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吟談閱讀 打破邊界 思考生命
蘇麗媚
書店一隅。 圖/夢田文創、簡浩淳、網路
「世界並沒有錯,只是我受傷了。」這是作家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裡的一段話。2012年,作家賴香吟的《其後》告訴我們:「心靈有其不死之本事。」讓許多人從中獲得療癒。今年,賴香吟將十幾年來短篇小說集結成《文青之死》一書,她坦言,這本書寫了一些不美、不愛的東西,如夫妻吵架、生活困難的現實,寫起來很粗礪,所以她用很美的文字寫這些故事。
出版文青之死 展現文字力量
如果戲劇演出是透過情境、台詞、表情去表現,則文字是透過修辭的藝術、言語的生動去描述,《文青之死》是一本對社會的關懷之作、給讀者的勵志之書,也是賴香吟的文字力量。
作家賴香吟 圖/夢田文創、簡浩淳、網路
「閱讀很奇妙,它可以讓世界沒有邊界,雖然這樣講很空泛,但閱讀起來你真的可以感受到,要能知道這點,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求知慾才會發作。」談到閱讀心得,賴香吟眼裡閃爍著光,表情生動。
賴香吟分享之前她在一間小學等雨停,偶然發現走廊書櫃裡,有本布滿灰塵的繪本書,改編自褚威格《看不見的收藏》,失去藝術品的眼盲收藏家,雖然摸到的只剩冒充畫作的白紙,但是藝術仍然是支撐他生命的絕大力量。
賴香吟赫然想到,她在青春期時看過這本書,經過時間、社會閱歷累積,25年後再次相遇,才看懂了故事裡強調的藝術價值。
這種閱讀的驀然回首,如同張愛玲的《愛》,少女在時間無涯裡,遇見一位少年對她說:「噢,你也在這裡嗎?」
但是「台灣每年書籍的出版總數傲視全球」、「台灣人不愛閱讀」這樣聳動的新聞此起彼落,我們從另一視角去觀察社會常態,人們在出社會工作後鮮少有好好閱讀的時間,到了中年看的書幾乎以工作專業領域為主,賴香吟和我擔心的事情一樣:「閱讀成為生活中最枝微末節的瑣事。」
賴香吟建議,青少年可先從非文學類書籍開始,從閱讀客觀知識,寬廣地認識世界各個面向,到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時,再回到純粹的經典文學,讓文學解開心靈上的困惑,讓閱讀陪伴著對於生命的思考。
小書店大抱負 當起思想搖籃
談到獨立書店的印象,賴香吟認為:「現在獨立書店在做的事(沙龍、講座、讀書會),本來就是書店的本業,加上『獨立』是為了對抗市場壟斷而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折扣』。」散落各地的獨立書店執著於閱讀、文化之必要,積極倡議與社會對話,雖然深受居民喜愛,但是讀者要買書時可能轉往較多折扣的通路購買,小書店努力扮演著社區思想進化的角色,卻因無法在價格上公平競爭,最終面臨生存壓力。
最近「圖書統一定價」再度被業界討論,賴香吟認為這關係出版商、物流、書店、讀者利益結構,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做「開刀」的動作,若真執行圖書統一定價,這些「利害關係人」可能得「住院」一陣子。
不過,目標是出院恢復健康,不能因害怕開刀住院而拖延不就診。
賴香吟提出一個有趣的思考,在圖書統一定價運作下,可能促進二手書店蓬勃與正常運作,二手書籍隨著珍稀度、流通性、版本等依照供需形成正常價格,一切交由讀者判斷,於是,二手書店形成一種「隱性的圖書評鑑制度」。
賴香吟的感性與理性兼容並蓄,身為一位作家,她大學讀的是台大經濟系,曾任職於誠品書店、更是早期籌備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重要推手之一,對於台灣這幾年開始強調文化產業,她分享於2000年時在台南籌備文學館得到的經驗。
當時文學館在建立一個文化自信,從文學史料把文化的東西提煉出來,但是,寫在紙上的文字要怎麼變成展覽館?於是公部門找來的團隊要有學者、有展覽知識的人、古蹟維護建築師、聲光技術人才、藝術行政人員,因而形成各領域人才結合成團隊。
雖然文學館當時屬於摸索階段,但她憑著熱情踏出了第一步,後來各地有很多文化中心和建築、歷史、設計、文學結合。賴香吟說:「我覺得比起賣馬克杯,此樣貌較接近文創。」
文化雖然不能全然依賴政策,但是領航人必然重要。殷切期盼政府的同時,台灣有一群人正在掀起閱讀復興浪潮,我們可以做的,是思考如何留住大家對閱讀的信心,如何幫助還有興趣閱讀的人,能在書海找到他要的寶藏,繼續對作者、出版、書店有信心,願意將讀書留在生命裡。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經濟日報/201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