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絕—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回顧「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講座

決絕—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回顧「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講座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

「決絕—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回顧」,8月18號(周六)下午,著名藝術評論家董冰峰來香港主講「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

講座內容:
獨立電影(Independent Film)在中國的誕生,與「新紀錄片」(New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和錄像藝術(Video Art)的出現幾乎於1980年代末期的同一時期。與激烈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藝術的觀念性演進同樣,獨立電影於電影美學和當代藝術實驗之間軌跡的歷史進程和語言創造,至今仍可廓劃為影響中國文化和政治意見表達的獨特藝術形式。
以發言人董冰峰2018年新著《展覽電影: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電影》(Cinema of Exhibition:Film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為材料背景,本次講座計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要概述1980年代後期以來至今約三十年整體性的「影像藝術」(Moving Image)的歷史介紹,著重分析其中各類型動態影像藝術創作的語言和當代藝術互動與共生的脈絡;第二部分則聚焦近兩年(2015-2017)中國和港台區域的華人影像藝術於研究、策展和行動主義主題中的問題意識,並嘗試探討今天影像藝術在美術館展覽實踐和社會介入層面的多重可能和動態關系。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耿林莽/欣赏雪迪两章散文诗

欣赏雪迪两章散文诗

耿林莽

Mount Fuji, Japan by Pongnathee Kluaythong | 图片提供:雪迪

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再现它,以叙述的展开为线索结构的散文诗,是一种方法,所谓“传统”写法者大体上属于此类。而诗人的主体感受、情感和意识流动的轨迹为主线结构的散文诗,是又一种方法,一般认为,属于“现代派”范畴。我从雪迪的散文诗集《颤栗》中选出两章:《长满蘑菇的河》和《水》,或可从中领略到意识流手法的一些美学优势。

《长满蘑菇的河》在时间上跨越了童年和当下,长满蘑菇的河作为“中心事件”,其实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依托,其作用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抒情媒介。重要的是通过蘑菇和这条河,回忆童年往事、妈妈的爱,以及这段日子的温馨。雪迪在这里以时空交错的多层次跳跃.摆脱了刻板叙述的单调,使诗的流动感随着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起伏,跳跃性地交织、复沓,产生了异常缠绵的感人效果。他的每个细节都编织得精巧而严密:“妈妈.那条有你的手穿过的河”,隐含了一个河上采撷蘑菇的故事,仅以“你的手穿过”便够,不去详述;“我的往事缓缓流动”,既联接了童年和当下,又以“缓缓流动”呼应了河的感觉。再如,在妈妈“提着微笑的篮子在你的水面上摘采蘑菇”这样亮色的回忆后面,迅即转入“不要到森林的幽暗的忧伤里去”,这种转折,十分简洁地让“采蘑菇的河”与“森林的幽暗的忧伤”形成鲜明的色彩、感情的对比,也是以意识流动形成的跳跃性结构的一个特点。

这章散文诗中对于妈妈的留恋与怀念的情绪是浓郁的,也是通过“切割性”时断时续的“复沓”,跳跃性地完成的。你看:“蘑菇。白色的发丝间翩翩飞舞的蝴蝶/灯已经打亮了。我沿着河流向你走来”,在这里,诗人将童年时的“蘑菇”与妈妈晚年的白发相对立,“灯”亮是回忆之门的打开,诗人沿着记忆中的河流向妈妈走去,对妈妈的深情便在时空交错的几个意象中获得了简捷的呈现。

《水》的意象和语言更见丰富,充盈着温柔的诗美情思。如果说散文诗应以她的美来赢得读者,那么,这一章《水》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仅以诗的第一节段为例,看她包容了多少新鲜的美的意象。“正午水面盛开的莲花多么宁静/那水如同婉转的歌声”,莲花的宁静与水的流动是难分的组合,也许水在潺潺地流动,便化为“婉转的歌声”的意象,似乎更能衬托出那莲花之静。以“阳光的小小鱼鳞”状写水,很独特,却又“碰撞缓缓行进的我的船身”,而“我的船,青苔在暗中与我合并”,这种密度‘的意象转换和联结,达到在最小的“容量”中涵盖丰满的诗美效应的效果,是散文诗所应该追求的。

诗人从不拘泥性地停滞他的诗思,而且总以意象为纽带,简洁地进行跳跃式的推进。从“航海者”对家的思念(在莲花里看见爱人娇小的脸孔),转入了诗的另一个“空间”:“村庄在白莲子的果核里出现”,这样,诗的空间便完成了从“水”到“村庄”的转换,引来了村民、稻谷、羊群、炊烟等诸多对于村庄的回忆,揭开了一个新的诗美天地。

更为出色的是“二十四个时辰我像一条鱼/在湿漉漉的感觉里划翔”,这个更大幅度的跳跃,诗人由“水”进入到缺水的城市。鸟儿“绕着烟囱不住地啼叫”这一意象,尖锐地形成了与“水面盛开的莲花”的对比;还有“光滑的鸟蛋使我想起”“一张张使我讨厌的脸”,将对现代都市的厌倦感,表达得充分了。这样,这一章《水》便不仅是对于宁静的水乡的抒情,而且也是对于缺水的城市的一种感叹了。

选自《散文诗·上半月》,2012年第10期(总第344期)

Auralight Patricia | 图片提供:雪迪

长满蘑菇的河 | 雪迪

那条河上长满了蘑菇

        真的,妈妈。那条有你的手穿过的河

        我的往事缓缓流动。那个穿着红衣袄的孩子,露出

        白天的皮肤,提着微笑的篮子在你的水面摘采蘑菇

        不要到森林的幽暗的忧伤里去。妈妈

和我重新回到童话里去吧

        狼外婆躲在你的声音里面,露出日子的牙齿

        天又要黑了。我的爱会迷路吗,妈妈?我的

        一去不回的童年

        你的手带着河水的声音漫过我的眼睛

        不要到晚年的寂寞的小路上去。妈妈

蘑菇。白色的发丝间翩翩飞舞的蝴蝶

        灯己经打亮了。我沿着河流向你走来。童话里的狼

        总会死的。孩子一路敲打着牙齿,收集美妙的声音

        记忆在内心里发芽。看见无数只飘动的白色的蘑菇,

        载着你的晚年

        回到那间房子里去。不要站在悲哀中等待我。记住

        我的诗句敲击的暗号

        我给你带来的是整个田野的歌声

在你的安宁中,我为你讲述那条长满蘑菇的河

Silena Lambertini | 图片提供:雪迪

水 | 雪迪

正午水面盛开的莲花多么宁静

            那水如同婉转的歌声。用它在阳光里的小小鱼鱗,碰撞缓缓行进的我的船身 

            我的船,青苔在暗中与我合并。虾的小小龙须缠满我的手臂。我听见航海者在深夜

    对家的思念,在水面一排盛开的莲花里,看见爱人娇小的脸孔

村庄在白莲子的果核里出现

            面孔干燥的村民,瘦长的手指叉着稻谷

            在四处溅起的水花中,我能听见羊群把他们的角,浸入暗影时的咩叫

我的炊烟,那我赞美生活时 

     从泥沙里缓缓升起的感叹

            年龄是捆扎精致的花圈。留着母亲的乳房温暖的回忆。父亲挂满剌簇的阴森的语言

二十四个时辰我象一条鱼

            在湿漉漉的感觉里划翔。城市在文字里沦陷。白天和黑夜倾听一只鸟, 

            绕着烟囱不住地啼叫。我的手掌铺满细碎的稻草 

周围环绕光滑的鸟蛋

            使我想起:一张张使我厌恶的脸。心哪!心!在大自然的抒情里宽容。沉进水线。跟随诗歌壮观的浪头,出来。带着与人类和好的愿望

   在阳光充足的地点静静地晒一晒

海岸无止无休

   一层层涌来。石头嵌满海星的图案

   我的慵倦在水的缝隙中:合着远处岛的细细的影子;感觉到诗歌尖尖的爪子

   在我骨头的接缝处挠着……

jose arley agudelo | 图片提供:雪迪

为了生命 | 雪迪

        无数美好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而去。一个新的世界冷酷无情地出现了!在那里人更像一种器具,为了贏得赞赏扼杀自己的良心,泯灭回忆,裸露和不断锻造自己的物性!我能听见我的心绝望的咒骂声,他寻找着“美丽的事物”像从阴森的窗帘上寻找一丝露进来的光;像看见自己的血,那唯一纯真而持续开放的花朵。

        做个诗人,这是统治万物者的恩赐。从诗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代表了整个人类最纯洁和最勇敢的灵魂。他们从四面八方向诗人汇合,叫他承担着生命中全部的痛苦和欢乐,压迫着他并髙举着他,在他说出神启的话时使他通体光辉灿烂!

        叛逆语言就是叛逆自身。当他的叛逆完成时就使语言更接近语言本身。也使他更接近他的本体!使他能向真正的,那不可亵渎和挑剔的诗人靠近,和他浑然。使他的字向整个时代挑战并战胜它,叫众生颤栗和狂喜!

        我的诗就是以上所有过程的进行。愿他们没有损害我的信心。愿他们给予每个人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回声,给人梦想的功能。那些都是关于“爱”,几乎达到疯狂程度的和有关我们的父老子女们的事情。它们会吿诉你们,这些耗损着我的岁月的“诗”,全是为了最最珍贵的神圣的生命! 

Fog in the valley by MartinAmm | 图片提供:雪迪

黄昏 | 雪迪

黄昏来了。安静些

我看见人群弓起腰,轻轻溜过大地,云朵缓缓飘进记忆。人们辽阔的内心中留下扩散的血的痕迹。灯就要打亮。我的手将从火焰上掠过

所有的人都将走进黑夜的密林。在那里, 三三两两

还有什么可说的。白昼温存的歌随着归巢的鸟群,翅膀扇打我们的脸。种子已经撤进水里。寂静中我们耐心地倾听发芽的声音,倾听血流被一支不熟练的手臂拍打得溅起,涂满玻璃。惶惑从地平线上蔓延开来。树木已经开始模糊

我们的叫声和鸟的叫声有什么不同?只是有着更多被恶念击中的伤口。石头的坚硬。黄昏在石头里。石头在我们体内杂乱地置放了几千年。我们的皮肤即将出现无法更改的变迁,出现裂缝般延伸的皱纹。我们将蜂拥着去抢夺晕眩。走进黄昏后的巨大的伤口

我们会站在黑夜的前头歌唱的!再一次把种子撒进慢慢扩大的血里。再一次说鹰是我们在黑暗里蠕动时就承认的祖先。再一次指着融入田野的狼群的声音说,这, 就是我们吮吸土地的声音。只是黄昏来了

它要求我们安静些

Song of Nature by iD’s | 图片提供:雪迪

给圣·琼·佩斯的《棕榈树》 | 雪迪

我读着你的字,那些美丽的花朵。我的想象成为巨大的苗圃,你的灵魂出入

        那些叶子,流淌绿色阳光的水。少女丰腴的手臂插入你的赞叹之中。听见牛群    

  在每一行空白处呜叫

那些棕榈树啊!在异乡的情调中把根舒适的展开。每一个壮健的男子吹着横笛,坐    

  在密集的叶片之间,在曲调的转变中感觉温暖的思考之水浸透脚足…

圣·琼·佩斯!抬起没有阴影遮盖的细长的眼帘。一群丰满的叫做“时间”的姑娘    

  走向你目光无法到达的地方。于是你拍击父亲纯洁的愿望歌唱浑厚的天空,歌    

  唱阳光中寂静的棕榈树!让每个嚼着你的文字清香的人,在睡意来临前

       看见在模糊的历史后面

       那条通往天堂的路

Mehmet Gokyigit | 图片提供:雪迪

音湖 | 雪迪

恩赐我,让我去领会,你那神秘的湖泊吧!让我白色的羽毛象纷纷剥落的眼神,在你的宁静上飘流!岸边大片的野草,一排排倒伏的象形文字,在野雁凄冷的唳声中隐伏一个秘密。告诉我,那个秘密是否与阳光凿击出的山峦一样虚幻?一样永恒?

我乞求你的恩赐!

沿着那片草地走近你,用我干枯的脚踝踏遍那个秘密,犹如我用一只丰腴的脚踏遍草叶上的露珠。

进入那个湖泊,粉红色的水一层层淹没我的皮肤,让我重温久远又陌生的记忆。母亲的手抚摸我的全身,如今那只手就沉落在湖泊的底层。一去不回了!走进你,最神圣的在歌声中给我加冕,粉红色的水一层层淹过我的皮肤。在最宁静与辉煌的梦境中,我将永远不会被弹射出来,不会在与另一个垂危的肉体相撞时痉挛着惊醒。

我的嘴唇将永远不再诉说什么。不再象磁石一样吸附这个世界。它缓缓下沉,与鱼群嬉戏于水草之间。与时间一样,用冷酷的沉默换取永恒!

那神秘的湖泊啊,让我裸露着走进你!让我弱小的歌声掉在那片草地上,象一条黄丝带,在我获得恩赐后,加入那个永恒秘密的布局。分手吧!被我误解了的人生!我也将远离你们,远离一场漂亮的骗局!我活过,短促,疯狂;热爱过诗歌。这还不够了吗!

阅读更多雪迪作品,请点击“阅读原文”

轉引自黃山市作協/2018/8/1

聞海/解救自己方能解救艺术──朱日坤访谈

解救自己方能解救艺术──朱日坤访谈

聞海

 导筒directube 导筒 昨天
 
 

「抉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回顾」,周六继续,将放映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朱日坤的力作,有关藏族女作家。

朱日坤应该是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最有帮助的人物之一。我曾在《放逐的凝视—见证中国独立纪录片》一书中写道:「北大毕业的朱日坤在 2001 年他就创办了「现象工作室」,拥有电影网站 fanhall.com 和 BBS 论坛。他还组织了「与导演对话」系列活动,每 个周末举办一次,邀请中国独立电影导演来此放映影片和观众交流, 至 2003 年 2 月为止,共举办了四十多期。他在圈子里被公认为「地下 电影手册」,「想了解地下电影?找朱日坤啊!」这些活动也练就了 他对独立电影「火眼金睛」般的判断力。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独 立电影中,纪录片的创作力要强于剧情片。

 仅仅迟于「云之南」一个星期,2003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 现象工作室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纪录片交 流週」,这是国内第一个纯粹的独立纪录片电影节,共展映了五十部 纪录片。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兵刚剪辑出来的九小时十五分钟的版本《铁西 区》三部曲,第一次在这裡做为开幕片公开展映,体现了朱日坤的眼力 和雄心。而王兵将《铁西区》首映权,放在国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独立 电影节上,也代表了新一代独立纪录片导演对本土电影节的支持。

 只是当年的观众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部影片。北师大那个容得下三百多人的会议礼堂,一开始人满为患,末了放映结束时,只 剩下三十来人。但这一点也影响不了朱日坤对这部影片的信心,他后 来撰写文章盛讚《铁西区》,称它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新标竿」。

之后,朱日坤几乎涉及独立电影全部的工作,包括:推广、监制、发行,创办电影基金会、十电影节、电影学校。近年来他也开始个人的独立创作,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展映。

非常荣幸「决绝」影展能放映他的作品,并刊登《解救自己方能解救艺术—朱日坤访谈》,期待大家周六来看电影。

——闻海

轉引自導筒/2018/8/9

文海/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 2017总片单回顾

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 2017总片单回顾

文海

 导筒directube 导筒 昨天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在严峻的环境裡,利用最少的资源,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可以自大,却也无须自贱。这些『小地方』、『小影片』所承载的,总有一天,会是人类的宝贵经验。」

— 闻海(策展人/独立电影导演)

去年我们曾推荐过“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2017年度的放映内容,其中部分几篇文章已被删除,应策展人闻海先生的建议,我们在此重新发布“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 2017总片单”,可与2018总片单组合,完整呈现此次影展的全部展映作品。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会(香港)遴选出50多位中国独立导演的50多部作品,分两次展映。第一阶段于2017年6月3日至8月19日在香港艺皓放映。期间也会安排顾问、嘉宾的讲座。

日期: 2017月6月3日至8月19日

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回顾

2017总片单

轉以自導筒/2018/8/5

影評/张杰: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纪录短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

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纪录短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

张杰

作者简介:

张杰,诗人,批评人。1971年生于河南平顶山。毕业于平顶山学院。1989年代开始写作。曾居北京、吉隆坡。作品散见国内一些文学刊物,兼及文学评论。2001年创办《爆炸》诗刊。参加第21届青春诗会。2015年与友人创编《静电》诗刊,现居平顶山市。出版有诗集《琴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著有中篇小说《G城人》等。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是一部短小的人文纪录短片,时长10分22秒。影片由三条线索穿插:寻访诗人徐玉诺、诗歌作品与研讨、评价诗人徐玉诺及生平照片。具体地说,影片的影像素材主要取自2018年3月17日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徐玉诺故居举行的“百年徐玉诺与中国当代诗歌”小型研讨、拜谒诗人徐玉诺墓地、参观史大观主持的诗人徐玉诺档案馆,以及新近在北京大学朗润园采薇阁召开的“首届徐玉诺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诗人米沃什在《我现在应该》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诗: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我在观看陈家坪的这部纪录短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时,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诗。中国新诗坎坷多艰,走过了百年路程,犹如“一座纪念碑”,而诗人徐玉诺作为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之一,其诗文背后筚路蓝缕的艰辛与苦难,“足以裹住一座纪念碑”。

1957年7月中旬,徐玉诺的儿子徐奎被打成右派迫害致死,徐玉诺满心悲痛,他写信给叶圣陶倾述,满纸泪滴,字迹模糊。这番历史在纪录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中,徐玉诺年已93岁高龄的女儿徐西在片头就有简要讲述。

从河南平顶山市区出发,途经新城区,沿平鲁大道前行约6公里路北侧,便是徐营村,徐玉诺故居指示牌立在路旁。徐玉诺故居是一个用红砖院墙围起来的小院,院子坐西朝东,东面和西面各有3间瓦屋。小院门前,立着“徐玉诺故居”石碑,碑面题写了徐玉诺的生平简介。2018年3月17日,诗人、导演陈家坪和诗人王东东分别从北京和新乡南下,到达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在河南鲁山放映陈家坪导演的纪录片《孤儿》之前,陈家坪、王东东、南桥琴、欧阳关雪、北渡、史大观、徐帅领,我们一行人驱车参观了徐玉诺故居,拜谒了徐营村旁边的徐玉诺墓地。我们临时采摘了一些油菜花作为祭奠的花束。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语境里,蝗灾、旱灾、水灾、军阀、土匪、趟将、衙役、小贩、更夫等等人与事,如今都化为黄灿灿的油菜花,麦苗编织成绿毯,超越时代的幽灵似乎在中原田野上凝望。

在徐玉诺故居,我们开始“百年徐玉诺与中国当代诗歌”研讨,这一场小型研讨持续了3个小时左右,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研讨结束,天色变暗,众人驱车前往鲁山县城。我们到了徐玉诺先生创办的鲁山一高新校区,参观了史大观主持的徐玉诺档案馆。徐玉诺档案馆经史大观多年费心搜集、整理,如今已初具规模,众人皆赞叹其资料的完备与收集的不易。

1922年至2017年,部分研究徐玉诺诗歌的评论文章已被徐玉诺学会编选收入《徐玉诺将来之花园》(第一册),此书属于徐玉诺研究丛书,是徐玉诺学会于2017年5月印制,一套八册。

诗人徐玉诺1894年11月5日出生,名言信,字玉诺,笔名红蠖、红蠖女士、兰烂生等,号冰蚕老人、玉诺老人等,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他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家,中国新诗奠基人和开创人之一。

民国1915年,徐玉诺考入河南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求学期间,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他的民主思想也逐步形成,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早期小说代表作《一只破鞋》被收入《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民国1920年到民国1924年是徐玉诺文学创作的爆发期,兴之所至,他可一日数章,甚至十几天写成一本诗集。五年间,他写了300多篇作品,陆续登载于《小说月刊》、《晨报》副刊、《文学周报》、《诗》等报刊,尤其民国1922年,编辑出版了他的诗集《将来之花园》和《雪朝》等优秀作品。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引起较大反响,受到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称赞。叶圣陶为其写了万言长篇评论《玉诺的诗》,称《玉诺的诗》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此外,郑振铎、朱自清、闻一多等人,都对他的诗表示赞赏。鲁迅曾三番五次嘱咐《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收集徐玉诺的小说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却被徐玉诺婉言谢绝。在当时,徐玉诺被誉为“替社会鸣不平,为平民叫苦的人”。五四时期人们倡导“为人生而文学”,一部分人主张“爱与美”,一部分人主张“血与泪”,而徐玉诺是主张“血与泪”的代表人物。

徐玉诺曾言:作者没有真人生,哪有真文学,这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1922年6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三十九期写万言,评论《玉诺的诗》。在文中,他盛赞徐玉诺诗作“都有非常动人的魔力”,“必有充实的生活才成真的诗”。

徐玉诺的诗不仅有存在主义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他的诗可以说是一种被语言处理过的诗。1922年,徐玉诺出版了诗集《将来之花园》的早期诗作,这是一个天才诗人百年前的成熟心智和成熟语言。徐玉诺平的诗写出了天真与沧桑,沉思与灵动,古雅与创新。他诗里的灵动,我认为属于灵猫上树,带着上世纪民国的历史尘烟与绝响。闻一多称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里第一个诗人”。

五四时期有文学研究会,在当代诗歌的发展中有北京青年诗会。北京青年诗会的发起是对五四青年精神的一个强有力的回应,所以,他们对徐玉诺诗歌研究活动的支持,实质上是对他们曾提出“成为同时代人”的诗学理念在诗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北京青年诗会的发起人之一张光昕认为,徐玉诺是一个在今天意义上,比较彻底的一个个体性言说的代表。另一个诗会发起人苏丰雷认为,徐玉诺的写作有不同的面向,他在集中的时间段里把他对生命,对生活经验的感受,用不同的面向表达了出来。

2013年,洪子诚,程光炜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其中收有徐玉诺诗歌16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诗人姜涛在课堂上,也在讲解徐玉诺的诗。这些迹象表明,百年尘烟弥漫过去,徐玉诺的诗歌魅力依然在放射光芒。在纪录片中,诗人姜涛说:“怎么把徐玉诺变成我们的同时代人?……怎么把这个资源激活来回应我们当代的问题,当代精神处境、写作处境”?诗人树才期望在我们当下语境里,徐玉诺能有一个新的在场,新的显现。评论家张桃洲做诗歌史研究,他认为研究中国百年新诗徐玉诺肯定是绕不开的。诗人孙磊提出,如何用一种问题式的理念来发掘、认识徐玉诺诗歌的价值。诗人秦晓宇认为通过对徐玉诺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五四精神提供的最为宝贵珍贵平民意识写作。周瓒认为徐玉诺的诗歌语言非常自由非常自然,他写出了一些奇崛的句子,用词也非常特别,不是受古代诗歌古典文学影响下写出来的东西。但诗人成婴认为徐玉诺的诗歌,其心性是很古典的,因为它有种很稳定的平律在,他在说世界无聊黑暗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平的;诗人卢文悦肯定徐玉诺的诗歌写作体现了一种天才的特质。诗人王心认为徐玉诺在诗中表达的,都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直接的体验。

因徐玉诺爱积德行善,乡人都称其为徐圣人。他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用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用自己的儒释道精神,用他主观验证的神秘主义,来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力量,以对抗或消解人生外在的离乱与漂泊。他诗中的悲悯、玄想、唯灵,魔杖般探进东方文明的苦难,所以,在他诗的内核里,其隐秘的思想力,历经百年风尘,仍在缓缓释放能量。他并不受现象世界的干扰,而是在心灵如佛静观,达到介入的真理。百年前的徐玉诺,畅想一个“将来之花园”,毋庸置疑,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启蒙过他,他用当时的幻想介入到一个未来中国的花园。百年之后,我们绕了一个大圈,仍未摆脱一个集权式的图景。虽然现在没有军阀割据争霸的混乱和强权,但依然有一个强权的魔影和阴魂。所以,徐玉诺的存在,不仅指向过去的问题,也指向当代的问题。他对现实的痛感,越过时空,我们现在读其诗文,仍然感同身受。

徐玉诺诗歌写作的形式极其自然的,能看出诗人极其率性一面。但从徐玉诺的内在意志上来讲,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审美意志的强悍,这符合他的农家身世,性格坚韧、强悍,却因灵秀与悲悯,而归于深沉和内敛。徐玉诺诗歌似乎要营造出那种远离了泡沫与浮漂的真挚精神,归于深海海底的心灵低语与沉寂,这源自他的赤子之心。时空蒙尘,经由他的诗歌闪光般呈现出来。他写白发苍苍的母亲,写一些童年回忆和家乡,写行旅的哀愁等等。鲁迅曾言,他的东西不太适合青少年看,必须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徐玉诺是站在中国自晚清以来的荒原上,以个体生命的闪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新生、绝望与幻灭。

历史就是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的意义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却仿佛纪录了诗人徐玉诺的全部,这全部最后归结为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2018.8.3  平顶山

轉引自批評者/2018/8/6

影評/小海:先驱诗人徐玉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感

 

先驱诗人徐玉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观后感

小海

作者简介:

胡小海  1987年出生,来自庄子故里――河南商丘。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打工十五年。在车间在机台旁在公车上发牢骚五百余篇。现为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诗人徐玉诺像一颗被当代人彻底忘记了的民国遗珠。但是,在今天,他的诗歌突然被现代人提起来,意味颇为深长。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存处境、生命境况作为佐证,去聆听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倾听最为真实的灵魂之音。这样的情怀对于陈家坪导演来讲,恐怕不只是在缅怀故人,从深层次上,更是一种对当下的关注。

徐玉诺的诗歌作品传达出一个时代最为真切的语言,道出世道人心,道出时代之魂。那些散落在林间的醉语,谶语,警言,在光阴的枝丫上婆娑着。一个世纪的狂风之后,或许会吹成暴雨、闪电,甚至刀剑。这便是诗,永远存活在生活的边缘,却又能切中人心的五脏六腑。

徐玉诺这样的先驱诗人,会让我们想到海子,想到许立志,甚至想到梵高。那些真实地活着却又仿佛不存在的诗人艺术家,难道他们真的就不存在吗?绝然不是,只是他们被时代的轰鸣给碾压了。当战争、饥荒、每时每刻都穿梭在生死场,这种命运和当下庞大的工人群体的遭遇何其相似。没有什么比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现象更有价值了。只有去关注每一个人还活着的真实状态,我们才有可能去接近真实。我们去关注工人、农民的心声,比关注一百万个明星的绯闻更有意义。良知的影子在太阳下扭曲了太久太久。有些人需要去唤醒,有些人需要被唤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那一部分。

我们终将会明白,与星星为伴的人,比围在太阳下的人群更理解光明。诗人徐玉诺就是这样一颗闪光的星星。我觉得,在认识他是一个诗人之前,我们要知道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想要所有人都能够正常地活着。

                             2018.8.5     

轉引自批評者/2018/8/6

 

 

影評/卢文悦:始于挖掘,止于发现——对《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的再思考

始于挖掘,止于发现——对《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的再思考

卢文悦

作者简介:

卢文悦,五十年代生人,现居北京。写诗,写剧,写艺术评论,画画。已出版多部诗集和戏剧集。

 在电影艺术里有一个专用术语——长镜头,百度如下:1、保持空间的完整性,同时构建时间和空间再现原生态。2、创造运动造型的连贯。3、保持情绪的一致性。

一个人所占有的空间是需要时间来构建的,反过来说,时间在完成一个人的空间时也完成了他所占有的空间质量。

作为视觉文本,电影的媒介在于翻译文字所提供的形象资料,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镜头语言。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时间,还生成了一个可供对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言说以直接的镜头语言和它带给观者的“留白”来强调拍摄者的意愿,即在一个相对时间的长度里,所有的空间以拼接方式不断扩展着每一个镜头讯息的内涵,使之溢出主观的特定时空。

作为一位曾经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着天才特征诗人的徐玉诺先生,似乎对他的再发现有着诗歌史以外的价值。这也许是时代运用了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手法,这一剪辑恰恰成为一种埋没以后被重新引入时代之问的契机。

陈家坪是以问题意识介入诗歌、艺术评论和影视的。他刚刚参与发起了《毒立电影-五行系列》,就投入到《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的制作。在短短十分钟里,钩沉了徐玉诺先生以及关于徐玉诺先生研究的林林总总,这一纪录本身就是一个长镜头,始于挖掘,止于发现。

在徐玉诺先生身上有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符号,也正是这些扑朔迷离,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时间两极进行对话的可能。也正是这种可能,有关徐玉诺先生是否作为多个领域的问题延伸着诗人和他的生平。

更为关键的,《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埋没的泛泛书写,它的意义在于:在现代或所谓后现代的今天,通过电影影纪录的历史引入无疑是对正在行进着的诗歌的启示。这一启示,又作为一个有待深入的问题,留给了多元的对话空间。导演陈家坪与其在问徐玉诺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不如说是在问我们的当代诗人,你们在今天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一个历史性的引入,在这里有错过,错失的补偿之意。那么,是我们在当下错过了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错失了一位诗人?陈家坪通过这一组长长的镜头,不是想要表达什么,而是忠实地纪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2018.8.4

 

轉引自批評者/2018/8/6

导演:陈家坪/紀錄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字幕版)

 

紀錄片──他是怎么样的一个诗人(字幕版)

导演:陈家坪

第一幕  徐玉诺诗朗诵

徐玉诺(1894年-1958年)

徐玉诺诗集:《将来之花园》

诗人徐玉诺在鲁迅所代表的抗争文学和沈从文所代表的

现实回避之间,他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负重与隐忍的文学

形象。正如卡夫夫所描述的,如果你在前进,那么你所面对

的敌人则来自一个方向;如果坚守不动,你的敌人则来自四

面八方。诗人徐玉诺以一种健全的个人心智面对四面八方的

敌人,他坚持倡导“信爱和平”。

【史若鉴朗诵徐玉诺的诗《将来之花园》】

我坐在轻松松的草原里

慢慢的把破布一般摺叠着的梦开展
这就是我的工作呵

我细细心心的把我心中更美丽

更新鲜

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织在上边

预备着……后来……
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

第二幕  徐玉诺的女儿

徐玉诺的女儿徐西兰(93岁)

作者没有真人生,那有真文学。

——徐玉诺

 真正的诗人,预先吹出:朦胧的火星中的明朗的知识。

——徐玉诺

【徐西兰】

我回去看过一回我父亲

那时候呢都不能吃饭

我的哥哥呢就是“右派”

挨斗

这从精神上对他蛮大的打击

【徐西兰】

反正是我父亲走的…蛮多群众心里脑子里都说他对大家好

你懂了吧

他都是对贫下中农谁家有困难的事他都帮忙

所以大家呢都思念他

人类的智慧──徐玉诺

宇宙本是自由的;人类出来了,在自然的面目上划界了许多圈儿。并且人人必须满足这些圈子。宇宙从此涌现苦恼的泉。

上帝的爱本是普遍而且广博的;人类在里边打起许多界墙——分了亲疏厚薄——渐渐有了敌人。

人类明智的愚笨啊!为什么要自找苦恼呢? 

鬼──徐玉诺

什么东西不变成鬼呢?——

但是人的鬼比

臭蒜的鬼,狗的鬼,狼的鬼更可怕;

因为我们料定

他会演出人类的丑来。

他能戴着礼帽……同人一样,

并且做着人的事情。

小诗──徐玉诺 

谁来给我说句话?——不须怎好,只要是平安心肠。

谁来给我一个笑?——不必含着什么爱,

只要是内心如此,不含着什么阴险思想。

 

第三幕  徐玉诺资料收集者

【史大观】这个是《将来之花园》比较早的这个版本

【王东东】你买成多少

【史大观】一般都买一千五

【王东东】怎么搞这么贵

那可能现在就这个价了

【史大观】这本是《将来之花园》

这应该是1933年的

【王东东】你看这是图书馆流出来的

              1968年

第四幕  寻访徐玉诺

徐玉诺故居

(2018年3月16日)

徐玉诺的名字我很熟……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

                                                               ——鲁迅(1934年10月9日)

徐玉诺总之是中国新诗人里第一个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

                                                           ——郑振铎(1922年5月30日)

【陈家坪】

《将来之花园》他幻想未来

幻想一个世界

除于他那样的一种生命状态里面他幻想的一个世界

那么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

所以《将来之花园》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

所以在那个时期他创造出来这样一个精神世界

当然这个精神世界投射在我们现实里面

他产生一个巨大的碰撞

巨大的一个错失

从现在来看的话他整个命运其实都背负了这样一种结果

我们以鲁迅这种所谓的左冀文学左冀革命文学

然后建立一个所谓新的政权

然后重新强调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这整个思潮整个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社会变革

一个巨大的思潮整个就把徐玉诺这种

以个体微弱的生命感受到一种天地

或者所谓的天地人神包括他就像他写的那个

信爱和平

【王东东】

如果有可能的话公开出版

那么这是一个出版上的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是积极的组织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2018年7月26日)

文学研究会的徐玉诺出了一本《未来的花园》,见过否?实秋不喜他,我却说他颇有些佳点。徐君是个有个性的作家,我说他是文学研究会里的第一个诗人。        

                                                                                          ——闻一多(1923年3月25日)

【陈家坪】

一百年过后

一个新的一个写诗歌的人

看到那样一个以前的写作者

并且他就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

然后同时他那个纪念馆哪

其实也是在相对一个民间的方式大家来纪念他

来保持那样一种对他的一种敬重

对文化的敬重

我们对于国家所塑造的意象

跟徐玉诺先生他们五四时期所提供出来的想象

国家的想象

人在一种就像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那么这诗意他们想象的是花园

生活在花园里面是最美好的

但是现在我们对花园已经麻木了

我们没有那种花园的感觉

【姜涛】

家坪的意思是说

怎么把徐玉诺变成我们的同时代人

这是家坪他们青年诗会一直关心的问题

他其实也是一种资源

怎么把这个资源激活来回应我们当代的问题

当代精神处境写作处境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讨论角度

【张杰】

史大观向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北京青年诗会

赠送徐玉诺六套相关资料

 

徐玉诺墓地

(2018年3月16日)

【王东东】

我和家坪一起去徐玉诺先生的故居

去看望

然后我当时又得到大观先生赠送的资料

【徐西兰】

首届徐玉诺诗歌奖评论奖王东东

【西渡】

王东东是一个优秀诗人与年轻学者的完美合体

他的民间视角对民间优秀诗人的推举和评论关注

显示了他独到的审美发现

【西渡】

把这个奖颁给我可能是希望我能够继续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够举办第二届徐玉诺先生的……

中间一定不会掉链子的

第五幕  徐玉诺诗朗诵

【史若鉴朗诵徐玉诺的诗】

一个个小虫都张开他的面孔来

一个个小虫都张开他的眼睛来

音乐是杂乱的美妙

第六幕  徐玉诺诗歌研讨

【徐西兰】

首届徐玉诺诗歌国际研讨会

我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感动

【西思翎】

他这是翻译《未来之花园》徐玉诺

徐先生为有名文学家,写小说,写白话诗,办教育,提倡布,考古,学医,尝药,同青年男女很有兴趣的作抗战宣传,可谓一奇人。

                                                                                      ——冯玉祥(1938年6月28日)

 徐玉诺是一个有才能的作者,然而他在1923年~1924年顷,创作力颇旺。

                                                                                                         ——茅盾(1935年)

  他虽然有时陶醉在自然里,但“记忆”像锥子一般在背后刺他,他不能不醒。

                                                                                       ——叶圣陶(1922年5月22日)

徐玉诺是于悲哀深有阅历的,这一回他的村寨被土匪攻破,只有他的父亲在外边,此外的人都还没有消息。他说,他现在没有泪了。

                                                                                        ——周作人(1923年7月30日)

【罗羽】

他父亲帮工以出他的学费

去开封的时候他比同学都大好几岁

新文学那些书期刊都寄到开封来

他看到这些东西我想象一下

那就是如同关在一个黑屋子里的人

忽然看见了光亮

【秦晓宇】

五四精神提供了更加宝贵珍贵的一点

就是一种平民的意识的一种写作

【张光昕】

我理解的这种平民性呢实际上

我是觉得徐玉诺从他的生平

从他的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

其实都是跟我们所熟知的一个

新诗史的这样一个运作

实际上是若即若离的

有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隐蔽的

或者说隐匿的一个状态

像一个土拨鼠一样

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

我认为是一个在今天意义上

比较彻底的一个个体性的言说的一个代表

【高岭】

这个人还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

【罗羽】

他北边跑到这个吉林

南边跑到厦门教书

然后跑到山东教书

然后在河南跑信阳跑南阳跑商丘跑淮阳

在这些地方都教书

最后他这个人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四十年代他的穿着打扮完全就是一个河南农民

他的女儿有一个女儿都是饿死的

所以他的诗里头有很多苦难

有很多绝望

【卢文悦】

徐玉诺先生短暂的爆发式的写作

他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天才的特质

【王心】

他表达的都是一种直接的感受

和直接的体验

【周瓒】

他的诗歌的语言上

非常自由非常自然

他当然也写出一些奇崛的句子

用词也非常特别

但是呢他用得也很自然

不是那个非常受古代诗歌古典文学影响下的东西

【成婴】

徐玉诺的诗的心性其实是很古典的

因为它有种很稳定的频率在

哪怕他在说世界无聊黑暗很多很多的时候

他的心率是平的

【张杰】

徐玉诺当时呢天然就具有这种

这种存在主义的这种因子

【苏丰雷】

就是说他有不同的(写作)面向

他在这么集中的时间段里

把他对生命生活经验的感受的

那种不同面向表达出来了

【杨碧薇】

在你们的发言当中所说的那个当代性

和指的他的那个前瞻性

其实是同样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在那个时期所没有激起来的火花

在现代这个时代得到了遥远的回应

【张桃洲】

因为做诗歌史

我想徐玉诺肯定是绕不开的

【孙磊】

我们如何用一种问题式的

这种理念来发掘

或者来认识徐玉诺诗歌的价值

【树才】

徐玉诺的诗歌

在我们这个语境里面

让他有一个新的在场

新的显现

 

结尾

墓下的死者呵!

你们来自何时何代?

                 ——徐玉诺

 

 

我告诉你──徐玉诺

朋友,我告诉你;当我死了之后,你听着不相识人的传说或邮使的消息的时候,你不要哭泣!

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哭泣!

你只默默的,或者带着微笑,掩盖了我的尸体;因为我这是离却苦恼的开始,是可贺可喜的。

朋友,我告诉你;当我死之后,你千万不要哭泣!

你若哭泣,更引我在天国的不安;会教活泼喜笑的面孔,变成悲怆哀凄。

鸣  谢

西  渡、树  才、周  瓒、姜  涛、张桃洲、西思翎、田海燕、卢文悦、罗  羽、孙  磊

秦晓宇、张  杰、史大观、高  岭、成  婴、张光昕、王东东、杨碧薇、苏丰雷、王  心

张何之、北  渡、欧阳关雪、南桥琴、徐帅领

徐玉诺学会、北京青年诗会、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

2018年7月

轉引自批評者/2018/8/6

苗炜/不合时宜的先知:索尔仁尼琴逝世十周年

不合时宜的先知:索尔仁尼琴逝世十周年

苗炜 
 
十年前的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
 

索尔仁尼琴(摄于1974年) 图 | 视觉中国

1974年1月7日,苏联的一个高层领导会议上,总书记勃日列涅夫率先发言:“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可靠消息,索尔仁尼琴在法国和美国出版了他的新小说《古拉格群岛》。还没有人看到这本书,但基本内容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讨论一下该怎么对待他。根据法律,我们可以把他投入监狱,他反对苏维埃体系,反对苏维埃的权力。”安德罗波夫,时任克格勃领导,深知这本小说将和索尔仁尼琴1962年发表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样引起轩然大波,他的选择是将作家驱逐出境。一个月后,他给勃日列涅夫发了一个简短的备忘录,告知“西德”准备接纳索尔仁尼琴。2月13日,索尔仁尼琴被捕,第二天,莫斯科雪里梅耶夫(Sheremetyevo)机场一架飞往法兰克福的班机推迟了3小时才起飞,原因是“大雾”,索尔仁尼琴从这架飞机上开始其流亡生涯。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兹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因为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词,“二战”结束之后他在苏联监狱中度过8年,接着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担任数学老师。

1967年他在苏联第4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他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由此都无法在苏联出版。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图 | 视觉中国

1973年,《古拉格群岛》出版,“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作者将它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苏联的劳改制度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自《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出版后,索尔仁尼琴不断收到读者来信,讲述各自在劳改营中的遭遇,《古拉格群岛》就取材于这些来信。如今,这部140万字的巨著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看完,他列举的那31种刑讯逼供的方式显得太过“自然主义”,他不加节制的控诉也让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离文学太远”。著名诗人叶夫图申科曾说,索尔仁尼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政治事件,他“在走出文学的圈子后就没有能再回到文学中来”。他去世后,美联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他的《古拉格群岛》清除了欧洲左派知识分子对苏联的同情,但他对劳改营的记述也能鼓舞人心。他描述了一个人——索尔仁尼琴自己,怎样在身体和精神上从一个摧残人的灵魂的艰辛和非正义的惩罚体系中幸存了下来。他的记述激发了数百万人,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勇气和正直最终可以击败一个帝国的极权体系。”

索尔仁尼琴被迫离开祖国后,先后旅居“西德”和瑞士,1976年迁往美国。直到1994年在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下回到祖国。他的妻子娜塔丽说:“在流亡期间,我总相信索尔仁尼琴的感觉,他总说我们能回到祖国,他有一股能预知未来的神秘力量。但是我软弱过,80年代初,安德罗波夫上台时,那在我看来是最黑暗的时期。”他们关注苏联发生的变化,但并没有及早回国。在美国佛蒙特州居住期间,《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曾多次采访他。索尔仁尼琴说:“1991年8月,我和妻子在电视里看到,克格勃总部外边的捷尔任斯基雕像被推翻,这对我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为什么不发一封祝贺的电报回去呢?是的,我从心底觉得那并不是一场胜利,专制主义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肌理之中,所以我一直保持沉默。我们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呢?”

流亡期间,索尔仁尼琴一直在写作《红轮》。他开始流亡时已经55岁,他说:“我的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了,我在佛蒙特居住的这18年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天都在写作,这样的时光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了。”大卫·瑞姆尼克后来担任《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随后就职于《纽约客》杂志,10年前开始担任《纽约客》主编,他评价:“说到他在历史上的影响,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首屈一指的作家。”但是,这位作家的书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大卫·瑞姆尼克2001年在《纽约客》杂志上撰写的一篇文章,开头就描述了红场附近一家书店,营业员在广播:“尊敬的顾客,索尔仁尼琴的新著《同行两百年》上市,这本历史书讲的是犹太人与俄罗斯的关系。”收款台前摆着这本书,但很少有人拿起来翻翻。

索尔仁尼琴回国前就开始着手写“政论三部曲”——《我们如何建设俄罗斯》(1990),《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1994)和《倾塌的俄罗斯》(1998)。但俄罗斯好像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批评家,《旗》杂志的编辑塔丽亚·伊凡诺娃说:“索尔仁尼琴自己就是一个神话。他给所有的人出点子——作家、农民、政府、杜马,还有俄罗斯大地,于是他便失去了他们。他其实应该在奥林匹斯山上待着,别什么都干预,这是他应有的角色。可他却干预,于是毁了自己的一切,连同他的名誉。”还有一种更戏谑的说法:“他应该扮演托尔斯泰的角色,接待来访者,给所有人提建议,留着19世纪的大胡子,那大胡子对这个角色最为重要。”“他也许应该在萨哈洛夫1989年12月去世之后就回到俄罗斯,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索尔仁尼琴的权威建立在过去。”

2007年6月12日的俄罗斯国庆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索尔仁尼琴颁发国家奖,以表彰他“在人文领域的功绩”。索尔仁尼琴没有出席颁奖仪式,但发表了一段录像演说:“在有生之年的终点,我希望,我和读者收集的历史资料、历史情节、我国残酷恐慌时代中的人物脸谱和生活画面,都能被同胞们了解,进入他们的记忆。我们痛苦的经验,有助于我们不稳的社会可能发生崭新的转变。它给我们预警,防止发生毁灭性的灾难。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我们不止一次展现了坚强果敢的思想品质,使我们得救。现在,在艰难的治疗创痛的道路上,这些品质也在帮助我们。”

在莫斯科郊外被篱笆墙和摄像头包围的寓所之中,索尔仁尼琴接待了普京总统。他接待了许多来访者,包括大卫·瑞姆尼克,他和这位记者的谈话有许多是在重复当年在佛蒙特州谈论过的话题。当年他说:“没有人再看我的书了,我只能扮演一个道德权威的角色。形势变化得太快,我也不知道我这个道德权威还能起什么作用。人们谈到我,总会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莫斯科,他继续说:“我被当成道德权威,但我不知道人们是否还需要道德权威。20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毁灭各种道德权威,每个人都做他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不要什么道德权威,其结果就是整个文化水准的下降。”

1994年5月,在20年的流亡生涯之后,索尔仁尼琴从美国坐飞机回到了苏联,他降落在鄂霍斯克海边的马加丹州,那里本是“古拉格”的一个中心。从那里开始,他坐火车前往莫斯科,这段行程持续了两个月,他一共停靠了17个城市,签名售书、发表演讲、接受电视访问。这是一次回乡,也是一次永别。

1974年2月,在他被驱逐出境后不久,墨西哥诗人、后来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描述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的敬意时指出,他不是知性、政治或道德上的楷模。“我们要用一个比较古老的、仍然带有宗教意味、暗示着就义和牺牲的一个词:见证。”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29期)

陳家坪、施小食/毒立电影:让我们自己玩吧

毒立电影:让我们自己玩吧

陳家坪/施小食

  批评者 

毒立电影“五行系列(2018年)

发起人:施小食、陈家坪

如果我们足够坚持,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史。继去年推出“青年电影访谈计划”,采访了十位青年导演,今年,我和施小食将继续推出“毒立电影‘五行’系列”,顧名思义,将有五部独立的电影作品同时面世。

独立电影人、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曾斗胆预测:独立影像中的某些部分将完全进入行动主义,无法在任何影展中出现。独立影展的困难将进一步减低独立影像与社会的互动。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因为我们这次推出的五部独立电影作品,完全不可能得到广电总局的批文。

我和施小食相识于2011年,第二年我们完成了教育公平纪录片《快乐的哆嗦》。当时,他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仅拍摄素材的场记文字他就整理出十多万字,听素材听得耳朵都发炎了,但作品没有达到理想;我们本想成立公民映画,在电影界大显身手,因作品不成器不得不分道扬镳。后来我又花了一年时间继续剪辑教育公平纪录片,最后感觉一塌胡涂,完全拿不出手。施小食跟雎安奇剪辑完成电影《诗人出差了》,他大有长进。他想帮我剪辑《孤儿》,以另一个题材来实现我们一起合作电影的初衷。永不放弃的信念,把我团结在一起。从相识到现在,我和施小食一直是在没有广电总局的批文下行动。这次行动用“毒立电影”来取代“独立电影”,意思就是让我们自己玩吧,我们有毒,为了安全,请别靠近我们。我们的目的在于表达导演的个人思想观念而非追求电影票房和影展。我们的互动平台主要是互联网。

人们提到独立电影,一般就会想到变态、暴力、社会阴暗面、无聊、乏味、看不懂、看不下去等等。我们的“毒立电影”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纲领:

一、仅就这五部独立电影作品而言,他们涉及到电影对宗教、政治、文艺、世俗生活的理解,当然,主要得看思想方法和个性角度;

二、从独立电影最早立足于艺术圈、后来立足于社会事件,我们这五部独立电影作品的不同之处是立足于历史和个人,时代在变化,任何形式的垄断都是不可能的;

三、如果以小说、散文、诗歌来区分作品风格,那么这五部独立电影作品属于散文风格,形散而神不散;

四、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五部独立电影作品不一定是那么成熟,但它们所具备的实验性是电影的精髓,作为独立的电影精神,他们无疑会走得更远。

—— 陈家坪(诗人、导演)

施小食

2018年,我与陈家坪先生,共同发起“毒立电影‘五行’系列”计划,推出独立电影作品:《1989》《艺术民工》《行者问路》《走向绝境》《艺术民工2》,这五部新作品,共同构成“五行”系列!

“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制约,互为平衡,当任何一种能量过于突出,并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时候,它们就会通过自身生克,产生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从而达到平衡,“平衡”是五行的根本作用!

但是,眼下的创作环境,对于坚持独立创作的青年导演,却是非常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电影节,电影节选片是“择优录取”,是选一个团队作品,选一个“结果”,真正的独立创作,基本被排挤门外!

其次是市场的不平衡,青年导演的“帮扶”计划,并不像市场上宣传的那么多,大部分是作为一种“盈利模式”,躺在各个计划书当中,真正实施的计划,是那些成熟的商业片导演,这些老导演,这些老逼,除了帮扶自己的“儿女”,没有其他任何的“帮扶”计划!

基于此,我们发起“毒立电影”计划,这个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平衡”!

—— 施小食(制片人)

电影作品简介:

《1989》

类型/纪录片

时长/72分钟

拍摄日期/ 2018年

导演:穆靖 

主演:穆靖 

制片人:施小食   

出品人:穆靖 王康

 

故事简介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出生于1989年的小镇青年——穆靖,在老家创业失败后,只身前往北京进行二次创业!然而二次创业的失败,使穆靖心灰意冷,无家可归,于是,穆靖独自一人,坐火车去另外一个地方,进行第三次创业!

 

艺术民工

类型/纪录片  时长/60分钟   拍摄日期/ 2005年

导演:王家辉   

主演:朱晓光  

制片人:施小食   

出品人:王家辉

故事简介

本片主要记录了一个名叫朱晓光的年轻人,携带者一台二手DV,只身前往北京,独立进行纪录片创作的辛酸故事!

 

《行者问路》

类型/纪录片

时长/72分钟

拍摄日期/ 2018年

导演:阿诺 

主演:空雨 登瑞师

制片人:施小食   

出品人:阿诺

 

剧情简介:

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生存的欲望,赚钱的欲望,都无形之中被社会体制和主流意识形态强加于身,任何个体,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体系做支撑,价值观必然被扭曲,被摧毁,最终走向变态!具不完全统计,北京有近15万的精神病患者,昼夜潜伏在人群当中。本片《行者问路》,真实记录了某寺庙出家人的日常生活,试图通过“信仰”本身,对主流意识形态,做进一步的探讨与追问。

《走向绝境》

类型/纪录片

时长/65分钟

拍摄日期/ 2018年

导演:倪化轩 阿诺 

主演:黄永枝 倪化轩  

制片人:施小食   

出品人:阿诺 倪化轩 王康

故事简介

本片主要记录了毛晓东和毛小平兄弟二人,离开农村老家,分别前往广西和广东打工的辛酸故事!他们的打工生活,非常的无聊且单调,唯一的希望,就是赚钱,回家买房,娶妻生子!

 

《艺术民工2—— 打破幻想》

类型/纪录片

时长/72分钟

拍摄日期/ 2018年

导演:王家辉   

主演:朱晓光  

制片人:施小食   

出品人:王家辉

故事简介

15年后,朱晓光由当年的愤怒青年,变成了中年屌丝,独自一人漂泊在北京!拍电影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唯一的改变,用朱晓光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他变的更“穷”了!本片详细介绍了朱晓光 15年的“电影生活”!

附:青年电影访谈计划(2017年)

发起人:施小食、陈家坪

这个访谈系列是由施小食和我共同发起的,我特别关注新一代年轻导演作为电影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电影文化的感知,在电影创作上的实践!

—— 陈家坪(诗人、导演)

“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拍电影”是一份拉帮结派的工作青年导演的“帮扶”计划,并不像市场上宣传的那么多!

—— 施小食(制片人)

访谈目录:

用旁观者的手法去记录

——陈家坪访谈纪录片导演王家辉

人生何尝不是一部电影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潘俊阳

在电影和纪录片之间平衡发展

——陈家坪访谈纪录片导演阿诺

我表达小县城中“边缘青年”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倪化轩

我拍人性和社会现象

——陈家坪访谈纪录片导演刘少杰

唐吉柯德是最酷的人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刘明远

不拍电影,我会成为一名作家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史彦之

电影要讲人和人的关系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张利鹏

喜欢电影,因为喜欢故事

——陈家坪访谈电影导演白晶

媒体及放映平台:

作家网、北京文艺网、诗歌中国网、批评者公号、EE2JOY影视制作平台、狗大爷扯电影公号、搜狐文化、翼•美术馆、猜火车文化沙龙、706青年空间

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