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中文筆會2016年度第十二屆林昭紀念獎授獎辭
曾金燕今年出版的個人著作《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堪稱中國女權寫作和公民人權文化構建的里程碑式作品,它闡述並標示了一種新的思想與行動的出色努力,予以理論向度的卓越提升,更讓這種努力得以抗擊且嘗試粉碎當代中國──從私密的性別領域到整個公共社會乃至政治權力場域──仍然充斥著的野蠻而孱弱的男權、父權霸權文化;她的著述也是一次更精彩且勇敢的社會參與,正加入催化產生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中強大的新動力源──公民知識分子──曾金燕本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一分子。
林昭的寫作、林昭的奮爭、林昭的夢想,從來與中國女權和公民人權文化構建息息相關,曾金燕正是林昭精神的這樣一位傳人,為此,獨立中文筆會將本屆林昭紀念獎授予她。
(孟浪執筆)
獨立中文筆會2016年度「林昭紀念獎」獲獎感言
女性的抗爭
曾金燕
近幾年來,不少朋友都坐牢去了。在這個極度壓抑的時候,突然獲悉2016年的林昭紀念獎頒發給《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的作者,使得我有機會分享書中艾曉明、葉海燕、戚華英、張炳愛、唐丹鴻、郭玉閃等人對社會的擔當,又分享盧雪松(2005)、唯色(2009)、崔衛平(2010)、艾曉明(2011)等歷屆獲獎女性先鋒的榮耀。
胡傑導演挖掘歷史資料完成《尋找林昭的靈魂》,令林昭進入當代知識分子和抗爭者的視野,成為當代政治反抗的榜樣和精神資源。
艾曉明教授對林昭意識流創作遺稿的研究,使公眾看到政治反抗者人性豐富的一面。它傳遞了不易覺察的、甚至容易被壓制的另一種抗爭:情慾流動的能量和想像,對人性柔軟的守護,打破了監牢密不透風的窒息和毛時代絕對的政治壓抑,與林昭堅定的政治反抗是一體兩面。林昭在監獄裡的意識流創作所體現的反抗,存在於政治控制和暴力傷害無法抵達的空間,是被迫害者深刻的、內在的自由世界。哪怕身體和肉體被折磨,與社會的接觸被幾乎切斷,也無法阻止抗爭者的心靈、思想和靈魂飛揚。
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空間急遽壓縮,公民社會的行動空間大大縮減。在我們可能要面臨更嚴酷的時代到來、官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林昭作為女性政治反抗者的啟示有新的意義。我在書中描述了吸取性自由、普世人權、公民權做為資源的抗爭者,恪守傳統文人自覺來對抗專制意識形態的抗爭者,在公共領域反抗但掙扎於傳統女性角色的抗爭者,放棄公共領域的理性運用,但在私人執業領域創造話語和行動,來對抗專制和資本至上的意識形態的抗爭者。還有無數日常的、以迥異於官方和主流意識形態和審美的存在方式作為反抗的人們……。我們處在一個與林昭完全不同的時代,林昭所面臨的絕境,我至今難以想像。書中描寫報告的、以及歷屆領取林昭紀念獎的先鋒和她們的夥伴們引領下,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土地拱手讓給那些作惡的人。
當年的林昭,這位孤獨的女性政治反抗者,在絕望之地──上海提籃橋監獄──的反抗,改變不了毛澤東的時代,她應該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但她仍然反抗,而且是殊死地、決絕地反抗,寧可選擇肉體的死亡,也不讓獨立的精神及其表達被窒息而死,這種意志就是林昭於今日所顯現的特別的意義。我們今天可能改變不了一個龐大的專制體制,但我們可以像林昭一樣,竭盡全力保持表達獨立的、自由的意志。這種反抗和這種獨立意志的存在,就是目的本身。自由精神存在的空間大小,也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和持續的行動。這是林昭紀念獎給我最重要的啟示。
寫於香港油麻地
2016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