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爆侵權案 美告狀

 

古籍爆侵權案 美告狀

 

國家圖書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古籍數位化案」遭國圖的委外合作廠商「漢世紀數位文化」將數位化的成果出版並上網公開銷售,涉及侵權;在部分網路書店都可找到出版書籍。 記者潘俊宏/攝影

 

為了永久典藏重要漢學資料,我國國家圖書館(NCL)與美國國會圖書館(LC)合作「美國國會圖書館古籍數位化案」,數位化後做為兩館典藏;不過,今年四月起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數位化的珍貴漢書典籍在金石堂、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以高價販售,向國家圖書館反映卻遲未處理,美方相當不滿;接獲投訴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批評官方怠惰卸責,萬一美國國會圖書館向國圖提告,恐讓台灣成為國際笑柄。

柯志恩說,美國國會圖書館在2010年與我國家圖書館合作「美國國會圖書館古籍數位化案」,目的是要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珍貴漢學典藏數位化,做為兩館的永久典藏,並共享數位著作權,雙方約定,數位掃描作業美國進行,掃描後的書目資料建置等後製工作由國圖負責,並由漢世紀數位文化公司於2010年5月以限制性招標承接此案。

今年4月,美國國會圖書館館員發現漢世紀竟自2014年起擅自開始出版當初協助數位化的書籍共8本,並在金石堂與亞馬遜等網路書店販售,已涉及侵權,於是不斷透過正式書信及電話與國圖館長曾淑賢聯繫;國圖6月14日回函,說明會採取法律行動處理,但至今未有消息;但漢世紀在6月又繼續出版了1本。

柯志恩表示,她獲知此事後向教育部提出質疑,希望國圖向委外廠商提出警告,不管是否採取法律行動或索賠,至少應迅速要求廠商停止在網路銷售;國圖4月13日即得知廠商擅自出版並未處理,5月27日又查出廠商出版古籍皆來自國圖掃描成果,6月14日國圖才回函美國國會圖書館說明,遲至近日仍未見國圖積極處置,廠商還在書店及網路銷售。

柯志恩表示,如果教育部和國圖繼續消極以對,將賠上我國政府形象,且萬一對國圖提出訴訟,恐將成為笑柄,認為台灣是個非法侵權的國家,政府部門明知有涉嫌非法情事卻還不作為,這是行政的怠惰與卸責。

来源:联合晚报

蘇麗媚:賴香吟談閱讀 打破邊界 思考生命

 

賴香吟談閱讀 打破邊界 思考生命

蘇麗媚

文創書店

書店一隅。 圖/夢田文創、簡浩淳、網路

「世界並沒有錯,只是我受傷了。」這是作家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裡的一段話。2012年,作家賴香吟的《其後》告訴我們:「心靈有其不死之本事。」讓許多人從中獲得療癒。今年,賴香吟將十幾年來短篇小說集結成《文青之死》一書,她坦言,這本書寫了一些不美、不愛的東西,如夫妻吵架、生活困難的現實,寫起來很粗礪,所以她用很美的文字寫這些故事。

出版文青之死 展現文字力量

如果戲劇演出是透過情境、台詞、表情去表現,則文字是透過修辭的藝術、言語的生動去描述,《文青之死》是一本對社會的關懷之作、給讀者的勵志之書,也是賴香吟的文字力量。

賴香吟

作家賴香吟 圖/夢田文創、簡浩淳、網路

「閱讀很奇妙,它可以讓世界沒有邊界,雖然這樣講很空泛,但閱讀起來你真的可以感受到,要能知道這點,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求知慾才會發作。」談到閱讀心得,賴香吟眼裡閃爍著光,表情生動。

賴香吟分享之前她在一間小學等雨停,偶然發現走廊書櫃裡,有本布滿灰塵的繪本書,改編自褚威格《看不見的收藏》,失去藝術品的眼盲收藏家,雖然摸到的只剩冒充畫作的白紙,但是藝術仍然是支撐他生命的絕大力量。

賴香吟赫然想到,她在青春期時看過這本書,經過時間、社會閱歷累積,25年後再次相遇,才看懂了故事裡強調的藝術價值。

這種閱讀的驀然回首,如同張愛玲的《愛》,少女在時間無涯裡,遇見一位少年對她說:「噢,你也在這裡嗎?」

但是「台灣每年書籍的出版總數傲視全球」、「台灣人不愛閱讀」這樣聳動的新聞此起彼落,我們從另一視角去觀察社會常態,人們在出社會工作後鮮少有好好閱讀的時間,到了中年看的書幾乎以工作專業領域為主,賴香吟和我擔心的事情一樣:「閱讀成為生活中最枝微末節的瑣事。」

賴香吟建議,青少年可先從非文學類書籍開始,從閱讀客觀知識,寬廣地認識世界各個面向,到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時,再回到純粹的經典文學,讓文學解開心靈上的困惑,讓閱讀陪伴著對於生命的思考。

小書店大抱負 當起思想搖籃

談到獨立書店的印象,賴香吟認為:「現在獨立書店在做的事(沙龍、講座、讀書會),本來就是書店的本業,加上『獨立』是為了對抗市場壟斷而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折扣』。」散落各地的獨立書店執著於閱讀、文化之必要,積極倡議與社會對話,雖然深受居民喜愛,但是讀者要買書時可能轉往較多折扣的通路購買,小書店努力扮演著社區思想進化的角色,卻因無法在價格上公平競爭,最終面臨生存壓力。

最近「圖書統一定價」再度被業界討論,賴香吟認為這關係出版商、物流、書店、讀者利益結構,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做「開刀」的動作,若真執行圖書統一定價,這些「利害關係人」可能得「住院」一陣子。

不過,目標是出院恢復健康,不能因害怕開刀住院而拖延不就診。

賴香吟提出一個有趣的思考,在圖書統一定價運作下,可能促進二手書店蓬勃與正常運作,二手書籍隨著珍稀度、流通性、版本等依照供需形成正常價格,一切交由讀者判斷,於是,二手書店形成一種「隱性的圖書評鑑制度」。

賴香吟的感性與理性兼容並蓄,身為一位作家,她大學讀的是台大經濟系,曾任職於誠品書店、更是早期籌備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重要推手之一,對於台灣這幾年開始強調文化產業,她分享於2000年時在台南籌備文學館得到的經驗。

當時文學館在建立一個文化自信,從文學史料把文化的東西提煉出來,但是,寫在紙上的文字要怎麼變成展覽館?於是公部門找來的團隊要有學者、有展覽知識的人、古蹟維護建築師、聲光技術人才、藝術行政人員,因而形成各領域人才結合成團隊。

雖然文學館當時屬於摸索階段,但她憑著熱情踏出了第一步,後來各地有很多文化中心和建築、歷史、設計、文學結合。賴香吟說:「我覺得比起賣馬克杯,此樣貌較接近文創。」

文化雖然不能全然依賴政策,但是領航人必然重要。殷切期盼政府的同時,台灣有一群人正在掀起閱讀復興浪潮,我們可以做的,是思考如何留住大家對閱讀的信心,如何幫助還有興趣閱讀的人,能在書海找到他要的寶藏,繼續對作者、出版、書店有信心,願意將讀書留在生命裡。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經濟日報/2016/7/25

第40屆金鼎獎 唐山書店陳隆昊 獲特別貢獻獎

 

第40屆金鼎獎 唐山書店陳隆昊 獲特別貢獻獎

金鼎獎

第40屆金鼎獎頒獎典禮,特別貢獻獎由行政院長林全(右)頒發給唐山書店經營者陳隆昊(左)。(王爵暐攝)

涵蓋雜誌、圖書、數位出版等21獎項的金鼎獎昨(12日)舉辦第40屆頒獎典禮,現場公布「年度圖書獎」得主為高俊宏《群島藝術三面鏡》,「年度雜誌獎」為《聯合文學》,特別貢獻獎頒給唐山書店經營者陳隆昊。

 高俊宏為藝術創作者,以《廢墟影像晶體計畫》與導演蔡明亮合作的《郊遊》等作聞名,近年他前往日、韓、港、大陸等東亞地區考察當地藝術行動主義,《群島藝術三面鏡》含三冊《諸眾》、《小說》、《陀螺》,分從田野訪談、小說、藝術創作論述等面向,關注歷史、空間、政治等主題。

 出版業萎縮 很難做

 高俊宏戲稱年年萎縮的出版業宛如「殯葬業」,「很困難但需要有人做」,未來他會持續藝術創作與寫作,自詡成為「公共知識生產者」。

典禮最感人的為胡慕情所著的《黏土》獲獎,邀來書中人物、引領苗栗灣寶土地抗爭的當地農人洪箱發言,洪箱哽咽表示:「感謝每個拿鋤頭的人,感謝每個支持台灣土地留下來的人。」相當催淚。

《黏土》記錄苗栗後龍灣寶地區因土地徵收爭議而起的抗爭歷程,描繪多位抗爭者的生命史,充滿溫度,獲評審盛讚為「台灣土地發展史具體而微的縮影」。

洪箱談到幼時愛讀瓊瑤小說,卻被爸爸斥責:「看書沒有飯吃,種田才有得吃。」她感慨:「大家都做自己會做的工作,我只是個鄉下歐巴桑,這輩子只會種田,對我頭家(先生)來說,生命第一是田園,第二是老婆孩子。」她希望大家共同保護這塊土地,未來政府任何土地徵都能公開、溝通,「不要讓我們『欲哭無目屎』(要哭沒眼淚)。」

 文學與紀實 漸融合

 頒獎人楊翠提到本屆非文學類作品很豐收,對於權力的反思與批判更強烈,作者更具「跨界」勇氣,許多作品長期蹲點完成,並跨越文學與紀實界線。

特別貢獻獎得主陳隆昊經營唐山書店37年、現任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他回憶這輩子選擇「非典型人生」,就讀人類學系、邊政(現民族系)研究所,並創辦一間只賣人文社科書的書店,感謝家人與同事包容他的任性,得獎更覺責任重大。

昨文化部長鄭麗君、行政院長林全蒞臨頒獎,鄭麗君表示陳隆昊所創辦的「唐山書店」,即是她就讀台大哲學系時每天報到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唐山,今天我不會站在這裡,為公眾盡一份力。」

 

林欣誼報導

中國時報/2016/7/13

 

朱宥勳:戴勝益沒在推廣的閱讀

 

朱宥勳:戴勝益沒在推廣的閱讀

七月初,戴勝益成立的「益品書屋」正式營運,引起愛書人之間的討論。這間標榜著「推廣閱讀」的飲料店,開出了如下規格:佔地200坪、150個位置、100元免費飲料、2500本精裝書免費閱讀。這些條件合併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背後精明的運算:用極低成本的飲料,獲得「喝到飽」的慷慨幻覺;用「2500」這個似多實少的數字,矇騙對書的體積沒有概念的一般大眾;用「精裝書」作為號招,著眼的是書籍陳列的視覺感和店內的高尚感(如果是外文的圖文精裝書就更棒了,看不懂也感覺很厲害);而這個場地的規模和位置,也預留了在此辦活動、持續曝光的伏筆。

而這一切,與其說是在做社會企業,不如說是一場以書為名的公關行動。

「推廣閱讀」的成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宣稱」它有在「推廣閱讀」。

我們幾乎可以想見,只要益品書屋內提供了wifi和電源,店內的人潮大概就不會少到哪裡去。但同時,這些人潮真正會去把架上的書取下來的比例,恐怕也是無法樂觀起來的,更別說它提供的是厚重、翻閱起來並不輕鬆的精裝書。書會再一次成為裝飾品,就像誠品之前弄出來的高級旅館一樣。

但也就在上個週末,我受邀到「笠山文學營」演講,親眼見到了另外一種「推廣閱讀」。

「笠山文學營」的主辦單位是「鍾理和紀念館」,活動地點就在紀念館,也就是鍾理和的故居那一帶。鍾理和是1950年代,同輩作家中公認最有才華、卻也命運最困蹇的一位,這座紀念館不但是為他而建,當年更是全台灣第一個作家紀念館,完全由民間籌資完成。

當工作人員載著我,從高鐵車站冒了一個多小時的暴雨,抵達活動場地時,我看到的畫面簡直堪稱不可思議。在遙遠的美濃山間,一座小小的紀念館塞了近百人,而這正是颱風剛剛過去、外圍環流的暴雨正要開始的時刻。紀念館前面的空地,搭了一座巨大的、辦桌一樣的棚子,棚下擠滿了人,正在聆聽林生祥說話、演奏。

演奏結束後,主辦單位變出了一大盆一大盆的菜。真的開始辦桌了。

就這樣鬧騰了一晚,隔天早上八點半,我走進教室,對學員演講「1950年代本省籍作家的文學處境」,所有人精神飽滿,從20歲到70歲,毫無瞌睡與手機。

回程的車上,接送我們的大哥十分博學,沿著路告訴我們:那就是鍾理和〈雨〉裡面提到的,那個路人跟《笠山農場》的誰認識,那個人就是鍾浩東同案的後代;那片田用了除草劑,這溪水的樣子,是某一次河川整治的結果…說著說著,大哥轉過頭來:「好可惜,我剛好早上在忙,都沒空來聽你們講課。」

不,這位大哥,你搞錯了…是我們可惜了,沒能聽你對我們多講幾堂課。

這是鍾理和紀念館。它不在台北市的精華地段,沒有辦法供應免費飲料,沒有閃亮亮的裝潢和絢麗的精裝外文圖文書。但他們年復一年地招來營隊學員,讓他們度過這不可思議的三天假期。在這裡,文學、閱讀跟生活的嘈雜是融為一體的,在亂哄哄(而且超好吃)的辦桌菜旁邊的,就是好幾櫃位的文物和精裝書。它不是一種華美而難以親近之物,它就是日常的一部分。

即便暴雨也澆熄不了:這才叫做推廣閱讀。

来源:苹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