讀是北京藉此強化對伊力哈木的指控。

伊力哈木案是中國近年來對政府批評者所判處最重刑期之一,也時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任內大肆整肅異議人士。此案遭到西方國家和歐盟譴責,今年初數百名學者向中國政府請願,呼籲釋放伊力哈木。

評審:伊力哈木代表溫和聲音

許多人指出,在伊斯蘭、西方和中國之間關係時有摩擦、緊繃之際,土赫提代表一股溫和與了解的聲音。馬丁.恩納斯基金會主席歐斯汀(Dick Oosting)說,「目前情況真正令人遺憾之處在於,中國政府藉由消除伊力哈木這股溫和的聲音,事實上是在為其所宣稱希望防範的極端主義打下基礎」。

針對今年此獎頒予伊力哈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十一日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當局對伊力哈木的指控,指伊力哈木案「無關人權」。

馬丁.恩納斯人權捍衛者獎由「國際特赦」、「人權觀察」等十大國際人權組織共同評選。「人權觀察」香港研究員王松蓮(Maya Wang)說,「此獎不僅恰如其分地肯定伊力哈木教授為促進少數族裔權益,以及漢、維族之間對話所付出之勇敢無畏的努力,也凸顯中國政府對批評當局者日益嚴苛的懲罰。」她說,中國政府對於伊力哈木獲頒此獎的回應之道,應該是釋放伊力哈木並且徹底改變在新疆實施的壓迫政策,而非憤怒。

 

来源:自由时报

泰王病重 軍方首領趕會王儲

 

 

泰王病重 軍方首領趕會王儲

 

曼谷醫院外 群眾齊聚祈福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泰國國王蒲美蓬自上週末傳出病況「不穩定」後,引發外界一連數日對於這名目前全球在位最久國家元首情況的高度關注,十二日,泰國軍政府領導人帕拉育更臨時取消預定行程,趕回曼谷,加深外界疑慮。在泰王養病的曼谷詩麗拉醫院外,晚間已有約三百人聚集,為泰王祈福。

  • 泰國民眾獲知泰王病重,自動聚集在曼谷詩麗拉醫院外,為泰王祈福。(美聯社)

    泰國民眾獲知泰王病重,自動聚集在曼谷詩麗拉醫院外,為泰王祈福。(美聯社)

罕見!醫師建議泰王暫停所有王室職務

十二日晚間,泰國王室宮務處發布最新聲明,指蒲美蓬「整體狀況仍然不穩定」,血液尿酸升高、肝臟和腎臟功能都不正常,已服用抗生素,「插上呼吸器」並採取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這是自宮務處九日聲明後,二度罕見地對蒲美蓬情況發出悲觀評估,九日聲明甚至指出,醫師建議國王暫停所有王室職務,備受外界關注。

十二日中午,帕拉育突然取消所有官方活動,從東部春武里府趕回曼谷。隨行媒體披露此事後,加深外界疑慮,有關泰王健康狀況的傳言,迅速在社群網站流傳,部分媒體甚至報導,泰國為國王駕崩做準備。軍政府則試圖淡化,指帕拉育是與王儲瓦吉拉隆功會面,「例行簡報政府工作進展」。

88歲蒲美蓬養病 近一年無公開活動

現年八十八歲的蒲美蓬,過去兩年來因一連串健康狀況,多次進出醫院,去年五月底起就住在醫院休養,已將近一年沒有公開活動。專注東協國家動態的網路媒體「今日東協經濟體新聞」(AEC News Today)報導,泰國王室向來嚴密控制有關泰王健康的報導,但建議泰王暫停所有王室職務,是王室對泰王病情嚴重程度迄今所釋出最清楚訊息。王儲瓦吉拉隆功和朱拉蓬、烏汶叻、詩琳通三名公主等王室成員及泰國政府內閣,據傳都守在泰王病榻旁。

AEC報導指出,王室週末的聲明形同宣布蒲美蓬無法履行職務,使得軍方出身的前總理、九十二歲現任樞密院主席廷素拉暖(Prem Tinsulanonda)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元首。因根據八月公投通過的泰國憲法草案相關條文,若泰王未指定、或者無法自主指定攝政人選,應由樞密院提出適合人選送交國會批准,在沒有攝政人選之際,「樞密院主席應暫時攝政」,直到王位繼承者登基。

在此王位過渡的關鍵時刻,軍方角色也令人關注。瓦吉拉隆功與廷素拉暖向來關係不密切,而泰國憲法草案除賦予帕拉育若干執政正當性外,也意在使軍方有立場管控接班過程。過去十八個月來,反對王儲接班者也一步步鞏固其勢力,許多王儲的心腹、密友、支持者及其前妻親屬入獄或離奇死亡。

泰國上次國王駕崩是在一九四六年拉瑪八世阿南達。許多泰國的商界領袖,私下都對蒲美蓬過世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表示擔憂;十二日,泰國股市一度大跌達六.八%,泰銖匯率也大貶。

来源:自由时报

梁慕嫻: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香港立法會選舉感言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香港立法會選舉感言

梁慕嫻

消息傳來立法會選舉結果,民主陣營(註一)保住了分組點票的否決權和議員人數超過三分一的關鍵否決權。一群溫哥華的朋友終於舒了一口氣,相互報喜。

選舉中,我看到了許多眼淚,勝選的淚、敗選的淚、感謝的淚、怨恨的淚、悲憤的淚、委屈的淚、恐懼的淚,還有我的感動的淚,構成一幅壯烈的圖景,令我感觸良多。選舉中,我也看到令人尊敬的人物,要用熱情的文字去稱讚。

投票日前幾天超區選情險峻,我焦急得很,心中一直叨念着:「棄選吧,棄選吧,為甚麼沒有人棄選」時,突然看到公民黨陳琬琛宣佈棄選的消息,不禁對着電腦大聲哭起來。後來又有民協何啟明,新民主同盟關永業,工黨胡穗珊,民主黨吳永輝以及司馬文,徐子見加入棄選。啊!終於有人知道甚麼叫做「顧全大局」了。香港人從覺醒中再覺醒進入了新的境界,帶來思想意識上的大突破。這種對一個黨,一個人的利益的超越,犧牲自己成就大局的高尚品格,在嚴峻的選情中出現,像一朵潔白的荷花穿透滿池的汚水脫頴而出傲然挺立,成為一面思相高度的旗幟。「顧全大局」是民主運動成功的要素,他們高風亮節的行動,令我潸然淚下,無比快慰。

作者MC,KW寫道:「啟發公民運動,並在眾人皆觀望時努力開墾荒地,喚醒人們為公義而付出代價,戴耀廷功不可沒,他絕對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寶貴資產。」戴耀廷教授實在是一位智者,這四年多來為香港的民主運動作出偉大的創舉,貢獻了兩項重要的理論和思想,在香港這個理論荒漠裏像一把閃閃發光的火炬。第一項是佔領中環運動,他引進公民抗命,違法達義,和平非暴力的理論。第二項是這次選舉提倡大局為重,以協調初選,配票集中票源,策略投票等手段,為達立法會過半數目標的雷動計劃。兩次理論倡導都得到港人如飢似渴地熱烈響應,行動實踐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佔領中環演變成雨傘運動,雷動計劃產生漣漪效應。他一直挺着那些落後於時代的嚴厲的惡毒的批評,沒有氣餒,沒有退縮,堅持信念,讓我敬佩萬分。

選舉中得票八萬多的「票王」朱凱迪參與社運十年,身經百戰有扎實基層工作經驗,他才是名符其實的本土派,實幹家。這次選舉讓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他是一個追求民主的理想主義者。 他深入鄉村工作後發現自己的抗爭模式,把原居民和非原居民絕對對立,險些掉進另一種仇恨政治。他說:「何為自決? 關鍵在於民主,不是民族,右翼本土派是將族群放先於民主,我不採取民族自決路線。若一定要經過民族主義洗禮,經過民族主義的撕裂,才能夠決定前途,會帶來反民主的結果。我們反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毋需用新的民族主義與他們鬥爭,以民主的過程追求自決,對香港最好,我追求民主自決。」

基於捷克共和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所推崇的「人權高於國家主權」理論,筆者認同居民自決是正義的主張,不必研究香港人是否能成一個民族,但並沒有解決當前混淆不清的思想概念問題。香港眾志的宣言和 公民黨創黨十周年宣言一樣也未能如朱凱迪般提出民主自決與民族自決劃清了界線和釐清顛倒黑白的概念,在民主理論上提升了一個高度,為未來面對2047前途問題的香港民主運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筆者希望各個政黨,時事評論員和公民社會深入討論達成共識,建立一個民主陣營聯合平台,推進民主運動繼續前進。今後的路線圖就是:換特首,立法會過半數,真普選,為公投立法,實現公投運動,與中央談判重新立約。

選舉中,無論是勝是敗,配票,策略,雷動等都只是次要原因。實情是歷史己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時代的到來需要換代更生,汱弱留強,民主陣營的選民,熱情地把一批有理想的青年人送進立法會就是順應時代,對時代作出回應。希望這些青年人包括楊岳橋,譚文豪,陳淑莊,許智峯,林卓廷,尹兆堅,鄺俊宇,朱凱迪,劉小麗和羅冠聰(另有三人不包括在內),瞧着民主自決的方向,發揮智慧和力量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創出一條新路。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我此生看了兩遍。第一遍是聽過香島中學英文老師鹿Sir的介紹,說是必讀作品,我一直記在心上,移民加拿大後才有機會看到。第二遍是在司徒華先生的專欄上看到介紹,特別要把本書最後一段文字獻給所有的老師,我深受感動而重看。《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後一段文字寫道:

聖者克利斯朵夫(註二)渡過了河。他整夜在逆流中走着。他的結實的身體,像一塊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頂着一個嬌弱而沉重的孩子。聖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樹上。松樹屈曲。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他出發的人都說他渡不過的。他們長久嘲弄他,嘲笑他。隨後,黑夜來了。他們厭倦了。如今,克利斯朵夫己經走得那麼遠,聽不見留在那邊的人底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聽見孩子平靜的聲音,——他用小拳頭抓着巨人頭上的一綹頭髪嘴裏老喊着:「走罷!」——他走着,傴着背,眼睛向前面,盯住着黝黑的對岸,削壁慢慢地顯出白色了。

突然,早禱的鐘聲響了,無數的鐘聲一下子驚醒了。天又黎明!在黝黑的危崖後面,不可見的太陽在金色的天空昇起。快要顛撲的克利斯朵夫,終於達到了彼岸。於是他對孩子説:

——我們終究到了,孩子你多麼沉重!你究竟是誰啊?                                                                                                        

孩子答道: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親愛的選民,我向你們獻上這段文字,你們就是聖者克利斯朵夫,把香港民主運動的未來送到彼岸。

註一:我不贊成用非建制派這個命名,這個名字失去民主的尺度,存在一個陷阱,把偽民主人士也包括在內。

註二:刻在莪特式大教堂門前的聖者克利斯朵夫像座下之拉丁文銘文:「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就是說,在人生的考驗中成為一個良伴和響導。(羅曼。羅蘭序)

2016年9月13日

女難民 參選索馬利亞總統

 

女難民 參選索馬利亞總統

達伊布從流亡難民苦學成為聯合國公衛專家,如今她要回家鄉索馬利亞參選總統。 取自哈...

達伊布從流亡難民苦學成為聯合國公衛專家,如今她要回家鄉索馬利亞參選總統。 取自哈佛大學網站

 
索馬利亞難民遍布全球資料來源/聯合報、皮尤研究中心 製表/國際中心

索馬利亞難民遍布全球資料來源/聯合報、皮尤研究中心 製表/國際中心

 

約莫廿六年前,索馬利亞陷入內戰及無政府狀態之際,察覺大難臨頭的一戶人家緊急變賣所有家當,把十八歲的女兒送出國。身無分文、沒念什麼書的達伊布(Fadumo Dayib)最後在芬蘭落腳。如今已是聯合國公衛專家的她,盼望在下個月成為索馬利亞首位女總統,為局勢逐漸穩定的祖國創造幸福繁榮。

「我的人生際遇能讓數百萬難民與流離失所的人們感同身受,」達伊布說明參選的理由。

爸媽賣光家當 送她出國

達伊布的雙親都是索馬利亞人,在生下的十一名子女都死於可預防的疾病後移居到醫療條件較佳的肯亞,並生下達伊布。兩國關係不睦,連累全家在一九八九年被捕、遣送回索馬利亞。一九九一年索國爆發內戰,達伊布的雙親變賣全部家當,替女兒在最後還能離境的其中一架班機上弄到座位,先飛莫斯科,最後抵達芬蘭。

拿過哈佛公共行政碩士

達伊布在索馬利亞讀過五年書,到了芬蘭卻跟文盲差不多。她當過加護病房的護士,其間陸續取得護理與公衛碩士,還到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深造,拿到公共行政碩士。

達伊布在聯合國和旗下的兒童基金會擔任過醫療保健專家,專長是愛滋病的垂直感染;二○一三年起在芬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主題是女性在戰亂後區域的政府參與及增能賦權。

改變甚至改革的代價總是昂貴。索馬利亞不僅烽火連年,更是全球對女性最不友善的前五國之一。該國前女性部長卡辛曾說:「如果有人問我全世界哪個地方當女人最危險,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是索馬利亞。」

參選 連遺囑都預備好了

四十四歲的達伊布要改變此一現象。自她宣布參選後,死亡威脅從未斷過。以防萬一,她連遺囑都預備好了,但她仍舊樂觀:「就我收到的威脅而言,反而證明我在做對的事情。從我挺身而出之後,索馬利亞的女性不會再被逼回幕後了。因為我站出來而想暗算我的那些懦夫,反而是抬舉我了。」

想改變「不貪進不去體系」

共有十八位候選人參選,包括現任總統馬哈默德。達伊布說,她是候選人中唯一的清流,與戰亂、貪瀆等紛擾完全無關。但她也說:「不貪就進不了這個體系。我是一毛錢也不會付的,所以我當選的機率是零。」

達伊布表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要讓一千一百萬索馬利亞人知道,除了檯面上的政壇菁英,還有其他人選。她著眼於二○二○:「許多人對我的參選感到震驚,每個人現在都知道我是誰了。二○二○年時,我們會有民主選舉,到時候我們將獲勝。」

来源:联合报

哈佛新生 嗑药的比抽烟的多

 

哈佛新生 嗑药的比抽烟的多     
    
     美国哈佛大学校报“哈佛深红报”引述校方对大一新生的背景分析资料报导,今年的新生大多没有性经验,但有极高比率的人拿iPhone,男性服用迷幻药的比抽菸的多。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这些人都是美国未来的政商领袖,但近五分之一新生曾在考试或做作业时作弊。这些新生在政治上偏好自由主义,大多数有宗教信仰,是社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资料显示,今年新生中白人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七为近年来最低;亚裔排第二,占百分之廿六点六为近年来最高,去年为百分之廿三点五,接下来是西语裔和非裔。
    
    近三分之二新生没有性经验,五分之二新生不喝酒,四分之一新生吸过大麻。读过私立学校的人最有可能试过毒品,包括古柯硷。
    
    香菸几乎在今年新生的生活中绝迹,尤其是男生。几年前,五分之一男性新生抽菸,但今年仅百分之二点五,比服用迷幻药的百分之三还低。
    
    近百分之八十新生使用iPhone。在社群媒体方面,今年新生使用推特的比率较往年下降,只有少数人在用,相反地,八成新生在用Snapchat。哈佛不愧是脸书发源地,有脸书帐号的新生比率虽比往年的将近百分之百稍微下降,但仍有百分之九十六。
    
    一成六新生的家里超有钱,家庭年收入五十万美元(约台币一千五百八十万元),这些超有钱学生中,三分之二有亲戚是哈佛校友。不过,也有一成六学生来自年收入不到四万美元(约台币一百廿七万元)的家庭。
    
    政治意识形态上,被问到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时,多数人一面倒支持民主党的希拉蕊。克林顿,就算在支持共和党的学生中,也只有极少数支持川普。犹太学生最不可能支持川普。

 

来源:联合新闻网

聯合國 開史上首次難民峰會

 

聯合國 開史上首次難民峰會

這是敘、土邊境一處難民營的敘國兒童。聯合國統計,因戰亂而在國內外流離失所的超過半...

這是敘、土邊境一處難民營的敘國兒童。聯合國統計,因戰亂而在國內外流離失所的超過半數是兒童。 美聯社

 

聯合國十九日召開史上第一次難民高峰會,以因應二次大戰後最大的難民危機,但產生最多難民的敘利亞戰爭由美俄調停的停火實際上已失敗,戰事再起,為高峰會蒙上陰影。

世界領袖將在高峰會上發表一項有關難民和移民的政治宣言,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峰會前提出重新安頓全球百分之十難民的提案已被刪除,未被列入這項不具約束力的宣言中。

潘基文的發言人說,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將同意達成聯合國難民署設定的目標,安頓全球難民的百分之五,在二○一七年安頓一百一十萬難民,相較於二○一五年的十萬人,增加了十倍。

人權團體不看好這次峰會,認為國際間缺乏解決難民危機的強烈政治意願。「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峰會錯失了提出全球難民計畫的機會。「人權觀察組織」點名巴西、日本和南韓等國只收留極少數難民,俄國一個也沒收。

目前全球有六千五百多萬國際難民和在國內的流離失所者,創二戰後最高紀錄,其中兩千一百萬難民正在爭取少數的重新安頓機會。

潘基文也將推動全球反仇外運動。是否接受難民和移民已造成歐美國家內部嚴重分裂,力主收留難民的德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黨最近在四個邦的選舉得票率都大幅滑落,以反移民、反穆斯林為訴求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得票竄升,梅克爾將在明年大選面臨嚴峻考驗。

難民和移民問題也在美國大選引起激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反對美國收留敘利亞難民,理由是裡面混入很多「伊斯蘭國」(IS)戰士。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利用他最後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於廿日召開第二場難民高峰會,與會的四十國將承諾提供新援助。但批評者質疑美國為何等這麼久才回應難民危機,而且只接受一萬名敘利亞難民。

敘利亞內戰進入第六年,已有九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另外四百萬人逃到鄰國,並冒險前進歐洲,廿日登場的聯合國大會將討論敘利亞戰爭問題。

全球有6530萬難民和流流離失所的人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有6530萬難民和流流離失所的人 圖/聯合報提供

来源:联合报

盛世中的蝼蚁

▌一、

看到杨改兰的事件时,真实感受到一种无法呼吸的窒息,胃部阵阵痉挛绞痛,随后泪水不由自主溢满眼眶。

如果没有杨改兰令人窒息的“自我灭门”,谁会相信我们这个“盛世”下有这样惨绝人寰的生态与人群?

2016年8月26日18时许,甘肃省康乐县景谷镇阿姑山村,28岁女子杨改兰在其家房屋后一条羊肠小道上,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亲生子女(一个6岁,两个双胞胎5岁,一个三岁)一一砍杀,在发现孩子未死后,又逼迫他们喝下农药,随后自杀身亡。

奶奶杨兰芳闻讯赶去时,杨改兰还没断气,马上要报名读一年级的6岁的大重孙女也没断气,但看起来十分痛苦。她曾经请求,让杨改兰把这个孩子“留下”,但杨改兰没同意——这个女人很决绝、近乎残忍地不给亲生骨肉留任何生的机会。

外出打工的丈夫李克英在接到电话赶回后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他一言不发、没流眼泪,抱起还没死的小儿子就向村口跑。半路上,儿子断气了,他又木然把儿子抱回家。

在平静料理完一家人的后事后,这个男人也以喝农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二、

景古镇阿姑山村位于景古镇东北面,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共有10个社、191户、841人。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81人,占总户的 38%。低保户56户、152人,占总人口的18%——超过一半的人口在贫困线下。

19岁结婚的杨改兰就生活在这个村里。她几乎撑起了一个家,带着4个子女和父亲一起生活,还要照顾奶奶。杨改兰家的生活环境,用尽词典中对于贫穷的形容都毫不为过:那是村里人都说最穷最破的房子,那是大风几乎都会吹翻的土坯房,那是连大门都关不严、家里任何值钱物件都没有的危房。杨改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劳作,平日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在10平方米左右的、连电都不舍得多用的危房里生活。

(杨改兰破旧的家与亲人)

入赘的丈夫李克英平时外出打工,家里的十亩土地,各种农家杂货,4个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学等等一系列沉重的问题,都压在了杨改兰的肩头。麦子和大豆是当地较为常见的农作物,几乎也是杨改兰一家的口粮和重要经济来源,农民看天吃饭,十亩贫瘠的土地种上小麦和大豆,收成好了一年能够有个三四千,不好的话,除了能吃饱饭,啥也干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无尽的苦海中挣扎,没有尽头。

外出打工的李克英的收入也并不高。堂弟李克义说,他们这样农村出去的打工者,饥一顿饱一顿,勤扒苦做,一天小工工资也不过120元左右,但有时候几个星期也没有工作。

因为超生,四个孩子统统没能上户口(当地官方给的说法是:均未及时申报户口)。作为全世界仅有的四个有户口的国家,没有户口,就意味着国家对孩子的抚养与成长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也是杨家在2010年被纳入农村三类低保,直至2013年底取消低保,四个孩子一直没有纳入低保范围的原因——杨改兰的孩子们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是“黑户”,真实存在,却又如隐形人一样,视若无物。

这就是杨改兰们——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生态:他们都是“盛世”下的蝼蚁,无关紧要,无人在意,也无人关注。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但始终看不到一个出头之日。对他们而言,勤劳致富只是一个美丽且虚幻的泡沫。杨改兰即使不自杀,穷尽一生所得,也可能无法在哪怕省城兰州买一个厕所。“精英”占有和集中了社会所有的资源,留给杨改兰们的,只剩下贫瘠和这辈子也可能爬不出的穷困泥沼。社会车轮滚滚向前,但他们被毫不怜悯地刻意甩下、遗弃甚至无情碾压。

希望,永远不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对于杨改兰、李克英们,活得憋屈,死无尊严,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几乎唯一支柱,就是心中那点卑微、渺小、若有若无的希望。这也是在新学期开学前,6岁的大女儿要报名读书,李克英在工地上厚着脸皮提前“善意预支”1500元钱的原因——拿回去给大女儿报名用。

当某一天,某件事,比如小孩报名遭拒,比如全家被取消低保资格(杨家在2013年底的群众评议中未通过,而被全家取消低保——我百思不得其解,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是通过群众评议的方式),令他们觉得连最后的希望都不剩下的时候,他们能很轻松地做出放弃自身生命的决定——这也是这个弱势群体抗议和呐喊的最后、唯一的合法工具。

这个时候,于杨改兰,生和死,已经不是道选择题,而是一件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选、单选项。到这种份上,生亦何喜,死亦何哀!死亡,可能反而是一种愉悦的解脱。

我不知道杨改兰在砍杀自己孩子并自杀前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她做过怎样的挣扎。但我相信,但凡对人世哪怕还有丝毫的留恋,这个世界但凡哪怕给过她哪怕一丁点的希望,但凡在她喝药前的那几个小时、几分钟,身边的人,社会,哪怕给过她一丁点的色彩、微笑,或者是希望的暗示,她都不会选择死亡的。

事实上,这个渺小而卑微的女人,哪怕临死前,内心都还是怀有希望的:杨改兰的大女儿是穿着杨改兰此前去几公里外的镇上买来的新衣服离开这个世界的——买回家后,杨改兰一直不让她穿,说是怕脏了,让她等开学再穿。

那件色彩艳丽的新衣服,和它的主人一起,埋入地下,成为了永远也不会再见阳光的希望。

▌三、

杨改兰并不孤独。之所以社会会形成他们是“社会的少数”的错觉,多半是因为“形势大好”的阳光宣传,以及镜头从来没有对准过他们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始终都是金字塔型的,杨改兰这样的底层一直都是大多数,无论是在建国前的私有时期,还是建国后的“公有时期”。

90年代下岗工人因生活无着、谋生无路而举家上吊的事情,或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其实稍微近一点,这种案例也毫不罕见。2014年一名妇女因盗窃两个面包,被店主当场抓住,店主为防止妇人下次继续作案,将其绑在电线杆上,并在其胸前挂上写有“我是小偷”的纸板。

社会给这个群体人格和尊严的估值,有时候只值两块面包。

如果记忆力不坏,应该也不会忘记,今年六一儿童节前,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偷一个鸡腿的新闻。

儿童节前一天,南京玄武警方抓获一个奇怪的小偷,对女子进行搜查后,民警在她身上搜出了被盗的一点杂粮、一个鸡腿。而检查到腰部时,则发现了一本儿童读物。

女子姓刘,生了双胞胎女儿,但肾脏都有问题,她这次带着其中一个病情比较严重的来到南京总医院治病。丈夫出走,她在老家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她每天在废品站打工所得,每天只有四五十元。这次来南京看病总共带了3000元,也都是跟亲戚借的。

“为什么不偷多一点鸡腿呢?”民警很疑惑。

“我就是为了孩子,不是自己吃。”刘女士十分后悔,声音也带着哽咽:“因为今天是儿童节,昨天一早,孩子就说想要礼物,说想吃鸡腿,但是超市的鸡腿要7块钱一个。还想要一本三字经,学校早读课上要背,之前一直没舍得给她买,她常和我说,别的小朋友都有,就她没有,我总跟她说再等等,过段时间买。昨天下午去超市,本来是想买点玉米大豆,给她吃消肿,结果看到有鸡腿和三字经,可我身上只有5块钱,我拿起又放下,拿起又放下,最后还是一个糊涂……”

(刘女士和女儿租住的2平米的小屋)

现在我想问的是两个问题:

1、哪个更真实?

是杨改兰和四个孩子?偷面包和鸡腿的母亲?还是“盛世”?

2、谁的错?

杨改兰们的?还是这个社会的?

▌四、

81年前,美国社会也发出过类似的诘问。

1935年的一天,时任美国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在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的庭审。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太太,当法官问她是否认罪时,她说:“我那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这面包是用来喂养他们的。”法官秉公执法地裁决:“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10天拘役?”无奈的老太太只得“选择”拘役,因为要是拿得出10美元,何至于去偷几美分的面包呢?

审判刚结束,人们还没散去,拉古迪亚市长从旁听席上站起,脱下自己的礼帽,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向在场的人大声说:“现在,请各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所支付的费用,以惩戒我们这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社会。”法庭上一片肃静,在场的每位,包括法官在内都默不作声地捐出了50美分。

这就是著名的”拉古迪亚的拷问”: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行文至此,必定会有高高在上的“爱国者”提醒格隆:杨改兰们的贫困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与社会何干?

我们回到杨改兰“灭门”现场。奶奶杨兰芳见到还未断气的杨改兰时,看到了她的笑容。亲手了结4个亲生骨肉后,她的情绪竟然那么平静而欢愉。奶奶问她究竟怎么了,她用方言说:你不理解。

“你不理解”这四个字,我相信,绝大部分习惯了俯视众生,“何不食肉糜”的城市看客也不会理解。脾气和善,几乎从不抱怨的杨改兰如同大多数中国农村妇女,逆来顺受,勤扒苦做,早已习惯了穷困。对她们而言,穷,并不可怕;比穷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希望和信心。

我想,杨改兰说的“你不理解”,应该是指那种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希望的绝望感,是那种想挣脱现状却又极端无助的绝望感,是那种靠自身力量,再怎么勤扒苦做,也完全没可能走出贫困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对于杨改兰的四个孩子,几乎从一出生,就基本注定了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杨改兰,杨改兰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弱势群体”的那一部分。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励志鸡汤,对杨改兰和她的孩子,就真的是梦想。

所以:真不是杨改兰的问题,确实是社会的问题。

▌尾声、

有解决办法吗?

当然有,不外乎两条:

1、改造社会阶层流动与晋升、资源占有欲处理、财富创造与分配的机制,压缩顶层,推动底层向中层演进,最终将我们的金字塔社会结构,改造成纺锤形社会结构;

2、默认并接受底层“弱势群体”的现状无可更改,继续固化社会结构,但对弱势群体输血,在福利上对他们大力度定向倾斜;

第一种方法,有可能吗?

答案是悲观的:基本没有可能。理由掰着脚趾头也能明白。

更现实可行的,无疑是第二种:既然是我们的社会机制必然性地“制造”了弱势群体,社会就有义务和责任去善待他们,至少,让他们的孩子有病能治,有书能读。如果我们有资源让“老干部”群体医无所忧,我们就一定有资源让杨改兰的孩子们能治上病,读上书。

这实质就是给杨改兰们留下一丝卑微而渺小的希望,也是给他们留下活下去的勇气。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恰恰也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部分。

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强大,一定不是出了多少英明领袖,造了多少核弹,有多少外汇储备,在奥运会拿了多少金牌,GDP增长率多高……,这些和杨改兰们没有毛线关系。

是看你怎么对待你的弱势群体!

閱讀全文〈盛世中的蝼蚁〉

阿潑/緬甸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

 

阿潑/緬甸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

陳鴻瑜《緬甸史》(台灣商務出版)

班尼迪克.羅哲斯《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八旗文化出版)

黛芬妮.史藍克《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聯經出版)

誰說革命者,反叛者,一定得一塵不染,

絕對效忠於信念呢?不,人終究也只是人……

翻讀緬甸相關的書之前,我都會忍不住想起昔日到泰緬邊境前,同行的醫生朋友斬釘截鐵地表示,她絕對不會稱緬甸為Myanmar,只會說Burma。我想起自己先前在日本節目上看到緬甸的日文說法是ミャンマー,顯示日本接受緬甸的國名為Myanmar。

國稱問題對華人世界幾乎不成困擾,因為早在西元1105年,中國稱這個中南半島國家為緬甸。但對外國人來說,這個由緬族掌權的國家是Burma,1989年,軍政府為了「避免種族至上」改名Myanmar,至此,緬甸的官方名稱也就改變。

但對緬甸的指稱,宛若個人政治意識試紙。尊重緬甸更名的國家稱其Myanmar,堅守反對軍政府的立場的國家只說Burma。美國國務院的文件,便仍沿用Burma稱謂,以至於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見到當時緬甸總統登盛,脫口而出的Burma就引起喧譁與話題。

因此,當我們閱讀《緬甸史》、《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與《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這三本書時,或許可在心裡做個簡單的分類:這是 Myanmar,或是Burma?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後者的作者黛芬妮.史藍克便在前言直接表明:「這是一種選擇,但我選來毫不猶豫。」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讓「反叛者」如此立體

正如《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The Rebel of Rangoon)這書名所展現的,史藍克書寫的是一群翁山蘇姬追隨者的故事,他們追求緬甸民主且反對軍政府。提到緬甸的反抗者,世人多半想到翁山蘇姬的身影,知道她是緬甸國父之女,卻遭軍政府軟禁多年。但史藍克不直接寫這名瘦弱的女子,即使她夠有名,夠具張力,她從翁山蘇姬身邊的人物帶出緬甸的各色樣貌,從邊境之地到納吉斯風災災情,以及監獄情景。他們有些是記者,有些是平凡小人物,因為不同原因,捲入緬甸歷史流裡,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的變化。

緬甸的政治社會,國際外交乃至於族群衝突,新聞控制與人權侵害,都是這些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透過他們的奔跑、躲藏、偷渡、學習或其他行動,展示在台前,讓觀眾理解緬甸社會歷史的各項細節。作者操作起來游刃有餘,讓這些歷史不顯得突兀與生硬。然而,卻也因為太多細節與內心描摹,過度煽情,讓人有閱讀小說的錯覺。情節真實或虛構的疑惑,雖然造成閱讀上的疑慮,但放在大歷史大社會敘事中,其實並不重要,尤其它降低這些人物的純潔度,藉著這些人物的心理與衝突,讓「反叛者」如此立體。誰說革命者,反叛者,一定得一塵不染,絕對效忠於信念呢?不,人終究也只是人。這些描寫由有社運經歷的讀者眼裡看來,一定過分「真實」。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以人權的角度出發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這本書的原書名是Burma: A Nation at the Crossroads,在十字路口的國家,國名則是Burma。這書名同樣反應了作者的立場態度。作為一個基督教組織的人權工作者,班尼迪克.羅哲斯沿著最殘酷之地而行,將軍政府的暴政帶到讀者的眼前。

此書以人權的角度出發,探索緬甸軍政府掌權製造的族群衝突、人權侵害與學運鎮壓等等問題。這種以普世價值、少數族群出發的言說,在台灣並不少見,過往賴樹盛、黃婷鈺等駐守泰緬邊境的NGO工作者的書寫,已完整呈現克倫族(Karen)的故事,並略略涉及緬甸內部問題。但內裡究竟如何?台灣讀者只能從網路或新聞上,得到類似軍政府暴政、番紅花革命鎮壓等等血腥印象,但幾乎沒有血肉。作為一個基督教組織的人權工作者,班尼迪克.羅哲斯沿著最殘酷之地而行,將緬甸糾結的問題帶到讀者面前。

為什麼書寫這本書?羅哲斯說得很清楚:「許多少數族裔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只是走訪這些地區的外籍人士既寥寥無幾,他們也只能在無聲無息、毫無外援的情況下,默然承受這一切了。」但須提醒的是,作為一個基督徒,關注緬甸少數民族卻是十分合理,這不單單只是軍政府作為該受譴責,也因為這些族群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受到基督教洗禮,甚至,也因為英國殖民政策與獨立協商後遺症,成為今日族群衝突的導火線。如果對緬甸全然陌生的讀者,讀這本書或許很快就進入那些爭鬥中,但卻缺少能夠依循的脈絡。例如,書中提到的「三十志士」是什麼?

《緬甸史》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史》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爬梳「客觀歷史」

學者陳鴻瑜的新作《緬甸史》(A history of Myanmar)便是可以補足相關知識缺乏的作品。在東南亞史出版上,陳鴻瑜可說是老手,他曾寫過多本東南亞國家歷史,但學者寫書難免流於枯燥,讀來頗有教科書之感,讓人望而生畏。但正因為藉著各種資料爬梳「客觀歷史」,對各種爭議與事件的文字處理顯得輕輕淡淡,帶著距離,書名自然定位在緬甸官方名稱,行文不帶批判。

我認為,從歷史文獻資料中,跟著線性敘事,一步步理解今日緬甸的成形,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清楚這些族群衝突自古以來的糾葛,也才能了解緬甸國族主義與獨立過程中的種種瑕疵與問題,當人們習慣樹立一個大魔王,例如軍政府,將罪責推給它時,其實是簡化自己的思考,人性很複雜,歷史也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一個原因產生一個結果,而歷史研究者的責任,就是在成疊的資訊中,爬梳出自己需要的觀點與論證。《緬甸史》像是一大本沒有引頭的文獻,留待讀者去淘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除此之外,我覺得國際議題由台灣作者書寫,最可貴之處,便是帶出台灣與這些國家區域的關係。緬甸和台灣的關係,只有台灣作者會去理清注意,「三十志士」就是其中一個答案。

 

来源:联合报

穷人与穷忙

 

穷人与穷忙

穷人与穷忙
福尔曼拍摄《穷人》书中採访的人物,图为柬埔寨贫民区的儿童与小狗。(八旗文化提供)
穷人与穷忙
图为哥伦比亚库库塔收容所中的难民父女。(八旗文化提供)
穷人与穷忙
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州「三个醉酒的人」。(八旗文化提供)

为什么有人会陷于贫穷?他们如果不穷会怎样?贫与富的意义是什么?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福尔曼(William T. Vollmann)横跨亚非欧美等州,走访各地探索这个问题,他採访他们、爬梳他们的文化,记录他们的故事,结合纪实摄影,写出一部反思贫穷的报导作《穷人》,中文版甫在台出版。

写作横跨报导与小说,曾经着书探讨暴力、性别跨越等议题的福尔曼,这次把笔投向了「贫穷」──然而除了生动的採访记载,他更像个哲人不时自我诘问或询问各地贫民窟的穷人:「你觉得你穷吗?为什么?」

 
 

如果根据一般定义,「贫穷是在机会和际遇方面低于正常程度的悲惨处境」、「贫穷是指值得获得身为富人的我所拥有的一部分。」在日本,游民小山对于为何深陷贫穷的问题回答:「因为我没有工作。」泰国的清洁妇则说:「那都是命。」也有人说:「钱只去它去的地方。」

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福尔曼仔细描摹上百名他所採访过的穷人面貌、生活和他与他们的互动对话,然而书中他打破这些人物的分章,既从微观、也从宏观角度探讨这个普世议题;不论是内乱国家下的难民、经济穷困国家的贫民,或先进国家失业的游民,他们有共通的恶性循环的贫穷现象,也有各自不同的、盘根错节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最后,他甚至以一整章描绘自己与住家附近游民的互动经过,开宗明义说:「有时后我会害怕穷人……我对本书定义中的穷人的害怕,是我之所以被定义为富人的一环。」

他的书有无数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福尔曼时而涉入、时而抽离,以冷静诗意的笔调,彷佛带领读者实际感受贫穷这个刺人议题的粗砺表面:「贫穷」是一个普世的社会问题,涉及政府与体制的实际作为;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涉及人如何看待自我、信仰、尊严与情感。

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除了《穷人》,同时间台湾推出另一本探讨美国「穷忙」现象的专书《穷忙》,作者大卫.K.谢普勒(David K. Shipler)为资深记者,他一样以田野调查式的採访,聚焦于美国国内的穷人,戳破「美国梦」的幻象,直指美国神话的无效,特别是,「在富有的国家里当一名穷人,要比在贫穷的国家里当一名穷人难受多了。」

相对于福尔曼迂迴深省的笔调,谢普勒则以有力的叙事,开宗明义直陈:「对于大部分在这本书里面写到的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筋疲力竭、苦苦挣扎,薪资无法让他们远离贫穷,改善生活,而生活也反过来困住了他们,常被用来描述他们的词汇『穷忙』,根本是矛盾的,在美国,任何辛勤工作的人都不应该是贫穷的。」

他在书中呈现,一位单亲妈妈为了多陪孩子,选择只领社会救助金过活;一名幼保人员的薪资,低微到她无法将自己孩子送去自己工作的幼儿园;或者一位太太罹癌的丈夫,如何在医药费的压力下生活捉襟见肘。

在穷忙者的个人处境,他也同时採访了企业家、经营者、教育体系中的老师、医生等等,指出政策与体制的弊病,解开贫穷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真相。

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摆脱贫穷

从这些案例中,谢普勒点出了「摆脱贫穷、远离贫穷似乎需要完美的阵容以及天时地利的条件,先决条件包括了全副的技术、好的起薪、有升迁机会的工作,但还需要目标明确、勇敢与自尊、没有欠下大笔债务、没生病也没毒瘾、家庭功能健全、朋友诚实正直,还有私人或政府机构必要的协助。这一系列条件要是出现任何缺口,麻烦就会接踵而来,因为你穷,就表示你没办法保护自己。」

他探讨了贫穷所牵涉的工作、健康、住宅、甚至教养等面向,相对于贫穷的普世性,他则更聚焦在美国的文化与体制,试图找出这个不管从任何面向看来都是「富裕」国家的美国国内,那些被抛在「背面」的穷人,「在现实生活中,那是一个没有标记的区域,沿着逐渐宽阔地区,这片艰困区比社会上的一般认知更为广大。」

(中国时报)

G20前夕美國家安全顧問會晤中國人權人士

 

G20前夕美國家安全顧問會晤中國人權人士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Susan Rice)星期二(8月30日)在白宮會晤中國人權活動人士,討論包括宗教自由在內的中國人權問題。這是白宮第一次正式會晤中國人權活動人士。中國人權活動人士敦促奧巴馬政府在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提起人權問題。

白宮星期三(8月31日)發布新聞稿說,賴斯在會晤中強調,美國致力于保護全球范圍內的人權,并支持在中國捍衛宗教自由和其他人權的努力。賴斯還說,美國認為改善人權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而且人權問題將繼續是美中對話的一個議題。白宮在奧巴馬總統即將啟程前往中國杭州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前夕舉行了這次會晤。

 

中國維權律師滕彪是參與星期二與賴斯會晤的7名中國維權活動人士之一。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

“我們上周突然接到白宮的email(電子郵件)說,在G20峰會,奧巴馬總統去中國之前,希望了解一下我們關于中國人權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案件,也想聽一下維權人士以及中國的政治反對者怎么建議奧巴馬在杭州期間要做的事情。”

中國維權律師滕彪在北京一家餐廳里(2013年8月14日)

中國維權律師滕彪在北京一家餐廳里(2013年8月14日)

奧巴馬總統星期五將啟程前往中國,參加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峰會期間,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中國人權活動人士敦促奧巴馬在最后一次以總統身份到中國期間,提起對中國人權的關注,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具體行動。

滕彪說:“我們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我們希望奧巴馬和美國代表能夠會見中國的活躍人士,包括政治犯。在G20峰會召開的杭州就關押著三名重要的政治犯,民主人士,他們是陳樹慶、呂耿松和朱虞夫。……”

滕彪說,他們還建議奧巴馬總統和其他國家領導人發表有關中國侵害人權的公開聲明,建議總統參觀杭州的教會,呼吁釋放被關押的律師,維權人士,包括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

滕彪說,他們告訴賴斯和在座的其他美國官員,習近平上台后,中國的人權狀況持續惡化。律師被抓捕,新的NGO管理法,教堂十字架被拆,甚至G20峰會期間也發生了踐踏人權和擾民的問題,房屋遭到強拆,反對者被抓等等。

被強拆中的三江教堂(圖片來源:蔡淑芳)

被強拆中的三江教堂(圖片來源:蔡淑芳)

滕彪還說,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對中國人權問題上的關注和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的努力并不夠。

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的牧師傅希秋也是賴斯會晤的幾名維權人士之一。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白宮這次正式會晤中國異議人士,似乎顯示了美國在對中國人權政策上的一個轉向,雖然步伐還不是那么大。他呼吁奧巴馬總統向前總統小布什學習:

“我在會晤中也提出,讓他學習布什總統做出的樣式,做出的榜樣,布什總統在任期間, 那都是在白宮,甚至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異議人士,世界各地的異議人士直接會面,并且列入他的日常行動表的重要一部分。從這點上來說,奧巴馬總統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到昨天也沒有做到。”

參與在白宮羅斯福大廳與賴斯會晤的還有在押的中國良心犯郭飛雄的太太張青、美國維吾爾協會主席阿里木、中國河南在押牧師張少杰的女兒張慧馨、中國NGO益仁平中心的前負責人陸軍、藏族僧人果洛久美以及兩名翻譯。

維權律師郭飛雄的妻子張青,基督教牧師張少杰的女兒張慧馨(右)接受美國之音專訪(2015年9月24日)

維權律師郭飛雄的妻子張青,基督教牧師張少杰的女兒張慧馨(右)接受美國之音專訪(2015年9月24日)

張慧馨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她主要向賴斯提到了中國宗教迫害的情況。她說,賴斯當時的一個問題是美國在中國人權問題上到底能起多少作用?

“賴斯有一個問題,她的問題就是說, 你看,我們美國也做了,政府也做了,也呼吁了,你爸爸還沒有放,雖然環境有所好轉。我們呼吁了也不放人, 問我們她還能做什么。我們有一些很不滿意,就說,你要去中國了,這是你一定要做的。沒有起到作用,肯定是你做的還不夠,我們要求她, 你要做更多。大概就是這些內容。”

對華援助協會的牧師傅希秋介紹說,在會晤期間,藏族和維吾爾族的代表講述了西藏和新疆少數族裔在中國的人權狀況。中國良心犯郭飛雄的太太張青主要介紹了郭飛雄案的進展以及其他類似的律師的狀況。益仁平中心的前負責人陸軍主要關注杭州在G20峰會期間,人權遭到踐踏的情況。

另外,星期三,世界維吾爾大會、國際聲援西藏運動、南蒙古人權信息中心,以及中國維權律師代表,向參加G20峰會的國際政要發出呼吁,批評習近平自2013年掌政以來國內的人權狀態急劇惡化,要求呼吁中方釋放所有良心犯。

同時,人權觀察等人權團體也致函G20 峰會領導人,呼吁他們敦促中國領導人結束對國內活動人士的鎮壓。

 

来源: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