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簡介

王健壯:蔡英文留下的第一項憲政紀錄

蔡英文留下的第一項憲政紀錄

王健壯

蔡英文總統可能並未警覺到,她的國安團隊幕僚在處理馬英九赴港演講這件事上,已經替她留下了一項負面的憲政紀錄。

馬英九被總統府禁止赴港後,他的辦公室曾經發出了一份聲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總統府在馬前總統提出申請後,曾在本月六日晚間七時二十分,發函要求馬前總統提供本次活動的與會人員名單和背景資料,並要求事先提供講稿內容等相關資料,馬前總統均已全部照辦」,這段話雖被多數輿論忽略,但如果所言屬實,卻是蔡英文負面憲政作為的具體證據。

總統府依法當然有權要求馬英九提供行程等資料,但要求他事先提供講稿內容,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審查他的講稿內容。但總統府應該在馬英九預定演講的六月十五日前,就把他的講稿內容也列為審查項目之一嗎?當然不應該,因為這樣做,就是對他的演講內容進行事前審查,這是不折不扣違反言論自由基本原則的事前審查。

政府不應對言論內容(包括任何人的言論與任何類型的言論)進行事前審查,否則即有違憲之虞,不但見諸大法官六四四號等多項解釋,也早已是眾人皆知的憲法常識,蔡英文的國安幕僚豈有不知之理?退一步說,她的國安幕僚或許會辯稱,他們祇是事前審查馬英九的講稿內容,並未事前限制他的講稿內容,何來違憲之虞?但這是知法玩法的詭辯修辭。

更何況,馬英九赴港乃是公開而非秘密演講,秘密演講不為外界所知,也許事後難有證據追究言責,公開演講卻是字字句句當場天下即知,蔡英文若真認為其中確有洩密等違法內容,大可在事後依法追究,怎麼能以確定有違憲之虞的事前審查手段,去處理他們自認恐有洩密之虞的疑慮?

事實上,懷疑馬英九有洩密之虞,就是蔡英文幕僚要事前審查他講稿的主要動機,最後也確實成為禁止他赴港的重要理由。但講句難聽話,馬英九即使再爛再笨,但會爛到笨到大搖大擺跑去香港洩密國家機密,不但讓自己觸法,也讓天下人唾罵他嘲笑他嗎?而且,真有洩密犯意,天下之大,何處不能洩密?洩密方式之多,又何需在一場公開演講中為之?蔡英文團隊未免太低估了馬英九,也太羞辱了他。但低估他沒什麼不可以,羞辱自己國家才剛卸任的總統,卻絕對不應為之;吐別人口水,結果卻濺回自己臉上。

政治學有所謂「政治臆想症」的說法,意思是指政客總是活在妄想中,妄想他的對手整天在搞不利於己的陰謀,也妄想他的對手一言一行都出於或隱含惡意動機,久而久之遂身陷陰謀論思維而不自知,陰謀論也因此而成為制約他們決策作為的重要依據;國民黨政府過去有人如此,民進黨政府現在也有人這樣,這是台灣政治文化的悲哀。

蔡英文禁止馬英九赴港的四點理由,以及在審查過程中的決策作為,其中所曝露的重要訊息,絕不祇是她的政府團隊對卸任總統完全缺乏信任而已,而是她的政府團隊在維護憲法精神與改變政治文化這兩件事上,顯然嚴重有所不足。

可惜的是,蔡英文本來可以作出與她國安幕僚不同的決定,但她應為而未為,失去了一個可以在她執政初期就留下正面憲政紀錄的機會。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聯合報/名人堂/2016/6/19

 

孟浪:香港6月18日現場直擊

香港618日現場直擊

孟浪

2016的紧急状况:言论自由在香港(信息自由观察图文报道)

香港的独立图书出版界的同行、独立中文笔会之友、勇敢的香港人林荣基(铜锣湾书店店长,图中戴蓝色棒球帽、穿白底花色衬衣者),6月18日下午现身香港街头,参加抗议集会和游行,向强权说不,捍卫言论自由,捍卫人身自由。

附:香港《苹果日报》报道:

【被失踪真相】游行队伍到达中联办 大会宣佈6千人参与

拒出卖读者的铜锣湾书店店长林荣基,豁出去公开被失踪真相,激励港人向强权说不,有传媒随即引述宁波公安局,宣称将启动与港警的工作机制,暗示不会就此了事,白色恐怖笼罩全城。多个政党下午3时发起「向强权说不」游行,由铜锣湾东角道集合,游行到中联办,抗议中共破坏一国两制,林将出席及发言,《苹果》直播今次游行。

【下午2时16分】

有泛民成员已在游行起步点、铜锣湾书店前架起横额,呼吁市民「向强权说不」,要求「捍卫言论和人身自由」,惟铜锣湾书店并无开业。记者现场目测,至少有近30名军装警员戒备,亦有便衣警员。

【下午2时22分】

保卫香港自由联盟发言人韩连山、女长毛雷玉莲现身撑场。韩连山指,铜锣湾事件令港人人心惶惶,希望更多港人关注事件,更多人撑林荣基,指林挺身爆料后,人身安全一定受威胁,他希望政府依法保护香港人。

【下午2时36分】

林荣基于民主党立法会议员何俊仁及单仲偕陪同下现身,林手持一封市民支持信,信封面写有「烦请何俊仁先生转交林荣基先生」,林荣基则指「多谢香港人」。林上台带领喊「向强权说不,香港有底线」口号,台下随即鼓掌,亦有人高喊「加油!」

林指,香港法例保障出版自由,但中央政府以暴力摧毁书店,收窄港人自由。他指,李波人虽在港,但背后仍被操控,指理解李波「要讲违心嘅说话」,丧失免于恐惧的自由。林指,自己会尽力帮助李波,希望港人亦会尽力帮助李波,「唔好因为呢件事完结就无」。

林荣基又指,雨伞运动时「落咗去三四次」,自己很同情学生,认为大多数港人为生计忙碌,不多参与政治,但各人心中仍会默默关注事件。林指,自己会尽力帮助李波,希望港人亦会尽力帮助李波,「唔好因为呢件事完结就无」。

【下午3时】

游行开始,林荣基在开步前多次发言指「多谢香港人,我哋应该多谢香港人」。游行队伍将向东角道方向出发。林又指,香港人的特性是「无事时唔会出声,有事嘅时候就会企哂出嚟」,指不清楚中国政府是否了解香港人。希望此事后,中国政府更明白香港人诉求,指他不是希望推翻某一个政权,只是希望安居乐业,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何俊仁指,记招后不少市民表示感动,并感激林荣基。何形容林「只係一个有腰骨的香港人」,说出香港人想知的真相,希望香港人能支持林荣基。

【下午3时40分】

林荣基游行至湾仔仍未离队。他接受本报访问时称,过往也曾参与不同游行,包括89年六四事件游行,「八号风球你记唔记得?」。问到他今天感受如何,他说:「香港人咁多人出嚟,好高兴有咁多人」。他摇头表示不担心日后安全,「咁多人唔怕嘅,香港有700万人,有乜好怕?係嘛」。被问到有甚麽话跟香港人说,他拿过记者录音笔说:「香港人係唔怕强权嘅!」

【下午3时54分】

约十名爱港之声成员出现在修顿球场外,拉起写有「林荣基在内地违法被拘应该,反中政棍诬衊政府可耻」横额。警方划出示威区,但示威区佔用一半游行路,令游行队伍届上址时犹如进行樽颈位。游行队伍亦刚经过修顿球场,有游行人士斥爱港之声「人渣垃圾」。

另外,一名光头男子于湾仔推手推车狙击游行队伍,批评泛民议员乱港,警方指「我地会有同事处理」,并随即派出三警员上前查问。

【下午4时12分】

林荣基称「有啲攰」,决定先行回立法会稍作休息,「想返去坐一坐」。林指,自己虽然先行离开,「其实我一直都係同香港人一齐,好高兴香港係有希望嘅!」对于特首梁振英下周回港,林荣基指完全不期望梁振英可协助他,称「一啲信心都冇,佢哋係做唔到嘢」。林又指,现时政府需要挽回的,是港人的信心,而并非他一人。

被问及往后会否继续经营「禁书」业务,林荣基回应指,「禁书係佢定㗎啫,香港係冇禁书嘅!」有市民向他高举姆指,大讚「好嘢!好嘢!够胆讲真话!」,林则挥手回应「多谢」。

【下午4时34分】

林荣基在单仲偕及何俊仁陪同下,到达立法会九楼休息。问到现时会否要求警方人身保护,林指「暂时唔需要」,指,「唔惊得咁多㗎嘞,有香港人保护我,呢度咁多香港人,我有乜好惊?」他又指仍相信香港司法制度,「三权分立架嘛!」

【下午5时42分】

游行队伍到中联办。林荣基乘车离开立法会。大会宣佈于湾仔柯布连道点算,有6,000人参与今次游行。泛民会议召集人何秀兰指,改变需要由「在地」开始,感谢今日出席游行的港人,并希望香港人继续努力,捍卫真相、一国两制及出版自由。

有社民连成员欲把示威物扔进中联办,遭警方阻止。韩连山及女长毛雷玉莲,在中联办外焚烧道具共产党旗。

【下午6时26分】

游行人士已陆续散去。

618香港遊行照片1

618香港遊行照片2618香港遊行照片3

618香港遊行照片3

618香港遊行照片5

618香港遊行照片6

618香港遊行照片7

618香港遊行照片8

誰能保護林榮基?

誰能保護林榮基?

銅鑼灣書店出版的《2016中共崩潰》,或者《彭麻麻暗鬥宋貴妃》,我好奇翻了幾翻,但看來都是杜撰的多,裏面暗藏幾多玄機,我不能參透。中共以如此力度整治銅鑼灣書店的負責人,不惜跨境執法,禁錮港人,連其訂書讀者名單都不放過,過程粗暴而拙劣。又使人懷疑,難道那些書裏說的是真的?

事件由去年十月開始,至今連綿八個月,高潮迭起,李波被捕與獲釋,是第一個高潮。本以為桂民海才是重頭戲,林榮基只是過場人物,回港後循例向警方銷案,以you know why的理由言不及義一番,大家心照不宣,他便會被人忘記,從此隱沒在茫茫人海裏。

林榮基是真漢子,勇敢地揭破真相,不甘忍氣吞聲。手持訂書讀者名單北上大陸,乘港鐵至九龍塘突然折返,擺脫內地人員,然後找何俊仁協助開記者會,感動無數港人。

但我們同時關心林榮基的人身安全。《星島日報》報道,寧波公安局的「民警」表示會「適時提請啟動與香港警方的相關工作機制」,然而中港沒有引渡逃犯協議,這說法純粹靠嚇。

誰能保護林榮基?特區政府?香港警方?罷了。深圳河一水之隔,一國兩制是一道觸不到的幕牆。有人說,林榮基愈高調愈安全,保護他的,是香港人,是輿論,是國際傳媒與社會。除此以外,已別無其他。 

陳惜姿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蘋果日報/香港要聞/2016/6/19

張佑生:再探漢娜鄂蘭

 

再探漢娜鄂蘭

張佑生

韓寧

前納粹成員韓寧被判刑五年,面色凝重。 路透社

德國法院日昨宣判,九十四歲的前納粹士官韓寧在奧許維茨集中營當警衛時,雖未參與十七萬條人命被謀殺的過程,仍屬從犯,判刑五年。

德國法院這幾年採用新的法律推理,將曾在集中營任職,包括簿記的人員,視為大屠殺的幫助犯,即使年屆耄齡,照樣判刑。而說到奧許維茨,就不得不提以「邪惡的平凡性」(the banality of evil)聞名全球的漢娜鄂蘭。

哲學家現場觀察1961年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大審後提出此一概念,正在此間上映的紀錄片「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進一步闡釋,除了解構「窮凶極惡」的刻板印象,漢娜鄂蘭更強調社會多元意見的重要性,並警告非極權社會的極權元素。她認為,個人唯有不斷批判性思考,拒絕盲從,才不會落入當權者的陷阱。

英國國會議員街頭慘死,論者警告不應忽視極端民族國家主義(extremist nationalism)的破壞性。脫歐公投正反方的修辭既已埋下激怒的種子,就不該對議員慘死作無辜狀。台灣民政府成員羞辱榮民,最該負責的共犯結構回應竟是雲淡風更輕。聽到林全說,太陽花學運的訴求「已普遍成為社會共識」,忽然想起漢娜鄂蘭。

聯合報/觀天下/2016/6/18

揭開AKB48與村上春樹的另一面相

 

揭開AKB48與村上春樹的另一面相

推薦書:湯禎兆《殘酷日本》(奇異果文創出版)

 殘酷日本

《殘酷日本》書影。圖/奇異果文創提供

儘管台灣有幾十所日文系,八個日本研究中心,對於日本通俗流行文化,始終少人耕耘,湯禎兆這本《殘酷日本》(奇異果文創)正好稍可滿足或者說填補這方面的不足與缺失。

AKB48現象非但未衰退,還向海外如台灣、韓國等地招募人才,注入新血。其主要用意當然是企圖擴大影響力。AKB48「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操盤手秋元康。秋元康從2009年至2012年為止擔任日本作家協會會長,2020年的東京奧林匹克組織委員會理事,看來秋元康的影響力還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AKB48的成員,如果個別看待,實在沒什麼特色,就跟鄰家你我熟識的女孩沒什麼兩樣。不錯!秋元康本來的意圖就是你我一起打造「偶像」;而這對象就是本來並不特別出眾的鄰家女孩。基本上她們是沒有辦法獨立的「團體分子」,只能附屬於團體,一離開團體,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她們如何能闖下一片天呢?因素非一,除了秋元康靈活運用多元而豐富的媒體關係之外,與行銷策略有莫大的關係。內部方面,要能闖出頭,需要從層層的競爭中勝出始有機會,自然形成一種自我督促的向上力量。

《殘酷日本》裡的〈AKB的紀錄現象學〉提到,「正式把歌者與聆聽者角色位置重疊的構思,於是帶出攜手肯定世界的美好願景來。由此牽引出AKB48最明顯的現象學,就是經常把物我一體化。……」這裡所說的物我一體化,也就是一體感之意,被應用在種種相關活動中,緊緊拉住粉絲的心,也不斷讓粉絲掏出口袋裡的money。

這幾年,儘管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村上往往是最被看好的熱門人物之一,但幸運之神總是與村上擦身而過。已有不少日本評論家針對村上文學的缺失發表文章,國內尚無人引介,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80年代村上龍和村上春樹兩個從大眾小說出發的小說家常被一起討論。那時候稱為大眾小說或流行小說,現在則稱為輕小說。猶記得村上春樹剛出道時風靡一時的《挪威的森林》,被歸類在大眾文學,已停刊的《國文學》雜誌未特別介紹村上春樹。如本書中說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作家,已逐漸由日本原先冒頭的流行作家位置,逐步走向成為嚴肅作家的方向」《1Q84》之後接受訪問「直言要處理後冷戰的世界」,但村上又表明:「現今世界是否就是現實的世界,我時常抱持懷疑的態度。」意即,村上春樹是在作品中探索另一重世界的存在狀況。換言之,並不一定是對現實的直接回應。如《1Q84》是「對現實情況的藝術回應。」

本書舉出春樹的幾個缺點,其一是剛出道時八○年代的小說,瀰漫輕逸散漫氛圍,讓作者、讀者、所有登場人物都感覺良好,誰也不會受到傷害,作者引用作家穗村弘的話:「這種疏離術正是他的巧妙技術。而回到現實讓他「墮入過分敏感的歇斯底里症中」。《挪威的森林》正是這樣的寫法。

其二情節的雷同或重複。舉《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為例,說明除〈木野〉一篇,其餘各篇情節設定大致相同。作者進一步舉《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對照說明,最後結論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殘物處理」下的「新作」。

本書還揭露宮崎駿的「自私本質」與內部問題等,也對日本年輕人憧憬東京所面臨的困境、迷失有所剖析,還有日本正流行的小說的「導覽」等。對於習慣正面看待日本的讀者,或許會有些不習慣,甚至抱不平也說不定。但此書提供對日本的另一種看法。

聯副/閱讀世界/2016/6/11

王德威:歷史就是賓周

 

歷史就是賓周

王德威

推薦書:馬家輝《龍頭鳳尾》(新經典文化出版)

《龍頭鳳尾》回顧香港淪陷一頁痛史

「賓周」是港粵俗語,指的是男性生殖器。這樣的詞彙粗鄙不文,卻是馬家輝小說《龍頭鳳尾》的當頭棒喝。這部小說敘述二次大戰香港淪陷始末,然而馬家輝進入歷史現場的方法著實令人吃驚。開始就寫敘事者馬家輝外祖父大啖牛賓周,以及江湖老大金盆洗撚,紅粉相好爭相握住他的那話兒深情道別。如果讀者覺得有礙觀瞻,好戲還在後頭。

馬家輝書影

《龍頭鳳尾》書影。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香港歷史如何與賓周發生關聯?《龍頭鳳尾》寫得葷腥不忌,堪稱近年香港文學異軍突起之作。作者馬家輝是香港文化名人,除了社會學教授本業外,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行有餘力,更從事專欄寫作。《龍頭鳳尾》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這個時代資訊如此輕薄快短,寫作長篇本身就是一種立場的宣誓,何況馬家輝有備而來:他要為香港寫下自己的見證。

馬家輝顯然認為香港歷史駁雜曲折,難以套用所謂「大河小說」或「史詩敘事」的公式;他也無意重拾後現代的牙慧,以顛覆戲弄為能事。香港是他生長於斯的所在,有太多不能已於言者的感情,必須用最獨特的方式來述說。《龍頭鳳尾》回顧香港淪陷一頁痛史,這段歷史卻被嵌入一個黑社會故事裡。主要人物不是男盜就是女娼,他們在亂世各憑本事,創造傳奇。但又有什麼傳奇比洪門堂口老大和殖民地英國情報官發展出一段傾城加斷背之戀更不可思議?

《龍頭鳳尾》書名典出牌九賭博的一種砌牌、發牌方法,由此馬家輝發展出層層隱喻:政治角力此起彼落,江湖鬥爭剛柔互剋,禁色之愛見首不見尾。命運的輪盤嘩嘩轉著,慾望的遊戲一開動就難以收拾,歷史的賭局從來不按牌理出牌。在一切吆五喝六的喧鬧後,一股寒涼之氣撲面而來。

馬家輝醞釀他的香港故事多年,一出手果然令人拍案驚奇。從殖民歷史到會黨祕辛、從革命反間到狹邪色情,他筆下的香港出落得複雜生猛,極陽剛也極陰柔。而在追蹤他筆下人物的冒險之際,我們要問《龍頭鳳尾》這樣的敘事有何脈絡可尋?什麼是馬家輝的香港鄉愁?尤其在香港前途紛紛擾擾的此刻,《龍頭鳳尾》這樣的小說又調動了什麼樣的想像,讓我們思考香港的前世今生?

男性之間政治與慾望的  糾纏角力才是香港本色

《龍頭鳳尾》的故事從1936年底發展到1943年春,這段時期香港經歷天翻地覆的變化。抗戰前夕香港已經是各種勢力的角逐所在,嶺南軍閥從陳濟棠到余漢謀莫不以此為退身之處,青幫洪門覬覦島上娼賭行業,英國殖民政權居高臨下,坐收漁利。抗戰爆發,香港局勢急轉直下,不僅難民蜂擁而至,國民黨、共產黨、汪精衛集團也在此展開鬥法。更重要的是英國殖民政權面臨日本帝國侵襲,危機一觸即發。

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突襲香港,英軍不堪一擊,只能做困獸之鬥。12月25日,日軍攻陷香港,殖民地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在九龍半島酒店投降。香港成為日本占領區,磯谷廉介成為首任總督。以後的三年八個月香港歷經高壓統治,經濟民生備受摧殘。

七十多年以後馬家輝回顧這段香港史,想來深有感觸。但他處理的方式卻出人意表——「龍頭鳳尾」似乎也點出他的敘事策略。這就談到小說的主人公陸南才。陸出身廣東茂名河石鎮,本業木匠,除了手藝,身無長項。但命運的擺布由不得人,他離開家鄉,加入「南天王」陳濟棠的部隊,從此改變人生。軍隊生活只教會他吃喝嫖賭,終使他走投無路,只有偷渡香港。但誰能料到幾年之後,這個來自廣東鄉下的混混搖身一變,成為洪門「孫興社」的掌門人。

故事這才真正開始。馬家輝仔細敘述陸南才如何由拉洋車的苦力開始,一步一步和賭場、妓院,以及殖民勢力結緣,最後成為黑幫龍頭。然而龍頭的故事還有「鳳尾」的一半。原來陸南才側身賭場妓院,對聲色卻另有所鍾,他喜歡男人,而且是洋人。陸南才拉洋車時候邂逅殖民地情報官張迪臣,兩人關係從床上發展到床下。陸做了張的線民,張也回報以種種好處。陸成為「孫興社」老大,張自有他的功勞。

至此我們大致看出馬家輝處理《龍頭鳳尾》的脈絡。他一方面從江湖會黨的角度看待歷史轉折,一方面白描江湖、歷史之外的情山慾海。以往香港寫作的情色符號多以女性——尤其妓女——為主(如《蘇絲黃的世界》、《香港三部曲》)。馬家輝反其道而行,強調男性之間政治與慾望的糾纏角力才是香港本色。從情場、賭場到戰場,賓周的力量如此強硬,甚至排擠了女性在這本小說裡的位置。

馬家輝敘述陸南才的崛起,頗有傳統話本「發跡變泰」小說的趣味。紛紛亂世,英雄豪傑趁勢而起,幸與不幸,各憑天命。但馬家輝的故事帶有獨特的地域意義。陸南才的遭遇縱然奇特,卻不妨是上個世紀千百嶺南子弟的縮影。當他徒步五天從茂名南下深圳,穿越邊界,進入新界、九龍,終於抵達尖沙咀,那是生命的重新開始。

以淵源而論,陸南才的冒險其實更讓我們想起黃谷柳(1908-1977)四十年代的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蝦球傳》。蝦球出身貧民窟,十五歲離家跑江湖,雞鳴狗盜無所不為。他跟隨黑道卻屢被出賣,只有好心的妓女施予同情。蝦球歷經種種考驗,最後加入游擊隊,誓與惡勢力抗爭。《蝦球傳》每每被視為香港文學意識的轉折點。藉此黃谷柳寫出香港半下流社會的形形色色,也投射他對左翼革命憧憬。

相形之下,後革命時代的《龍頭鳳尾》不論寫陸南才傳奇或香港歷史興會就曖昧得多。馬家輝眼中的香港既是華夷共處的殖民地,也是龍蛇交雜的江湖。是在這樣的雙重視角下,香港的歷史舞台陡然放開。而當內地政爭延伸到香港時,情況更為詭譎。陸南才的出身猶如蝦球,但他周旋各種勢力之間,「力爭上游」;他沒有國家民族或階級革命的包袱,有的是盜亦有道的規矩。「皇帝由鬼子做,江湖卻依舊是我們的。」他做過英國人的耳目,也勉強聽命日本占領者。他參與杜月笙、戴笠的密謀,也主謀刺殺汪精衛親信林柏生的任務。馬家輝糅合歷史演義、會黨黑幕,狹邪情色等文類,雖未必能面面俱到,但善盡了說故事人的本分。他的港式土話粗話信手拈來,在在證明他是個「接地氣」的作家。

最令人矚目的是  陸、張的斷背之戀

《龍頭鳳尾》最令人矚目——或側目——的部分應是陸南才、張迪臣的斷背之戀。這兩人越過種族、階級、地域發展出一段宿命因緣,讀者可能覺得匪夷所思,馬家輝寫來卻一本正經。唯其如此,我們必須仔細思考他的動機。馬筆下的陸南才對同性的渴望其來有自,甚至還牽涉到少年創傷。藉著陸的屈辱與挫折,馬家輝意在寫出一種總也難以填滿的原慾,如何與歷史動力相互消長。

熱中後殖民理論讀者不難看出陸、張投射了百年香港華人和英國人之間愛恨交織的關係。這關係原是不對等的,甚至是一廂情願的,但假作真時真亦假,最終誰是主、誰是從,誰是龍、誰是鳳,難再分清。小說「龍」、「鳳」兩部分有著對位式權力交錯的安排,不是偶然。然而我認為馬家輝的用心有過於此。他更試圖藉陸、張的愛情描寫一種道德和政治的二律悖反關係。

擺盪在癡情和縱慾兩極之間,馬家輝如何完成他的香港敘事?他的二戰香港史是嬲的歷史,是嫐的歷史。小說高潮之一是陸南才為了張迪臣,在手臂上刺下「神」(粵語與「臣」同音)字以明志。用肉身「銘刻」愛情的歡喜悲傷,馬派浪漫,莫此為甚。

張愛玲的影響似乎不請自來

以上所論讓我們再次思考馬家輝面對香港今昔的立場和史觀。當香港從殖民時期過渡到特區時期,當「五十年不變」已由量變產生質變,新的危機時刻已然來臨。這些年馬家輝對香港公共事務就事論事,但作為小說作者,他選擇了更迂迴的——龍頭鳳尾的——方式來訴說自己的情懷。

我以為《龍頭鳳尾》之所以可讀,不僅是因為馬家輝以江湖、以愛慾為香港歷史編碼,更因為藉此他點出綿亙其下的「感覺結構」。那就是祕密和背叛。這兩個詞彙不斷出現,成為小說關鍵詞。在書裡,祕密是香港命運的黑箱作業,也是種種被有意無意遮蔽的倫理情境,或不可告人,或心照不宣,或居心叵測。相對於此,背叛就是對祕密的威脅和揭露,一場關於權力隱和顯、取和予的遊戲名稱。是在這層意義上,小說中陸南才、張迪臣的關係變得無比陰暗。

1941年香港淪陷是《龍頭鳳尾》情節的轉折點。在日軍砲火聲中,殖民地的繁華摧毀殆盡,而這也是陸南才和張迪臣兩人攤牌的時候。祕密一一揭穿,背叛就是宿命。剩下的只有傷害。戰火下的廢墟也成為陸南才心靈的寫照。

全香港的陷落彷彿只是驗證了陸南才個人的情殤。但是且慢,他的姿態讓我們想起了什麼?

我們還記得《傾城之戀》裡的范柳原、白流蘇在戰前香港游龍戲鳳,正是一對玩弄愛情祕密與背叛的高手。然而如張所言,那場葬送千萬人身家性命的戰爭成全了范、白。他們發現真情的可貴,從而完成傾城之戀。但在馬家輝的故事裡,香港淪陷只暴露了陸南才、張迪臣最後一點信任何其脆弱。當范柳原白流蘇在那堵文學史有名的牆下做出今生今世的盟誓時,陸南才展開他最後的背叛。男男版〈色.戒〉隱隱浮現。

家輝未必有意要與張愛玲對話,但祖師奶奶的影響似乎不請自來。藉著一個奇情的江湖故事,他回顧香港陸沉,並將感慨提升到抒情層次。

歷史的祕密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沒有真相,只見混沌。情義不再可恃,舉頭三尺但願有神明。多少年後,生存在此時此刻的香港,馬家輝猛然要發覺陸南才的感傷何曾須臾遠離。喧譁騷動之下,香港是憂鬱的。但又能如何?套用陸南才的粗口,是鳩但啦!

歷史就是賓周,亢奮有時,低迷有時。以猥褻寫悲哀,以狂想寫真實,香港故事無他,就是一場龍頭鳳尾的悲喜劇。天地玄黃,維多利亞港紅潮洶湧,作為小說家的馬家輝由過去望向未來,兀自為他的香港寫下性史——及心史。

(本文為刪節版)

聯副/書評/2016/6/18

独立中文笔会对中国杭州当局重判笔会会员陈树庆、吕耿松的抗议

 

独立中文笔会对中国杭州当局重判笔会会员陈树庆、吕耿松的抗议

 

本笔会刚刚获悉,中国杭州中院对独立中文笔会会员陈树庆、吕耿松“颠覆国家政权”一案已开庭宣判,分别判决陈树庆10年6个月,吕耿松11年刑期。独立笔会对此判决表示严重抗议。

吕耿松(1956年1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人)是著名的维权作家,早年曾在浙江高等公安专科学校任教,被捕前是自由撰稿人。除了他曾在香港(文化艺苑工作室)出版了《中共贪官污吏》(2000年)一书,他近年撰写的文章有:〈建立公民弹劾制度〉、〈建立刑事连带责任制度〉、〈买官、骗官与官杀官〉、〈论当代中国黑社会的社会基础〉以及〈当代中国黑社会的主要类型〉等。2007年8月24日,他曾被杭州警方抄家拘捕,2008年2月5日,他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2011年8月23日,他刑满获释。2014年8月13日,他又被杭州警方指控以“颠覆国家政权”罪正式逮捕。

陈树庆,中国浙江著名异议作家,中国浙江民主党成员。 陈树庆曾任中国民主党浙江筹委会成员。此前因在网络上发表批评中国政府的文章而被迫失去工作。2006年9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将其刑事拘留,并移送检察院起诉;2007年7月,杭州中院开始审理,但陈树庆拒绝认罪,并表示拒绝承认中共政府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2014年9月11日,陈树庆被当局以“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拘。

2015年9月,独立中文笔会授予被刑拘中的陈树庆会员“第五届刘晓波写作勇气奖。”

陈树庆、吕耿松先生都是在专制社会下成长的独立思考下成长的杰出者。出于对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认知,参与中国民主党的组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未来政治体制与制度架构的设想,发表了一些抨击社会黑暗、批评中国政府、维护民众人权、宣传政治理想的网文。这些文章中对共产党政府的批评,均有客观事实做依据,他们的主张也跟中共关于民主的承诺不相抵触。但中国当局却多次以组织民主党活动和撰写网络文章指控陈树庆、吕耿松煽动颠覆(颠覆)国家政权罪,这是违背人心也违拗中国现行宪法的错误行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今天,中国杭州当局对陈树庆、吕耿松控以“颠覆国家政权”莫须有罪名予以重判,这已给未来历史新增一例影响深远的错案。况且,该案已经引起国人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中国杭州当局一意孤行地将此案一错到底,那么,这使得国人对中国政府当局声称的依法治国信心丧失殆尽。

因此,独立笔会在此抗议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对本会会员、作家陈树庆、吕耿松二人的判决,并呼吁杭州中院能从维护司法公正、维护言论自由、保护人权的高度出发,撤销对本会会员、作家陈树庆、吕耿松的错误判决。

独立中文笔会

2016年6月17日

艾鸽和崔颢《黄鹤楼》

艾鸽和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不拘平仄不协律一气呵成。相传李白路过黄鹤楼时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仙子乘鹤何日归,千载痴影黄鹤楼。
鄂州图经无从考,百代兴毁有真愁。(注)
飞禽过目皆无缘,韵士一眼寄秋眸。
谁人识得琼楼泪,夜来幽梦唯心揪。

(注)唐代黄鹤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文章来源:http://www.aigeart.com/index.php?route=common/home

《我在铜锣湾书店的日子》第二回 「红色大肥猫」突然资助书店

 

《我在铜锣湾书店的日子》第二回 「红色大肥猫」突然资助书店

本文由作家胡志偉(筆名「鄭義」)撰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日记3:书呆子学做生意

十一月八日

有个大学教授来买有关楚辞的书,我抽出积满灰尘的《楚辞註绎》,还介绍他购买台北三民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专著,结果他买了二千多元精装书,我帮他将书装箱,并搬到楼下叫的士运走。為此,李波十分高兴,说想不到你这个书呆子真会做生意。於是,他把门匙交给我,吩咐我独自看舖,逕自去忙他的出版业务了。

日记4:自备生财工具去上班

十一月九日

有个前红卫兵司令在互联网上恣意中伤、诬骂我「破门而入」「想吞没书店」。我在网上发言斥他妖言惑眾:「铜锣湾书店自十月廿三日至十一月五日一直无人经营,如再不付每月近四万元的舖租,十一月底就会被房东清盘。為了拯救这家商誉良好的书店,我临危受命,到书店当一名义工。锁匙是李波从林荣基太太手中取得的,谈何『破门而入』?」

按香港法列,凡是股权变动均须由律师、会计师监理,上市公司还须买卖双方出席高等法院聆讯。我一个自带饭票的义工,又怎能「吞没」人家的书店?我到书店执勤,举凡一切文具(针笔、箱头笔、间尺、牛皮筋、橡皮、书目簿)、收据簿,乃至成包的垃圾袋、手抽袋等消耗用品,都是从自己家裡拿来,抚心自问,仰不愧天。正是那个「杀人逋逃犯」,盗用我的名义,向畅销杂誌《前哨》投寄了一篇关於辱骂多位民运领袖人士的「谤书」《婆娑谍影》的书评,幸亏前哨刘社长与编辑部同仁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及时识破奸人诡计,把那篇芜文扔入了垃圾桶。 那个红卫兵司令将其「谤书」以56港元成本卖到60元美金,坐享百份之七百三十五的暴利,真应该建议税务局稽查一下它的偷税漏税纪录。

日记5:「红色大肥猫」想承包书店?

十一月十一日

下午李波来店,说有个神秘豪客想承包这家书店。那人自称是老林的熟客,因书店关了两星期,请律师调查原委,从商业登记查悉还有一位大股东李波在港,於是电约他出来晤面商谈,表示愿意资助书店填补歇业半月的亏空云云。我问他,是不是出手阔绰的肥佬黎,他笑答:不是,是个红色大肥猫,旨在控制这家书店。

日记6:李波透露桂民海曾与人结怨

十一月十三日

畅销报说,阿海是被他的亲密友人出卖的,其泰国地址与行踪只有此人知道。晚上八点,李波到,我问他,阿海在香港的死党是谁?李波说,阿海从德国来香港「捞世界」之初,被K君的花言巧语所骗,独自掏三十万元「合办」一家出版社。阿海再次来港时发觉联名户口中的资金全被提空,对方推说做生意有起有落,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指望头一年就大发利市。

阿海不动声色,仍与此人饮酒猜拳,并下单叫K君印了六本政治八卦书。K為了拉住订单,一直没有向他追讨印刷费。到第六本书还收不到印刷费,到马宝道出租屋找阿海,詎料阿海已人去楼空迁往荃湾。K入稟法庭追债,无奈传票未能送抵给被告签收,法庭就不会开庭。K君在港人缘极差,知情者也不肯透露阿海新址,到查明踪跡,已超逾追诉期,所以此案不了了之,过了五年追诉期便成為废案。外界有传,K君怀恨在心,日日思忖报仇,他辗转获悉阿海行踪,出卖阿海嫌疑最大就是此人。

李波清点钱柜中的现款,留下两千四百元準备金。九点半,两男一女上门,一名高佬係律师楼职员,一名三十多岁陈姓靚(口靚)仔带了一个二十多岁邓姓女子。李波说明天起,陈先生是本店店长,胡志伟兄是我好友,他家裡的书多过这裡的书,有他帮忙,这家店能卖万多元一日。陈连声:「家有一老,自有一宝,今后要多倚重老先生。」回家后我电李波,问他承包给陈有没吃亏。他答:「我包出去就為了止蚀,对方愿意注资帮助,答应生意有赚便分25%,亏蚀则包底,签约试承包半年,以观后效。」

 承包商請來年輕的陳先生(戴墨鏡者)處理店務。(資料圖片)

承包商请来年轻的陈先生(戴墨镜者)处理店务。(资料图片)

日记7:新人管书店

十一月十四日

上了班,带去一份国际书号的说明书,先教邓小姐怎样从十三一位的书号中辨识正版与盗版书,再教她怎样為书刊定价,有些断版书还可以增值等等,以及怎样向批发商发订书单。晚上我当著陈先生面,将收银位移交给邓小姐,言明我只是来当义工帮老林看住这几千本书,一俟老林回港,我即打道回家写稿,今后我专注收货、清点以及帮助客人拣书,有关钱银点清移交邓小姐,陈还客套说不必易位,我还是自动搬到毗邻厕所的次席。

日记8 : 书中自有黄金屋

十一月十五日

今起开始啟动存书编目程序。三十六隻书架,依次清点。从底部的书箱以及柜顶沾满尘埃的大包发觉该店歷年积存书刊甚多,例如明清艷情小说,十七本一套的袖珍书,竟有一百多套;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英文版《歷代官窑图谱》、《古代官职詮释》都藏有几十套,连价格都未标明;还有许多拆散的大部头书。扫净箱裡的蟑螂,喷上杀虫水后,我将不成套的书标价一至五折清货,断版书则按订价增值。有个北京女客听我说,上海书店拍卖旧版文学作品,四十年代文学书能拍到三、五万元一本;她细心从特价书中选了几十本旧版果戈理作品单行本,兴高采烈下楼。一本七成新的《行者思之》,是八十年代初的大陆版书,且无标价,有位外地学者来找十恶大审的控辩资料,我拿出这一孤本,开价二百八十元,他如获至宝。

鄭義開始為李波處理柴灣倉庫。(資料圖片)

 郑义开始為李波处理柴湾仓库。(资料图片)

 

日记9:开始為李波处理柴湾仓库

十一月十七日

昨夜李波来电说,因吕波阿平失踪,柴湾书库近一个月不能正常运作,他个人忙於出版业务,能否找名仓务员来帮几天忙?我便找了名通晓电脑的朋友到来协助。

我想,朋友有难理应雪中送炭,也就立刻答应了。自今日起,我与该仓务员去柴湾康民工业大厦十楼的巨流书库,顶替吕波阿平两位壮工的缺位,既要打理进货出货退货帐目,又要接单包装付运,从堆积如山的二十万本书中倒腾取书,书堆每日都要腾挪归併,在狭窄的仓房中用油压车旋转二百七十度,头一天就扭伤了腰肢;我与友人每日接听数十通电话,每日工作逾八小时,却无强积金等一切劳工福利。為了助朋友一臂之力,也都忍下了。

日记10:有心书客来支持

十一月十九日

一开舖,运输公司送到十箱书,像《张春桥狱中家书》、《我的回忆──张国燾》、《王力反思录》、《邱会作回忆录》等,未上架就被读者争先买走。相熟的友人、作家络绎不絶上门,慰问且买书。《武侠世界》老闆王学文亲自送来二十本新杂誌,声称不必找数,一点心意支持贵店。《亚洲财经》总编赵世龙说,他在这裡买过五万多元的书,听说我三十多年前在王亭之《每周经济评论》做过编译,连声「老前辈」。有个女客上门要买王亭之的紫微斗数丛书,我介绍她去上环南北行大厦的密乘佛学会选购,该店经理郑文英女士是每周经济评论的社长秘书,时隔三十多年,她已从妙龄少女升级為阿婆了。

来源:香港01

《我在铜锣湾书店的日子》第一回/店员失踪前/邮寄书常被退回

 

《我在铜锣湾书店的日子》第一回/店员失踪前/邮寄书常被退回

  • 本文由作家胡志偉(筆名「鄭義」)撰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書店人員失蹤前早有郵購書籍被退回。書店人員失蹤前早有郵購書籍被退回

日记1:桂民海失踪消息传出震惊全城

十一月六日

这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五。清晨五点起身,打开电脑先看博讯新闻,「香港出版商阿海被从泰国绑架回国」十五字映入我的眼帘。文章说,阿海(桂民海)和他的合伙人吕波、僱员林荣基、张志平分别在泰国、深圳失踪。
这条消息犹如晴天霹靂,驀地中断了我既定的写作计划。我马上致电挚友李波,他声调低沉,坦承巨流公司濒临全军覆没,现正疲於奔命,在柴湾仓库、北角出版社与铜锣湾书店之间忙不及履。基於朋友义气,我毫不犹豫地说,愿意放下手上书稿,去铜锣湾书店当一名义工,他表示欢迎。就这样,我这一辈子增添了八星期的卖书生涯。
我和李波是一九九五年六月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当时他在一家大型印务公司担任美术总监,我正负责文学季刊《香港笔薈》的编务。他是英国留学生,精通电脑排版技术,还是个出色的油画家。我邀请他帮助设计香港笔薈的版式、封面封底以及绘製小说插图。

《香港笔薈》是香港笔会的会刊,该会是「独立中文笔会」,创办人為著名抗日小说《风萧萧》的作者徐訏。一九七五年代创会时,会员有文坛精英熊式一、胡菊人、刘以鬯、徐速、南宫博、司马长风、张同、钟玲、黄维樑等。
一九八零年徐訏病故后,会务一度陷入低潮。一九九三年二月,我召集陈蝶衣、刘济昆、舒巷城、冯凤三、马鼎盛、罗孚、容若、张同餐聚,并向外地名家白樺、王小波、叶永烈、艾晓明、张欣、贾亦棣、逯耀东、张宗和、陈村、陆星儿徵稿,终於以会刊凝聚新老会员,恢復了这个国际笔会属会的活动。自一九九三年三月至二○○○年十二月,出版了十七期近五百万言,还邀约曾任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多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為笔薈撰稿。

鄭義因為找李波做美術設計而相識。(資料圖片)鄭義因為找李波做美術設計而相識。(資料圖片)

李波美术天份强

李波担任美术总监是第四至第十七期,他设计的第五、八期是「纪念张爱玲特辑」,由於封面尽态极妍、引人入胜以及名家如林,该两期都卖了三千多本,雄踞全港文学刊物之榜首。一九九七年我主编《开卷有益》杂誌时,仍邀请李波任美术总监,我始终认為,李波的设计、插画水平在香港是首屈一指的。
二○○四年春,李波辞去印务公司职务,自行创业,开办了文化艺术出版社。他的头一个选题是《上海帮的黄昏》,曾邀约我合撰,我因庶务羈绊,未来得及加盟。当我得悉这本书卖了两万多本时,着实為他庆幸。当年我还是抽空為他撰写了《上海滩黑白道大亨》、《上海滩豪门巨富》、《上海滩天王巨星》、《上海滩惊天大案》等五本歷史作品。由於李波為人慷慨大度,他付给的版税几达坊间同类出版社的两倍,所以十二年来,我一直跟他合作愉快,给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林彪、张发奎、朱鎔基、李鹏、龚如心以及世界富豪、中国富豪的传记以及歷史类书籍五十多本,从来也未发生过齟齬。
二○一二年,李波同旅德华侨桂民海合资创办了巨流发行公司,将他麾下「文化艺术」、「南风窗」、「新视界」三个出版社,连同桂民海的北运河、双丰等九个出版社,抽离刘达文的夏菲尔出版社,还挖走了夏菲尔的两员干将吕波和张志平。巨流买下了柴湾康民工业大厦十楼一个两百平方米的货仓,又租赁了九楼一个一百平方米的货仓,生意兴隆,蒸蒸日上,还曾一度超过了夏菲尔集团的业绩。

鄭義因為店員失蹤而到銅鑼灣書店幫忙。(資料圖片)鄭義因為店員失蹤而到銅鑼灣書店幫忙。(資料圖片)

二○一四年,桂民海与李波合资向林荣基买下了崇光百货公司后面的铜锣湾书店,一则以此為巨流的橱窗与读者联络点,二则落实產销一条龙的规划。当时店主林荣基歷年积累了损失二十万元,加上年老力衰,乃乐於脱手买方。

日记2:内地订书不少 非禁书也未能过关

十一月七日

到铜锣湾书店站柜台进入第二天。这三十平方米的舖面,分四列排著卅六隻书柜,一进门右手是名人传记、史学专著等,左手是有关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前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及其红顏知己的政治八卦诽闻书籍。虽然门前高掛「政治书籍最全」,但这类书仅佔全部书刊两成,更多的是武侠、言情、健身、减肥、美容、医药、占卜、星相、金融、投资、宗教、旅游、辞典、文物、儿童、小说、诗歌等书刊。
在收银台右侧的狭窄巷道中,堆积了几十捆书,其中部份是大陆邮局退回的书刊(包括境外印行的五十二册精装《毛泽东全集》,载有毛泽东微时主张湖南省独立的文章),另一部份是大陆读者委託店长林荣基到深圳邮寄的书刊。其中未必每本都是「禁书」,但我知晓二○一三年中央邮电部曾下达通知,禁止深圳的邮局收寄国外、境外出版的书刊,看到大陆邮局开具的退书单,我对林、张、吕三人被捕的原因恍然大悟。

鄭義發現不少郵寄內地的書都被退回,當中不少並非禁書。 (江智騫攝)鄭義發現不少郵寄內地的書都被退回,當中不少並非禁書。 (江智騫攝)

林荣基原先在左派中华书店任职,一九九四年以退职金租赁了处於香港地王的一座旧楼一楼,开设了这家综合书店。老林待客和气,有求必应,所以客似云来,门庭若市。一九九六年市政局斥资二百多万元编写的近千页辞书《香港文学作家传略》交林荣基总代理,这部定价290元的精装书,我买了15本送友儕。此后我的自由出版社產品,也交付老林代售,像《书评集锦》、《被歷史遗忘的名人》等厚书,至今一直輰销。

外国记者关注书店职员失踪

我到铜锣湾书店,看见李波整天忙於应付中外记者,外记如VOA、BBC、NHK、法广、读卖、朝日;中文记者如苹果、东方、明报、星岛、端传媒等,他不愿得罪记者,勉强同意给书架拍照,但又怕捲入是非,坚拒拍他个人照片;不时还有热血时报、国际特赦组织等来电採访,不胜其扰。
我建议李波把阻挡通道的几十捆书刊放进书架底下的大柜,这才发觉点货、订货、开单、收钱、理货、上架等业务由一人总揽是十分辛苦的。傍晚,立法会议员何俊仁来买书,他表示,有关失踪人士若需要法律援助,他义不容辞,分文不收,我深為何议员的扶危济困精神所感动。

来源: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