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簡介

女難民 參選索馬利亞總統

 

女難民 參選索馬利亞總統

達伊布從流亡難民苦學成為聯合國公衛專家,如今她要回家鄉索馬利亞參選總統。 取自哈...

達伊布從流亡難民苦學成為聯合國公衛專家,如今她要回家鄉索馬利亞參選總統。 取自哈佛大學網站

 
索馬利亞難民遍布全球資料來源/聯合報、皮尤研究中心 製表/國際中心

索馬利亞難民遍布全球資料來源/聯合報、皮尤研究中心 製表/國際中心

 

約莫廿六年前,索馬利亞陷入內戰及無政府狀態之際,察覺大難臨頭的一戶人家緊急變賣所有家當,把十八歲的女兒送出國。身無分文、沒念什麼書的達伊布(Fadumo Dayib)最後在芬蘭落腳。如今已是聯合國公衛專家的她,盼望在下個月成為索馬利亞首位女總統,為局勢逐漸穩定的祖國創造幸福繁榮。

「我的人生際遇能讓數百萬難民與流離失所的人們感同身受,」達伊布說明參選的理由。

爸媽賣光家當 送她出國

達伊布的雙親都是索馬利亞人,在生下的十一名子女都死於可預防的疾病後移居到醫療條件較佳的肯亞,並生下達伊布。兩國關係不睦,連累全家在一九八九年被捕、遣送回索馬利亞。一九九一年索國爆發內戰,達伊布的雙親變賣全部家當,替女兒在最後還能離境的其中一架班機上弄到座位,先飛莫斯科,最後抵達芬蘭。

拿過哈佛公共行政碩士

達伊布在索馬利亞讀過五年書,到了芬蘭卻跟文盲差不多。她當過加護病房的護士,其間陸續取得護理與公衛碩士,還到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深造,拿到公共行政碩士。

達伊布在聯合國和旗下的兒童基金會擔任過醫療保健專家,專長是愛滋病的垂直感染;二○一三年起在芬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主題是女性在戰亂後區域的政府參與及增能賦權。

改變甚至改革的代價總是昂貴。索馬利亞不僅烽火連年,更是全球對女性最不友善的前五國之一。該國前女性部長卡辛曾說:「如果有人問我全世界哪個地方當女人最危險,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是索馬利亞。」

參選 連遺囑都預備好了

四十四歲的達伊布要改變此一現象。自她宣布參選後,死亡威脅從未斷過。以防萬一,她連遺囑都預備好了,但她仍舊樂觀:「就我收到的威脅而言,反而證明我在做對的事情。從我挺身而出之後,索馬利亞的女性不會再被逼回幕後了。因為我站出來而想暗算我的那些懦夫,反而是抬舉我了。」

想改變「不貪進不去體系」

共有十八位候選人參選,包括現任總統馬哈默德。達伊布說,她是候選人中唯一的清流,與戰亂、貪瀆等紛擾完全無關。但她也說:「不貪就進不了這個體系。我是一毛錢也不會付的,所以我當選的機率是零。」

達伊布表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要讓一千一百萬索馬利亞人知道,除了檯面上的政壇菁英,還有其他人選。她著眼於二○二○:「許多人對我的參選感到震驚,每個人現在都知道我是誰了。二○二○年時,我們會有民主選舉,到時候我們將獲勝。」

来源:联合报

哈佛新生 嗑药的比抽烟的多

 

哈佛新生 嗑药的比抽烟的多     
    
     美国哈佛大学校报“哈佛深红报”引述校方对大一新生的背景分析资料报导,今年的新生大多没有性经验,但有极高比率的人拿iPhone,男性服用迷幻药的比抽菸的多。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这些人都是美国未来的政商领袖,但近五分之一新生曾在考试或做作业时作弊。这些新生在政治上偏好自由主义,大多数有宗教信仰,是社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资料显示,今年新生中白人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五点七为近年来最低;亚裔排第二,占百分之廿六点六为近年来最高,去年为百分之廿三点五,接下来是西语裔和非裔。
    
    近三分之二新生没有性经验,五分之二新生不喝酒,四分之一新生吸过大麻。读过私立学校的人最有可能试过毒品,包括古柯硷。
    
    香菸几乎在今年新生的生活中绝迹,尤其是男生。几年前,五分之一男性新生抽菸,但今年仅百分之二点五,比服用迷幻药的百分之三还低。
    
    近百分之八十新生使用iPhone。在社群媒体方面,今年新生使用推特的比率较往年下降,只有少数人在用,相反地,八成新生在用Snapchat。哈佛不愧是脸书发源地,有脸书帐号的新生比率虽比往年的将近百分之百稍微下降,但仍有百分之九十六。
    
    一成六新生的家里超有钱,家庭年收入五十万美元(约台币一千五百八十万元),这些超有钱学生中,三分之二有亲戚是哈佛校友。不过,也有一成六学生来自年收入不到四万美元(约台币一百廿七万元)的家庭。
    
    政治意识形态上,被问到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时,多数人一面倒支持民主党的希拉蕊。克林顿,就算在支持共和党的学生中,也只有极少数支持川普。犹太学生最不可能支持川普。

 

来源:联合新闻网

聯合國 開史上首次難民峰會

 

聯合國 開史上首次難民峰會

這是敘、土邊境一處難民營的敘國兒童。聯合國統計,因戰亂而在國內外流離失所的超過半...

這是敘、土邊境一處難民營的敘國兒童。聯合國統計,因戰亂而在國內外流離失所的超過半數是兒童。 美聯社

 

聯合國十九日召開史上第一次難民高峰會,以因應二次大戰後最大的難民危機,但產生最多難民的敘利亞戰爭由美俄調停的停火實際上已失敗,戰事再起,為高峰會蒙上陰影。

世界領袖將在高峰會上發表一項有關難民和移民的政治宣言,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峰會前提出重新安頓全球百分之十難民的提案已被刪除,未被列入這項不具約束力的宣言中。

潘基文的發言人說,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將同意達成聯合國難民署設定的目標,安頓全球難民的百分之五,在二○一七年安頓一百一十萬難民,相較於二○一五年的十萬人,增加了十倍。

人權團體不看好這次峰會,認為國際間缺乏解決難民危機的強烈政治意願。「國際特赦組織」認為峰會錯失了提出全球難民計畫的機會。「人權觀察組織」點名巴西、日本和南韓等國只收留極少數難民,俄國一個也沒收。

目前全球有六千五百多萬國際難民和在國內的流離失所者,創二戰後最高紀錄,其中兩千一百萬難民正在爭取少數的重新安頓機會。

潘基文也將推動全球反仇外運動。是否接受難民和移民已造成歐美國家內部嚴重分裂,力主收留難民的德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黨最近在四個邦的選舉得票率都大幅滑落,以反移民、反穆斯林為訴求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得票竄升,梅克爾將在明年大選面臨嚴峻考驗。

難民和移民問題也在美國大選引起激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反對美國收留敘利亞難民,理由是裡面混入很多「伊斯蘭國」(IS)戰士。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利用他最後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於廿日召開第二場難民高峰會,與會的四十國將承諾提供新援助。但批評者質疑美國為何等這麼久才回應難民危機,而且只接受一萬名敘利亞難民。

敘利亞內戰進入第六年,已有九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另外四百萬人逃到鄰國,並冒險前進歐洲,廿日登場的聯合國大會將討論敘利亞戰爭問題。

全球有6530萬難民和流流離失所的人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有6530萬難民和流流離失所的人 圖/聯合報提供

来源:联合报

諾貝爾獎評審:創意寫作課程毀了西方文學

 

諾貝爾獎評審:創意寫作課程毀了西方文學

瑞典文學院的十八名成員,每年會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中挑選出當年度的得主,以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瑞典文學院的十八名成員,每年會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中挑選出當年度的得主,以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譯|Mumu Dylan

 

 

  根據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Horace Engdahl)在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夕,發表了一連串的激烈評論表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恩達爾在接受法國報紙《La Croix》採訪時表示,透過撥款補助和資金援助讓許多作家變得「職業化」會為文學帶來負面影響。他說:「雖然我能理解這樣的誘惑,但我認為這將會讓作家與社會脫節,並跟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從前,作家和許多人一樣為了生計去做像是計程車司機、辦事員、秘書等工作。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和其他許多的作家都是這樣子生活著。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他們至少是自力更生的。」

 

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表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瑞典文學院前任秘書長霍勒斯・恩達爾表示:西方文學由於作家和創意寫作課程受到資金補助,正在逐漸凋零中。

 

  恩達爾與他的同事共十八名瑞典文學院成員,每年會從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中挑選出當年度的得主,以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他在訪談中對記者補充說:「我們的西方觀點存在著問題,因為當閱讀許多來自亞洲和非洲作家時,我們再次獲得了某種的解放。我希望亞洲和非洲正在興起中的文學資產不會因為作者同化與西方化而減少。」

 

  恩達爾告訴法國記者,他「並不知道」是否還有可能找到真正符合諾貝爾獎精神的獲獎者。並且表示當今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通常是六十歲以上的作家,也因為這樣,他們並不會受到恩達爾所描述的那類作家影響。他說:「最傑出的作品往往存在於理想的方向中,但因為市場機制無處不在,讓我對文學的未來感到擔心。這暗示著『相反市場』的存在:一個被保護及深厚的文學,它懂得如何轉換情感和經歷。」

 

奧地利猶太裔小說家耶利內克於2004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她政治傾向濃厚和坦率觀點的作品始終充滿爭議性。

奧地利猶太裔小說家耶利內克於2004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她政治傾向濃厚和坦率觀點的作品始終充滿爭議性。

 

  聚焦2004年諾貝爾文學學獎得主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受到的好評,恩達爾抨擊那些「假裝逾越道德界限」但其實不然的小說。他說:「那是一種讓人感覺是策略性的越界,是虛假的。這些小說家往往在歐洲或美國的大學中受過教育,他們其實沒有越過任何界線。因為他們認為必須要跨越的限制,實際上並不存在。」

 

  而文學評論方面也是一樣,擔任諾貝爾評審委員的他擔心「文學」與「以商品之姿出現的文學」之間的界限已經被抹去了。他說:「我們都用同樣的觀點來談論所有出版品,文學評論甚至更糟。這樣的改變,邊緣化了真正的好作品,並不是說讓好的作品變得不好,而是它實際的地位已經不同。在從前的文學界,那裡有高山和低谷;但如今文學的前景就像是群島一般,每座島嶼代表了一個獨立的類型。所有的作品就這樣共存混合在一起,無法分出等級層次,也沒有一個中心系統可言。」

 

  《Observer》的評論家羅伯特・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則說:「恩達爾令人振奮的言論反映出不少文學界內前輩的非正式評論,特別是那些有反美色彩的作家。如果根據外表判斷,這些評論應該是暴躁的老人和北歐式浪漫組成的奇怪混合體。」

 

自1901年以來,瑞典文學院每年都頒布諾貝爾文學獎,以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自1901年以來,瑞典文學院每年都頒布諾貝爾文學獎,以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2008的時候,恩達爾得罪人的話語跨越大西洋傳到美國變成頭條,他說:「美國文學太過孤立和過於狹隘。他們翻譯的作品不夠多,而且實際上從不參與大型的文學對話⋯⋯這樣的無知使他們被制約。」美國作家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已經要追溯至1993年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了。

 

  不過恩達爾這次向法國報紙表示自己的評論被曲解了。「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我認為美國主要的作家們沒有機會贏得諾貝爾獎,我說這話其實並沒有那個意思,我並不是說美國作家沒有價值,我談論的是現今美國文學的生命力。文學評論及教育都太過狹隘,而且太少的外來翻譯文學進入美國,限縮了美國和世界的文學對話與接軌。他們都將焦點放在本土(美國)的作家及英語文學上,就像身處在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裡,映入眼簾的永遠是美國自己的樣貌。」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最終由不是熱門人選的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獲得殊榮。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最終由不是熱門人選的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獲得殊榮。

 

  創辦佛力歐文學獎(Folio Prize),表揚「年度最令人振奮及傑出的英語書籍」的文學經紀人安德魯・基德(Andrew Kidd)說道:「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發現一些令人驚豔的文壇新秀,多數來自時局動盪的地區而非穩定的國家,他們生活在那些最需要被新聞報導發掘的地方,而擁有全球國際觀的佛力歐文學獎,設立的目的就是挖掘出這些文壇新星。」基德繼續說道:「至於他們是否是被英美大學有意『製造』出來的,我們認為由作家及評論家身份組成的評審團,將會從中區分差異。」

 

  去年獲頒諾貝爾獎的加拿大短篇小說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及2012年的獲獎人中國作家莫言皆因其大眾普遍性而獲獎並受到讚揚。根據上述的訪談猜測,以恩達爾對亞洲及非洲文學的喜好,2014年得主他應該會支持肯亞的作家提安哥(Ngũgĩ Wa Thiong’o)或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這兩名作家在著名博彩網站上也最被看好。不過最後卻是由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獲得殊榮。

 

 

原文出處:《The Guardian

崔卫平:我们时代的精神虚无

 

崔卫平:我们时代的精神虚无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底层”,主要是一个“经济的”和“物质的”概念,首先是指那些在物质上匮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当中,他们属于受损害的弱势群体。不乏有人认为——在这个公正受到侵害的地方,便有可能积聚了更多正义的力量,更多的理想和希望。然而,底层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底层人们的精神状况怎样?纪录片导演黄文海和张战庆分别摄于2003年和2006年的两部影片《喧嚣的尘土》与《活着一分种,快乐六十秒》,就此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解释。可以说,在今天,恰恰是纪录片导演用他们手中简陋的机器,从未有过地触及了这个时代人们内在的精神状况。
2003年“非典”早期,黄文海从北京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一个叫做“耀扬”小镇的地下麻将馆里。为了与拍摄对象取得沟通,他甚至与麻将馆里的人们一起打麻将,同时却像“墙上的苍蝇”一样,不声不响地观察和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细致地观察一个公共场所,这是受美国“直接电影”大师怀斯曼的启发。
麻将馆里整天就是打麻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即使有人暂时离开,马上便有人迅速代替。男人们嘴角上叼着烟,有年轻女人打扮光鲜的,也有纯粹家庭妇女的。影片开始差不多用了7分钟的时间,展示人们乐此不疲地围坐在麻将桌前,堆砌那种彩色“长城”。 同时日常生活的细节也不断地被带进来:男女主人拖地扫地、给客人倒水,男主人刮脸、照镜子、女主人逗孩子玩耍,稍年长的孩子也在学着大人,在自己的小桌上砌着麻将,甚至抱在手里的幼童,手中拿的玩具也只有麻将。所有这些,提示着人们其余的生活空间,仍然是围绕着麻将而进行。
只有一个时间能够让人们暂时丢下手中的麻将牌,那就是电视里播放一个叫做“天线宝宝”的节目。每当节目播放之时,所有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齐刷刷地坐在电视机前面,因为听说一种六合彩游戏的开奖号码,就藏在这个节目的表演当中。人们推测出场的动画小人的种种蛛丝马迹,边嗑瓜子边议论。有人抓住一个小孩让她发表意见,因为据说小孩讲的是“真话”。有夫妻间意见不合的,互相抱怨。有人认为没有中到奖,是因为所下的赌注还不够;有人发誓,只要能够中奖,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愿意。
人物的线索也慢慢浮现。一对住在麻将馆隔壁同居的青年男女,女孩21岁,十分漂亮,整个生活仿佛处于浮游状态,惟一非常确定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与男友一再怀孕,此时正在为是否留下肚子里的孩子争论不休;下岗后开发廊的阿紫好容易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归宿,却不得不忍受他人所谓的“庇护”;麻将馆的另一常客阿龙,被六合彩弄得神魂颠倒。影片的结尾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拼足力气地给一个肥胖的男人按摩,分明力不从心,嘴上却不服输。
用“醉生梦死”来形容这些人是不恰当的。他们不是不努力,不是对于生活完全失去希望,只是他们所拥抱的这个希望太渺茫了,并且是以一种完全绝望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赌博——来企图建立生活的未来。在维持一个表面生活的背后是一片精神废墟,是价值的虚无、情感的冷漠、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麻木及自身的沉沦。
面对这样一堆烦闷无聊的生活,黄文海给他的制片人写信道:“我每天都处于震撼之中。镜头前的人有可能就是你,或者说你以前就是那个样子的,可是他是多么绝望,多么悲哀啊。这时候我有了一种悲悯,悲悯镜头前的他,也悲悯过去的那个自己。另外,我也是底层一份子,当我和他们一样感受到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时,这种共鸣就更加深入骨髓。”
黄文海是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他的朋友说他谈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哈维尔就像谈论自己的老朋友,他用纪录影像的方式从事对于我们社会精神状况的冷峻思考。与一些文科出身的纪录片工作者的口味不同,黄文海坚持一种专业要求,他保持冷静的方式,并将之体现于画面的工整和严谨方面——将那样一种杂乱无序的生活,放到一种严谨、严正的边框中,让你慢慢领会。作为导演兼摄影,他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花哨的动作,而是让画面的含义静静流露,这既是对于拍摄对象本身的尊敬,也是对于观众的一种尊敬。
张战庆是我最早认识的纪录片导演之一,在年轻的DV作者当中,他是社会意识十分自觉的一位。《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是张战庆2006年完成的纪录片,这部影片的片名听上去有着一个“励志”的外表。实际上男主人公却身陷绝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个三无人员——“无工作、无家庭、无房子”,老婆离异,情人出走,与老母亲挤在一间18平米的房屋里,帮朋友弄一间广告公司,除了一个月90元低保费(后来改作120元),没有固定收入。当然他不愿像母亲一样愁苦终生,因为他“把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扔在舞厅里了。白天甚至上午就呆在舞厅里,反正也没别的事情好做。他算了一笔账,认为自己很合算:“10块钱3张月票,这3张月票能玩两个月。”他一次划掉两格,两个格才3毛钱,这3毛钱是一上午的时间。“这3毛钱我要搂5个女的,1个女的才花几分钱,这几分钱抱着这些女人十几分钟,你说我快乐不快乐?”
这样的舞厅本身也是难以想象的:灯光离奇的地下室,男男女女一对一对拥得很紧,饥渴的人们急于在对方身上找到慰藉,手不停地停留在敏感之处……如今已经技术娴熟的导演兼摄影张战庆,用隐藏镜头记下了这个隐蔽的空间和那些隐蔽的激情。舞厅里的人们如果需要进一步发展怎么办?女方说要买避孕套,但一袋避孕套18元,主人公口袋里没有这么多钱,最终花5毛钱买了一只红气球来对付。
如果手头不是那么紧巴,他会与朋友弄点啤酒,找一个“上半身”的小姐,就像“上流人士”也会做的那样。剩下来或许还有感情上的要求。朋友办了一个婚介公司喊他去,后来他则成了婚介公司的常客,准确地说,是朋友的“托”:对人吹嘘自己1989年大学毕业,学电子的,以虚假的“谈恋爱”来解决感情的饥渴。
平日里他主要在朋友那里混吃混喝,等拿来了90元钱的“低保金”,他上午花去30元,下午花去30元,晚上自己弄了一桌,请原先资助他的朋友们大吃一顿。因此实际上,他仿佛每天都在过着一种“奢华”的生活,影片中几次与朋友吃饭,都是高高的啤酒瓶,桌上摆满吃不完的菜肴。在某种意义上,这位下岗工人过着一种与“主流社会”相匹配的生活,“主流社会”对待吃喝以及对待性的态度,在他那里也有同样的表现。“食色性也”,他是以一种低层次的方式完成的,但在本质上或者结构上并无什么不同。这里得运用经典马克思的一个观点来加以说明:那些不具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是受着那些拥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支配的。
他离婚的妻子对他的批评不可忽视——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切实际”。这位女性能够在凌晨四点钟起来给点心店和面,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是为了养活女儿,她咬着牙忍受下来了。这样辛苦的工作对于男主人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不会为这点小钱花这么大的力气。他对别人说自己是“有知识的人”,甚至满口尼采。尼采的那段关于“骆驼、狮子和尺子”拗口的论述,他对着镜头表达得从容自如。
不久前的某个晚上,我请陈冠中、李陀、欧阳江河、李静、于奇、洪眉、郝建等人一起观看了此片,大家就这部片子的方方面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这部影片如此深入、立体、多层次地表现一个人表示极大赞赏,中央电视台资深编导洪眉称赞影片的结构富有张力。我本人则倾向认为,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从原先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中产生出来的特殊产品,自视颇高,但不务实际,满口大话,骗吃骗喝,从单位的大锅饭吃到朋友的小锅饭,就是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基本上是一个旧日寄生虫的标本。比较起来,我们中参与讨论的男性对这个人同情更多,而女性则更多持批评态度。
与黄文海的影片一样,张战庆的这部影片同样深刻展示了所谓“底层”人们的精神状况,比起前部片子来,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不仅无聊,而且有些无耻。当他越是感到自己能够洞察生活的虚无本质时,他本人的行为也就越不顾廉耻。这是所有那些坐在书斋里将“底层”当作一个概念来谈论的人们,十分难以想象的。很可能,当这些衣冠楚楚的学者教授们看到底层人们过着一种如此空虚混乱、像没头苍蝇一般的生活之后,需要重新考虑自己是否继续站在他们一边。
2003年张战庆还拍过一部名为《它们都是我们的狗》的纪录片,纪录的是中原地区某县城以斗狗来赌博,双方手中牵的狗互相咬得血淋淋的,而且出现在集贸市场这样不分男女老幼的公开场合。也就是说,比斗狗赌博更加严重的是,是所有观众脸上那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表情。

黃碧端新作:五本書裡的 時代倒影

 

黃   碧端新作:五本書裡的 時代倒影

兩三個月前宇文主編來約9月作「文學相對論」的對論者或「駐版」版主。

相對論得株連同道,甚是為難,所以還是駐版吧。

既是一月「版主」,該做點服務讀友的事。我對著案頭大約兩年沒清理,小山一樣常常拿起又放下的書堆,心想也許終於可以好好做功課,讀了寫個夜讀抄或讀書劄記分享心得吧。我跟宇文主編這麼說了,便從上年去了一趟寧夏提回來的厚冊《西夏通史》,到最近剛收到買到的新書……選了20本。把書單傳給宇文,說就談這些書吧。宇文自然說好。《聯副》一向最尊重作者。

然後這兩個月來我像當年念書時要交報告的學生一樣(只是現在比較像皓首窮經),不斷發現題目太大,一路減重;20變成15變成10,最後是現在要交卷的5本。

這5本書雖然不是特意蒐集,卻剛好圍繞著民國的學術和知識分子的大題目。寫書的人或書的主角,也剛好各從不同角度切入,合起來讀有如多面的稜鏡,照見大時代的激流倒影,波瀾壯闊。怕的是我短短一篇報告,掇拾的不過流光片羽。

這五本書,按出版時間序是:

《之後再無大師》(岳南。八旗文化,2010.9,編按:2013年8月《之》書改版為《最後一代大師》)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聯經,2015.4)

《1949禮讚》(楊儒賓。聯經,2015.9)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陳冠中。麥田,2015.12)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黃英哲。台大,2016.6)

五本書的作者,寫作之間本無關連照應,但按這個次序談來,卻也成其歷史的脈絡。這是巧合。

《最後一代大師》書影。 圖/八旗文化提供

《最後一代大師》書影。 圖/八旗文化提供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書影。 圖/聯經提供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書影。 圖/聯經提供

 
《1949禮讚》書影。 圖/聯經提供

《1949禮讚》書影。 圖/聯經提供

 
《建豐二年》書影。 圖/麥田提供

《建豐二年》書影。 圖/麥田提供

 
《漂泊與越境》書影。 圖/取自網路,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漂泊與越境》書影。 圖/取自網路,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再無大師】

岳南是台灣文史讀者不陌生的名字。他對梁思成、林徽因、蔡元培、胡適、李濟等近代學者的研究,力深情長;更從日本侵華「盧溝橋事變」寫起,到1949國府南渡,知識分子大遷徙大流離以來的時代容顏,寫過《南渡.北歸.傷別離》三部曲,可視為一部近代學術史詩。

岳南筆下,八年浴血抗戰儘管山河破碎如風中飄絮,但戰時中國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反而推向一種奇崛的高度」。他歸功於當時國民政府的戰略思維和胡適等自由主義學者極力主張的,即使只能在樹林山溝中講學,也要延續文化薪火,學術研究仍不可打折。這個背景反映在蔣介石決心對日長期抗戰之時,也同時決定了文教重鎮和寶物要遷移到大後方以避戰火。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一兩千箱的考古文物、科研設備物資……悄悄的向西南跋涉遷移。1937年,中研院各研究所及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平津地區的大學,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

但隨著戰事吃緊,淪陷區擴大,臨時大學加上數所其他學府,次年再遷昆明,是為西南聯合大學。未幾日軍占領越南,開始猛烈砲轟昆明,於是西南聯大再分途遷入山區,其中人文機構1941年落腳在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四川南溪的李莊鎮。

我們日後看這一段戰火中的跋涉流離,艱辛困苦難以想像,卻琢磨出許多頂尖人才,包括吳訥孫(鹿橋)、汪曾祺、殷海光等文史學人以及華人最早的兩位物理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等。如彼艱困而如此有成,可以說是近代教育奇蹟!

1945年,浴血抗戰終於得到慘烈的勝利,漫卷詩書喜欲狂,南遷的機構和學術人力終於得以北歸,只是,這個民族贏了異族卻輸了自己,緊接著國共內戰,學者們在烽煙中面對更艱難的抉擇;有人北歸有人南渡。政局的切割見證了日後劇烈的文化分治乃至於浩劫。南渡者到了小小的島上延續文化香火,在北望中逐一凋零。北遷者則歷經慘烈的無產階級鬥爭,多數血淚交織,成為文化祭品……

岳南的學術興趣主要在考古領域。他的描寫重點也較集中在史語界學人。從北平而長沙而昆明而山坳裡的李莊,大師學人在茅舍土牆中,延續著學術命脈。《之後再無大師》結語在這批文物學者的最後一位離世者,2004年以104歲高齡在南港中研院去世的石璋如院士。「大師」世代至此戛然而止。之後,至少,相同意義的大師不再產生了。

【夏氏昆仲】

渡海而來的學者們,包括胡適先生,多數在我念中小學期間先後過世,我成長的青少年期,見證了一個大儒宗師逐一凋零的世代。

那麼如夏氏昆仲,是不是大師呢?從文學史來說當然是的,但跟岳書談的大師,意義或者不同。

1949年前後,濟安先生才是北京大學的年輕講師,而志清先生則剛拿到獎學金赴美深造。收在聯經的這一本書信集裡兩兄弟的信件從1947年10月4日寫到1950年的10月23日,先是哥哥在北京弟弟在上海,接著弟弟負笈美國,哥哥隨著時局變動,從北京到了上海、香港,然後台灣。本冊書信中止於夏濟安登船來台灣的當日。

但是,讀過夏志清的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57(《中國現代小說史》)或夏濟安的The Gate of Darkness(《黑暗的閘門》)的人,我相信現在讀這些書信,情緒難免複雜。學術殿堂上立論嚴謹,點評吐屬皆有千鈞之重的學者,回到血肉凡身卻多的是七情六欲的交心話和柴米油鹽的家常叮嚀。當然他們是最體己的手足,既交換各自的感情私語、互相打氣,也談文論藝、月旦人物……。濟安先生1965年以四十九歲盛年猝逝,志清先生則在又近半世紀後,2013年的年底告別人間,書信出版雖是他過世前交代夫人王洞女士完成的,在通信的當時必然不曾想到七十年後會公諸於世。中文世界出版名人書信遠比西方少見,完全不為出版也未經刪節剪裁的,更是少有。這也是這些書信格外珍貴之處。

但我們多少要覺得驚訝:浴血抗戰之後喘息未定,立刻進入國共對決局面,國民黨軍隊節節往南敗退,風雨滿城。兩兄弟談讀書談女朋友談跳舞談電影談退路,談某人會留某人會走,……卻絕少談意識形態或臧否時局。少有的一處是夏濟安明白說道,「我這樣一個『生來反共』的人……」,那是全書最後,濟安已經確定接台大外文系的講師之聘,要到台灣了。兩兄弟日後著書立說,反對共產馬列的立場眾所周知,那確實是「生來的」,一種浪漫主義本質對生命和國族命途的直覺反應,不來自思辨或血性,是一種本能的堅定抉擇。

在這封寫於1950年8月13日來台前夕的同一信中,夏濟安說,「……我在北大時,不喜管閒事,此次預備替自己造就一點名氣和地位。……」二個月後,他登船駛向台灣。

假如兩兄弟的書信繼續出續集,我們將可以看到六年後,1956,在台大外文系的夏濟安教授,創辦了《文學雜誌》,外文系當時一群特別才情煥發的學生,包括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李歐梵、劉紹銘、葉維廉等,經由夏氏的啟蒙引導,華藻紛陳,開創了台灣現代文學的一個盛世,影響至今未絕。

夏濟安「替自己造就一點名氣和地位」的預言以這樣的方式實現,可能他自己都沒料到。這個成就也幾可斷言是假如他留在北大不可能完成的。這是歷史的弔詭,有些才人在變局中湮失無聞,有些卻可能異軍突起。

但同樣弔詭的是,這個慘痛的時代變局,一方面國民政府在國共爭鬥中潰敗的殘兵餘眾湧入剛從日人手中收復的小島,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長期浴血抗戰時都不曾或忘的文物重寶和學術菁英,此刻也大批遷往台灣。1949的意義,到六十年後,一個生長在台灣的文史學者,楊儒賓,在萬方汲汲於清算國民政府舊帳的時刻,提出他的另一個可以爭論卻難以否定的史觀──禮讚1949!

【1949的禮讚】

楊儒賓指出,1949年國民政府自慘烈的鬥爭中潰敗之際,台灣無從選擇地接納了來自中土的龐大人口,以及,回首清點時震驚世人的文化寶庫及學術資源。王德威教授序文有這樣的歸納: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台灣因緣際會,卻成為華族文化最近一次「南渡」的終點。永嘉、靖康、南明,無不是分崩離析的時代,但北方氏族庶民大舉南遷,帶來族群交匯,文化重整,終使得南方文明精采紛呈,以致凌駕北方。

誠然,華夏民族的東渡南遷,在歷史上一再重複,而台灣昭示了地理可能性的最後一站,然而這卻也是最石破天驚的一站!半個多世紀中,這個小島上發展出燦爛的新面貌:中國宗教史上最入世的人間大愛宗派,哲學史上最具創發力的新儒學,文化面貌中最多元的創意薈萃──從飲食、茶道、工藝到戲劇、舞蹈、歌曲……,還有,驚詫世人的工商發展和經濟奇蹟!「滲透在每一生活細節中的文化氛圍」,楊儒賓說,「使台灣比任何華人地區更有資格代表漢文化,因為漢文化在這裡是生活中的有機成分,且仍在欣欣不已的創造。」

楊儒賓並沒有試圖粉飾這些成就背後曾有過的高壓和流血。但1949終究是歷史少見的際會,在那歷史的瞬間,岳南惋嘆「之後再無」的大師,隨著中研院、北大清華、故宮寶藏等學術資源匯集台灣,夏氏兄弟書信中所反映的眾多青壯菁英則得到安身立命磨厲以須之所。也是第一次,台灣有了以它為據點的世界級領袖人物、學術大師和文化重鎮!

島上在清治、日治期間累積建立的現代城市規模、軟硬體建設,自然也是後續奇蹟開展的基礎。我們還可以補充的是,當文化摧殘殆盡的中國大陸在70年代末期終於回過神,要成為一個跟世界打交道的國家時,它所需要的文化基底、經濟經驗、產業模式、國際平台……一時之間幾皆得自這個已經發展成世界科技產業大國的海隅孤島。沈葆禎當年追詠鄭成功,謂台灣是「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不會想到四百年後這個遺民世界成為華夏再起的元氣,「缺憾還諸天地」得到一個峰迴路轉的新局。

1949也是台灣第一次,以國家的定位和體制出現。這之前,它是亡明的遺民之所,是清帝國的海隅國土,是日本殖民的附屬。要到此時,台灣才成為具備自我定位的國家(且仍北望大陸日思「收復」)和組織完整的政治體。起點的1949,當得起史家持平的禮讚!

於是,我們看到另一個不同形式的「禮讚」,那是生長在香港的陳冠中對於1949的顛覆性假想:如果1949國民黨贏得了內戰,蔣氏父子繼續統領中國,三十年後的中國會是什麼面貌?

【新中國烏有史】

小說家可以想像不存在但希望或不希望其到來的世界,我們因此有桃花源、有《烏托邦》(Utopia)、有1984、有《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陳冠中不此之圖,他別闢蹊徑,去構建一個歷史早已證明事情不曾那麼發生的世界。「建豐」是蔣經國的號。用皇朝紀年的傳統, 1979走到蔣經國執政的第二年,是為「建豐二年」。

──這之前,我們所知道的一些重要輔弼,陳誠、尹仲容、李國鼎……一一在勵精圖治的有為政府中發揮長才,儘管高壓、傾軋……亦如實發生,1979「建豐二年」的中華民國,經濟實力已發展到足與美國抗衡,釣魚台早已收回,而老舍和林語堂已分別為中國文學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陳冠中夾敘夾議,夾幻想夾觀察。他對國民政府治下的台灣,顯然史實與稗官都下了大工夫,他當然也知道倘若當年國民黨未退守台灣,台灣便不可能有楊儒賓所禮讚的經濟文化成就,而只是一個邊陲農業省分。然而畢竟真實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台灣扮演過的精采角色,而其間政治異議者的作用,陳冠中也三致其意。《建豐二年》戛然中止在1979的12月10日,那是美麗島事件的發生日,場景換到北平「美麗台客情食堂」──作者想點出的,顯然是在仍一黨獨大的「建豐二年」,台灣的民主經驗換到不同的歷史軸線上可能扮演的角色。

然而,時代還見證了許多不同身分、背景的知識華人,他們如何在這樣一個分歧困阨的時代尋找定位,是另一位全不虛構的台灣學者,從文化角度探索的主題。

【當文化人漂泊越界】

長期在日本執教的黃英哲教授,從1949以後的「移動」來看這段時期幾位知識分子的歷史抉擇:他寫出身殖民時期、赴日深造的張深切和楊基振,張深切出於民族主義的認同回歸中國,楊基振則在滿洲國和華北為日本建造鐵路,戰後他們都選擇或不得不選擇地,回到國民政府的台灣。

另兩位是身為中國人,也在日本受教育的陶晶孫和許壽裳。陶晶孫曾參加左翼組織「左聯」,許壽裳則留日時與魯迅、陳儀論交,兩人都在1946年到了台灣。陶在台大醫學院任教,許應當時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之邀,來台擔任編譯館長。國民政府遷台後陶避禍赴日定居,未幾病逝。許則在來台次年二二八事件後未久遇害而死。

黃英哲筆下這些台籍或與台灣有特殊因緣的戰後知識分子,在中國、台灣、日本之間,漂泊「越界」,各以文字留下了時代的片段,補足了其他著述中的空缺,也共構這近百年的華族文化滄桑。

黃碧端小檔案

作家,長於散文與時論,識者稱黃「中西學養俱豐,觀察敏銳,以悲憫之心關懷社會,體察時勢,以嚴謹優美的文字,深刻分析社會的病根,層層剝示真相,兼有學者和創作者之長」,又讚譽她「說理處,舉重若輕,抒情時,優美動人」,著有散文集《有風初起》、《沒有了英雄》、《期待一個城市》,時論集《記取還是忘卻》、《在沉寂與鼎沸之間》,書評集《書鄉長短調》等書;黃碧端也投身教育與政治領域,曾任台南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教育部政務次長等職,現任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想與黃碧端對話的朋友,請於9月30日前以email提出書面問題,本刊整理後將交作家本人,擇要回答刊於聯副。聯副信箱:[email protected]

●黃碧端關鍵詞:

1.散文家

2.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3.近期最重要著作:《黃碧端談文學》(聯經出版)

来源:联合报

《灵欲春宵》原着作者 阿尔比戏剧人生谢幕

 

《灵欲春宵》原着作者 阿尔比戏剧人生谢幕

阿尔比戏剧人生谢幕
曾获3座普立兹奖与1座东尼奖的美国知名剧作家阿尔比(Edward Albee,美联社)16日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曾获3座普立兹奖与1座东尼奖的美国知名剧作家阿尔比16日与世长辞,享年88岁。阿尔比留下多部经典作品,尤以《谁怕吴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闻名,其作品风格荒诞不经、冷酷犀利又不失幽默诙谐,却能够反映真实社会。

获东尼奖与3座普立兹奖

 
 

阿尔比的助理霍德表示,阿尔比过去饱受糖尿病之苦,他在纽约东部蒙淘克的自宅中过世。阿尔比为荒诞派戏剧大师,与田纳西.威廉斯、亚瑟.米勒及尤金.欧尼尔等人齐名,而在后面几人相继去世后,他被誉为美国在世最伟大的剧作家。

阿尔比曾表示,6岁立志成为作家,但自认不擅长诗歌及小说,因此决定投身戏剧创作。他擅长刻划人物的荒谬处境以凸显人性,代表作如《海景》、《三个高个子女人》及《优美的平衡》,都勇于突破传统戏剧框架。原名为《The Goat, or Who is Sylvia?》的《外遇,遇见羊》,曾获该年度东尼奖剧本奖,台湾绿光剧团也曾演出该剧。

经典作《谁怕吴尔芙?》

阿尔比曾说,剧作家就像是「把自己的内臟挂在舞台上」供观眾欣赏。1958年他以《动物园故事》初试啼声,1962年犀利辛辣的《谁怕吴尔芙?》于百老匯首演,从此阿尔比知名度大开,这部戏不仅获东尼奖殊荣,至今仍被视为他最优秀的1部作品。

《谁怕吴尔芙?》于1966年被改编为电影《灵欲春宵》,由麦克.尼可斯执导,伊莉莎白泰勒及李察波顿两大巨星担纲主演,该片成为影史上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所有13个奖项提名的电影,最后囊括最佳女主角、女配角、艺术指导、摄影、服装设计等5项大奖。

公开出柜 不愿被定位

阿尔比于1928年出生,被纽约近郊1对富裕的夫妇收养,养父经营多间剧院,母亲则是社交名媛。他曾公开出柜,但坚持不愿被定位为「同性恋作家」。他曾表示,「如果1个作家正好是同性恋,他就必须超越自我。我就是一个剧作家,只不过刚好也是同性恋」。

(中国时报)

作品辛辣幽默 挑戰主流文化美戲劇泰斗阿爾比逝世

 

作品辛辣幽默 挑戰主流文化美戲劇泰斗阿爾比逝世

■阿爾比生前獲譽為美國最偉大在世劇作家。 美聯社

美國戲劇泰斗阿爾比(Edward Albee)前天逝世,終年88歲。阿爾比透過《靈慾春宵》等傑作,以辛辣對白、「食字」幽默和嚴密佈局,挑戰觀眾對社會和戲劇的假設,在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和奧古斯特威爾遜(August Wilson)2005年逝世後,獲譽為美國最偉大在世劇作家。

助手指一向有糖尿病的阿爾比,在病倒一段時間後於紐約長島家中離世。聲明附上阿爾比幾年前動大手術時寫定的遺言:「給所有令我活得如此美妙、刺激和圓滿的人,送上我的感謝和愛。」

 

三奪普立茲獎

阿爾比1928年出生後不久,就由紐約一對舞台和電影院老闆夫婦收養,6歲已立志當作家,但因自己是同性戀者和無視上流社會地位,不為養父母接納,離家出走後當了不少雜工,終在劇壇揚名,但不快樂的童年經歷往往滲透到劇作中。
阿爾比逾25齣劇作,不時有實驗性佈局,但都以尖酸幽默和幽暗主題為共同風格,往往涉及家人醉酒互罵、無以名之的焦慮和失去孩子引起婚姻磨擦,挑戰美國文化對婚姻、育兒、宗教和上流社會安逸生活的想法,評價好壞參半。
以他1962年代表作《靈慾春宵》為例,奪得東尼獎最佳戲劇獎,亦獲評審推薦頒普立茲戲劇獎,普立茲理事會卻認為該劇富爭議性,把獎項懸空,但1966年電影版為「玉婆」伊莉莎伯泰萊第二度封奧斯卡影后。阿爾比之後亦憑1967年《人海萬花筒》(A Delicate Balance)、《海景畫》和《三個高女人》三奪普立茲獎,1996年獲頒國家藝術獎章,2005年得東尼獎終身成就獎。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季季:編輯生涯不是夢—在天才與庸才之間

 

季季:編輯生涯不是夢—在天才與庸才之間

《天才柏金斯》電影劇照。(傳影互動)

《天才柏金斯》電影劇照。(傳影互動)

美國三○年代出版界著名編輯麥克斯威.柏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1884—1947)的事蹟,最近因《天才》中文版搭配電影推出,成為兩岸出版界與文藝界的熱門話題。《天才》英文版傳記(《Max Perkins:Editor Perkis》),1978年就已出版,為何三十多年後才改編為電影推出?柏金斯挖掘費滋傑羅(1896-1940)《塵世樂園》,海明威(1899-1961)《太陽照樣升起》,吳爾甫(1900-1938)《天使望鄉》的故事,如今看來也像一部已成經典的長篇小說。—「經典」的涵義之一是:不復再現。

「光憑天才是不夠的」

我尚未看《天才》中文版與電影。我認識麥克斯威.柏金斯,甚至比《天才》英文版更早。1959年,《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IT》在美初版,1967年,《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譯者包括張愛玲、於梨華、林以亮(宋淇 )、葉珊(楊牧);費滋傑羅由林以亮翻譯,海明威與吳爾甫則出自張愛玲之手。我數度閱讀此書,見到柏金斯的身影幾度在書中穿梭。譬如1919年9月,他決定斯克利布納公司出版費滋傑羅第一部長篇《塵世樂園》獲得成功(以下引述皆出自林以亮、張愛玲譯本):

大家一致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是個里程碑,引導讀者進入「爵士樂時代」。

又如海明威,寫作初期曾模仿休伍德.安德森,深受其影響。1925年,經由費滋傑羅介紹,他想更換出版人,故意寫《春之激流》嘲笑安德森,被波尼與利佛萊公司退稿,如願與該公司解約後轉至斯克利布納出版:

於是斯克利布納能夠順理成章出版他別的作品。他們也不必等多久,就可以證明此舉的聰敏,因為他的第一部真正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上升》就在這一年內到了他們手裡。這部書結果成為暢銷書,使作者成了名。

海明威換到斯克利布納旗下,就是為了柏金斯。

《太陽照樣上升》也是海明威第一部長篇,不止暢銷一時,也創造了一句歷史名詞:「迷失的一代」。(1957年改編電影,台灣譯為《妾似朝陽又照君》。)

柏金斯與吳爾甫結緣較晚,糾結卻最深。1928年7月,29歲的吳爾甫寄第一部長篇《天使望鄉》書稿給柏金斯,1929年1月柏金斯致信表示很有興趣:如果能夠把它「改成一個我們能夠出版的長度」。經過柏金斯大幅刪修,吳爾甫果然以此書震驚文壇,備受讚譽。此後兩人經常見面,討論吳爾甫新作的主題、結構、情節等等。然而1935年出版第二部長篇《時間與河流》後,許多批評家認為:吳爾甫的兩部極長的小說與一個短篇小說集,都是根據他的直接經驗寫的,似乎不了解形式,只聽斯克利布納編輯部的指揮。…德.浮托還指控吳爾甫的小說都是「柏金斯先生與斯克利布納的裝配線」拼湊出來的。他承認吳爾甫是個天才,但是他又加上一句:「光憑天才是不夠的。」

這些批評傷透吳爾甫的心,決定「走自己的路」,1937年改與哈潑公司訂約;然而次年9月即因肺結核復發驟逝。

對於他與柏金斯合作期間的種種,批評界最後下了這樣的結論:         

柏金斯這產婆雖然有時候過於粗暴,要叫這難產的作家拿出可以出版的東西,也許還是少不了他。

這句話適用於所有出版編輯,但像柏金斯那樣深具慧眼、慧心、魄力的編輯有幾人?當年讀柏金斯與這三位名家的故事時,我還是靠一支筆養兩個孩子的窮作家,不知日後也會走上編輯之路。然而當時我已了解「編輯生涯不是夢」:你必須清醒,冷靜,才能分辨天才與庸才。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慧眼識英雄,費茲傑羅得以橫空出世。(維基百科)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慧眼識英雄,費茲傑羅得以橫空出世。(維基百科)

長篇連載的權柄與短篇小說的地雷

不過我的編輯生涯大多在媒體,處理的也多為副刊短稿。1977年底,馬各引介我進《聯合報》副刊組,當時還時興「長篇連載」,每天600至1000字,一部長篇連載四個月或半年,這個權柄主要握在老闆手裡。連載的長篇,一種是他愛讀的歷史小說,一種是草莓級「三廳小說」;還有一種更特殊,整部長篇一大包交下來;我們戲稱為「直升機作家」。

1980年初,高信疆邀我轉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服務,「三廳小說」和「直升機作家」依然不時通過高層造訪「人間」。高信疆是「紙上風雲第一人」,仍然難擋大勢,曾在「人間」辦公室捶打桌面,慨歎「名譽破產」。當時他能約的連載以武俠小說為主。古龍是嗜酒才子,在「人間」連載武俠時,不時因酒「續稿未到」,我們得替他「捉刀」代寫,才不至於「開天窗」招致讀者電話怒罵。我不會一招半式武功,「捉刀」時總把場景移進室內,描述人物累得癱睡,或者喝茶飲酒,吃飯聊天。後來古龍得知我也為他「捉刀」,送來一大瓶伏特加致謝。—他不知我喝酒會過敏。

1988年我開始主編「人間」,也約了一部武俠連載。1980年秋,因「神州詩社」疑涉匪諜事件被捕並於次年春被「遣送出境」的溫瑞安,已能從香港入境台灣。我在《聯合報》時採訪過「神州詩社」在亮軒家教兒童習武的實況,遂去他下榻的天成飯店約他寫武俠連載。他猶似驚弓之鳥,面露怯色問道:「妳是不是在開玩笑?」

除了「直升機作家」一次交足稿件,長篇連載大多邊寫邊登。溫瑞安返台時已有傳真機,返港不久即陸續傳來《刀叢裡的詩》,在「人間」連載期間不曾「續稿未到」。這是他第一次在台灣連載武俠小說,當時稿費一千字五十五港幣。

長篇連載面臨「續稿未到」,還不算是大災難。最緊張的是短篇小說裡的「地雷」。1987年解嚴之前,蔣氏家族,國共關係,二二八,軍中命案,每一項都屬地雷;編輯必須「慧眼」找出地雷,告知作者移除,否則後患無窮。1969年6月我在「人間」發表〈異鄉之死〉,寫一外省老師中風去世,火化時學生依依送別,結尾形容老師的魂魄將隨雲煙飄回山東故鄉…。當時的主編也有「慧眼」,說是國共不兩立,魂魄怎能回故鄉?我改為「無國界的天空底一絲流雲」才安然發表。1986年10月朱天文在「人間」發表〈炎夏之都〉,連載六天,近300字寫及金門軍中連環命案,我特別去向在金門當過兵的吳念真求證,他說命案確非虛構;既是事實,發表應無問題…。結果,國防部高層大怒,動用社內外人士層層施壓,命令「人間」刊登道歉啟事:聲明命案「純屬虛構」…。報社某高層還對我說:「就因為是事實,才不能發表啊…。」

編輯生涯不是夢,我們的眼睛睜得再大,也躲不過「高層」掃描。小鼻子小眼睛的格局,永遠難與柏金斯相比。

史考特.柏格和他的著作《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新經典文化)

史考特.柏格和他的著作《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新經典文化)

網路世代的致敬與緬懷

當年報業黃金時代,許多人還享受「吃飯配報紙」,長篇連載是可口的「飯後甜點」。網路大潮來襲後,紙媒漸走下坡,「長篇連載」不再,多數作者只能在出版社出書。問題是,出版社編輯有無「慧眼」?蔣家王朝崩解後,網路時代百無禁忌,編輯能「慧眼」識天才固佳,但天才委實難得。我多次評審台灣文學館「長篇小說金典獎」(獎金100萬),每次收到數十本書,多為庸才之作。更可嘆的是,編輯的「慧眼」也逐年弱化,沒有辨識文史常識與敘述邏輯的能力,連錯別字等基本功也快「青光眼」了。

此時此刻,《天才》電影與中文版的推出,對出版與編輯同業會有什麼啟示?或者,只是網路世代對一個永不復返的人與時代之致敬?--這種緬懷,是很讓人感傷的。

*作者為和名作家。授權轉載。

 来源:风传媒

《自由之笔》第七期:贝岭:独立笔会之筹创

 

《自由之笔》第七期:贝岭:独立笔会之筹创

一、笔会创办由来

2000年8月27日,根据中美两国政府协议,因“非法出版”文学刊物入狱的我,作为中国公民被“遣送出境”,在北京直接送上飞机流亡美国。

 Hemero Aridjis
国际笔会主席阿迪哲斯

2000年10月,我赴洛杉矶接受美国西部笔会中心(PEN US West Center)颁发的2000年美国西部笔会自由写作奖。国际笔会主席荷梅罗‧阿迪哲斯(Hemero Aridjis)夫妇程前来参加颁奖典礼,那是我们初次见面,西班牙裔墨西哥诗人阿迪哲斯六十岁上下,有着拉美作家如聂鲁达(Pablo Neruda )、尤萨(Mario Vargas Llosa)等都有的政治家和外交官天赋,善谈笑中运筹帷幄。他此行的另一目的是和我探讨如何筹创中国流亡作家笔会。那两天,在颁奖晚会上及空荡的市区旅馆内,阿迪哲斯和美国西部笔会的理事们不断地劝说我,他们认为,2000年8月我在北京被捕入狱的遭遇已证明,筹创一个中国流亡作家笔会已刻不容缓。

基于个人的经验,我告诉他们,流亡的中国作家及海外华人作家间矛盾、恩怨甚多,政治异议性强的作家和厌恶政治的作家互不住来,流亡作家中既有地下作家也有官方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各自的遭遇和文学趣味也差异甚大,成立一个作家团体极其不易。可从道义和责任上讲,我又难以推却。我因文学而入狱,阿迪哲斯是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出公开信请求释放我的人之一,美国西部笔会是呼吁营救我的笔会之一,我能推却吗?

我犹豫甚久。我从未加入过任何作家团体,作家是完全的个体,应不党不群,由我出面筹创一个作家笔会,似有违我的行为准则。我心目中的作家团体,应是以一个个文学刊物或文学出版社为核心,虽可以对公共事务或重大人类事件表达立场,可平时应以文学讨论会和作品发表会为主。

我当时的想法是,一位作家或文学编辑,因为文字,因为写作、表达、出版而受到国家的审查、威胁、禁止,甚至入狱,用中文写作的作家同行(不管彼此的个人关系好坏或政治见解异同)不应沉默、无动于衷,只是等着国际上的作家和作家组织公开抗议,等着国际社会或别国的政府介入营救。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个作家组织,平时,它对作家不具任何约束力(对作家而言,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的了),可一旦发生了作家作品被查禁,甚至作家本人受到迫害的事件,不管它来自哪个国度,除了作家个人的抗议声音,我们还有一个团体可以发声,可以与国际笔会及其它国际文学机构合作,去声援、营救,并能为作家的避难、生存和写作提供帮助。索忍尼辛1960年代在苏联的遭遇,布罗茨基1970年代在苏联的遭遇,哈维尔1970至1980年代在捷克的遭遇,1989年鲁西迪被伊朗神权统治者何梅尼全球追杀的遭遇,乃至2000年8月我在北京被捕的遭遇,在在

 Beiling-Xiaobo2000
贝岭和刘晓波在北京(20007月)

都有国际文学界和国际笔会的声援救助,也都彰显著创立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难以拒绝,这是我被营救出狱后难以推脱的责任。

在获得了多年来和我一起编辑《倾向》杂志的诗人孟浪愿意助我筹创笔会后,在和北京的刘晓波进行了沟通和讨论,获得了他的认同和参与后,我们确认了笔会创办的前提,即,只有在中国国内官方作家协会系统外的作家也能加入前提下,我愿意出头筹创这一笔会。严格上说,也是由于刘晓波要我不可推卸此一历史责任,并愿意说服在国内的独立作家成为笔会会员的承诺下,我才真正开始筹创独立作家笔会的工作,因为获得中国国内地下作家和异议知识份子的认同和加入,创立笔会才有意义。

2001年初,我告知国际笔会主席荷梅罗‧阿迪哲斯及美国西部笔会中心,我决定试一试筹创独立笔会。

波士顿南端(South End)艺术家区我的工作室公寓和离此约10分钟步行路程的孟浪栖居的中华艺文苑(Chinese Culture Institute)成为笔会的筹创地和诞生地。

笔会的筹创得到了流亡美国的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宾雁、前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义的慨然应允和支持。 1970年代末便已参与创办地下文学刊物的作家万之、学者仲维光也给与了许多意见。流亡的前中国群众出版社社长于浩成、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郭罗基也欣然入会。总体来讲,笔会的会员包括了流亡欧美的作家、文人、记者以及中国的独立作家和文化人。

初春,万物复苏,我和孟浪分别与在欧洲与美国的华人作家、流亡作家和学者们电话沟通联络,我们获得了美籍华裔作家韩秀、英籍华裔作家和诗人马建、胡冬、杨炼,瑞典籍华裔作家万之,丹麦籍华裔作家京不特,现居美国的流亡作家和学者巫宁坤、郭罗基、郑义等人认同和加入。

2001年3月,我向散居世界各地的四十多位中国作家和学者发出了在海外成立独立中国作家笔会的倡议信(附件)。之后,我与孟浪逐一致电,邀请认同笔会宗旨的流亡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加入笔会。

万之、孟浪和我曾对笔会的英文和中文名称做了多次的电话讨论,最后,在我和国际笔会常务秘书琼.史班德女士(Jane Spender)间多次电话商讨后,国际笔会认同了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的英文译名“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由于作家们居住在不同国家,我和孟浪强打精神,日夜颠倒,算着时差致电沟通。当时国际电话费用昂贵,可还是要先寒暄问候,甚至谈天说地,然后才能切入正题。作家们大都不了解国际笔会的运作和章程,在不知为何要创办笔会的情形下,我和孟浪一一解释,反覆劝说。因为作家们,尤其是在中国厌恶作协及文联等官方组织的地下作家们,未必认可这个筹创中的笔会。

在伦敦的琼.史班德女士持续发来电邮,并不时电话敦促,希望我和孟浪全力以赴完成筹创工作。据说,琼.史班德女士是英国大文人史蒂芬.史班德(Steven Spender)的姪女,她温婉中透着果断,既督促又理解,期望独立笔会能一鼓作气创立。

按照国际笔会的规定,一个新成立的笔会,它的创会会员应有二十位以上,须向国际笔会提交申请加入国际笔会的书面报告,并获得国际笔会的回覆认可。而创会会员的简历、著作名称及出版社均需英译,再呈送国际笔会审核认可。笔会的筹创旷日费时,我和孟浪持续用电话和电邮向每一位会员索要简历和作品资料,其间,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中文系助理教授何素楠(Ann Huss)小姐义助,帮助我撰写了给国际笔会讨论筹创进度的所有英文信件,她还英译了送国际笔会审核的创会会员简历,在多次补充会员资料后,最初31位创会会员的名单和签署文件终于在2001年7月23日被国际笔会总部获准。 2001年8月,国际笔会告知,“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加入国际笔会申请案已列入11月召开的国际笔会伦敦年会议程中。

笔会的创会会员包括了流亡欧美的小说家、诗人、学者、出版人、文学编辑以及中国国内的地下作家和异议知识份子。最初31位创会会员还有前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小说家郑义,定居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小说家万之、散文家茉莉,定居英国的小说家马建、诗人杨炼、胡冬,定居丹麦的诗人京不特、旅居美国的学者巫宁坤、小说家韩秀、前中国群众出版社社长于浩成、学者郭罗基,以及中国的刘晓波夫妇等。

不久,台湾诗人洛夫,旅德流亡学者仲维光、还学文等也相继加入笔会。同时,我和孟浪也多次致电上海地下诗人阿钟等作家,也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在中国国内,廖亦武入会。刘晓波也参与了创会时发展国内会员的工作,在他的推介下,2001年底,作家余杰、任不寐加入了笔会。

二、加入国际笔会

2001年10月,国际笔会邀请我以“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创办人”身份列席11月底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六十七届国际笔会年会,我负有让独立笔会在会上票决通过成为国际笔会分会的使命。 11月的英伦,寒意渐浓,可冷中有暖,市区高耸的建筑,一座座宫殿有着帝国昔日的威严。伦敦年会在伦敦市区一家皇家酒店举行,开幕式和晚宴在英国外交部所在地的查尔斯国王街白厅22-24号克尔克兰大厦举行。当晚,大部分是文学和人权工作者的各国笔会代表们,个个衣着正式,从酒店穿过绿荫遮绕的皇家园林前住英国外交部大厦。

在史班德女士的细心关照下,首次参加国际笔会年会的我边旁听边熟悉着各个委员会的议程,以了解国际笔会的运作。当晚,与会代表们在大英图书馆的台阶上依阶而坐,在这名闻遐迩的知识殿堂内聆听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莫逊(Andrew Motion)和英籍华裔作家张戎朗诵作品。这一刻的伦敦是文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和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相得益彰。我的脑中突然出现那张珍藏多年的TS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史蒂芬‧史班德(Stephen Spender)、WH奥登(WH Auden)和泰德‧修斯(Ted Hughes )在伦敦合影的明信片。

在会议之外的社交和休息时间,要工作,不停地游说工作。我向八十多个分会的代表们介绍着刚创办的中国独立作家笔会,游说他们投票支持独立作家笔会进入国际笔会。

在伦敦年会最后一天的全体代表会议上,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入会案进入了上午的会议议程。由美国笔会提名推荐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加入国际笔会,美国笔会代表赛姆斯(Larry Siems)作了有力的提名发言。赛姆斯原是美国西部笔会自由写作项目主任,四十岁上下,是资深的文学和人权工作者,做事一丝不苟。一年前,我获得美国西部笔会写作自由奖,就是由他代表西部笔会去洛杉矶机场接我。 2001年,他由洛杉矶搬往纽约,接任美国笔会自由写作国际项目主任,我们已有了默契。

会议上,我们“并肩作战”,提名发言中,赛姆斯将我正式引介给与世界各地笔会代表,随后,国际笔会主席阿迪杰斯请我以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创办人身份,在会议上作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加入国际笔会的申请发言。微言大义,面对逾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笔会代表,我用我的Chinlish(中式英语)发言。我谈了四点:

(1)文学和作家在当今中国的处境。

(2)流亡的中国作家和流亡文学。

(3)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创立的原因和历史责任。

(4)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关系。

我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并不代表国家,我们是作家个人的自由联合体。创立独立笔会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在中国不断受到侵犯。正因为中国作家协会不能也不敢争取作家的出版自由和创作自由,并对在中国不断发生侵犯作家写作及表达自由的事件始终视而不见,才使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的创立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应该相互监督并彼此督促,共同维护作家的人权和文学自由。

我的发言获得了掌声,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申请加入国际笔会这一议程成为年会的高潮。许多分会代表走上来和我握手致意,并在发言中告诉我,国际笔会等待一个独立而非政府操纵的中文笔会的加入,已等了十多年。终于,我们可以坐在一起了。

国际笔会内的多个流亡作家分会,如古巴、伊朗、越南的流亡作家笔会代表也先后发言,期待独立中文笔会成为国际笔会的一员。

我发言之后,代表们有过热烈的讨论及争论。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的加入案受到了巴勒斯坦笔会、法国笔会和日本笔会代表的提问和质疑。日本笔会对于独立中文笔会为什么要在会名中加入“独立”(Independent)一词表示不解,疑虑这一概念是否会让外人产生如国家独立般的政治联想;法国笔会代表则质疑独立笔会加入国际笔会后,是否会在未来的年会上与中国笔会发生冲突?他甚至质问,新创办的独立笔会能代表在中国的作家吗?巴勒斯坦笔会代表认为,中国笔会一贯支援巴勒斯坦人民争取独立和民族生存的权利,独立笔会可否并入中国笔会,另立笔会是否多此一举。我对这些疑问作了如下回覆:

(1)“独立”(Independent)是指作家和作家团体不依附于国家或官方的独立性,而非国家独立意义上的“独立”。

(2)中国独立作家笔会不是一个流亡作家团体,它的成员由“中国国内的作家”、“定居海外的华人作家”和“流亡作家”三部份组成。

(3)中国独立作家笔会无意取代中国笔会,更不代表国家,独立笔会希望和所有笔会,特别是和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笔会)建立建设性对话和合作的关系。

我的答辩再获其他笔会代表的鼓掌和发言支持。日本笔会代表再发言,表示理解和支持中国独立作家笔会为中国作家争取出版自由的工作。巴勒斯坦笔会代表在会议结束后特地向我致歉,她表示,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中国作家协会和巴勒斯坦笔会关系很好,公开质疑也是为了对缺席的中国笔会有个交待,私下,巴勒斯坦笔会不会为难中国独立作家笔会。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在中国笔会缺席的情形下,参加年会的65分会中62个的代表对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加入国际笔会投了赞成票,2票弃权。

2001年12月,作为笔会创办人,我提议由会员直接选举笔会主席,此提议被早期的会员接受。我提名刘宾雁为中国独立作家笔会主席候选人,随后以电邮通讯投票或传真投票的方式,刘宾雁以78﹪的会员选票当选为笔会首任主席(当时未定下任期时间)。之后,我提议刘晓波、郑义担任笔会副主席。刘晓波坚决不接受,认为有一个副主席就够了,他可以会员身份支持笔会运作,郑义接受了请他担任副主席的提议,但暂不公开。仿照美国笔会的工作架构,我提议创设笔会的写作自由项目,并建议写作自由项目召集人由孟浪担任,孟浪表示接受。 2002年1月,笔会的班子已初步搭起。随后,由刘宾雁主席传寄来手书“委任书”,郑义为笔会副主席,贝岭为笔会执行主任,孟浪为写作自由委员会召集人。

2002年2月,我写信向桑塔格通报独立笔会的诞生,并邀请她成为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的荣誉会员。在信中,我谈到笔会创办的艰难,抱怨事务性的工作太多。苏珊很快回信,她祝贺笔会的诞生,甚至指出笔会诞生的意义。她在信中反问:“……我知道这意味着将会牺牲你的写作时间,但你别无选择,对吗?笔会的成立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了,这将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捩点,你不认为如此吗?至于你在2000年8月的被捕,现在看来是中国政府给独立的中国文学的一份礼物。当然,那绝不是他们的本意!我非常高兴成为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的荣誉会员……所以……我同意。”

 

附件:关于成立独立中国作家笔会的倡议信

去年11月,我在洛杉矶参加美国西部笔会中心写作自由奖颁奖活动时和国际笔会主席、墨西哥诗人阿迪哲斯(Homero Aridjis)见面,他谈到我去年因在北京印刷出版文学刊物被捕后,国际笔会及各国笔会均进行了许多营救工作,并且卓有成效,但国际笔会中的中国笔会中心(中国大陆有三个官方笔会是国际笔会成员),没有任何声音。这些年来,世界各地的作家受到迫害、创作及出版自由受到限制的事件极多,中国官方的作协(笔会)几乎没有起到维护作家创作及出版自由的责任,对于本国作家受到迫害的情形也是默不作声,而国际笔会1921年成立的原因, 首先就是为了维护甚至捍卫作家的人权及创作自由,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早的维护作家人权的组织。为此,阿迪哲斯建议中国作家能够成立一个独立的笔会,参与国际笔会的事务,捍卫创作自由,声援受迫害甚至在狱中的作家。这是成立笔会唯一的目的及主要的工作。为此,国际笔会执行秘书送来了相关资料。

基于我个人曾经的遭遇,我在此诚挚地邀请各位,能与我一起筹备并加入这一独立的中国作家笔会。我也在见面或通讯时问过郑义、韩秀、高行健、洛夫、康正果、孟浪、雪迪、京不特(丹麦)、仲维光(德国)、李士勋(德国)、万之(瑞典) 、陈建华等作家,他们已表示支持。

1989年六四之后,许多中国作家流亡或定居在世界各地,带有流亡色彩的文学刊物也在九十年代先后面世,我们应像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以及现在越南的流亡作家那样成立作家笔会,关注作家的状况,争取出版自由,营救在狱中的作家。这也是我们作家的责任之一。故,我在此邀请散居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出生并成长的作家:韩秀、巫宁坤、郑义、张郎郎、古华、洛夫、一平、江河、雪迪、北岛、京不特、李士勋、杨炼、友友、张慈、康正果、马兰、郑愁予、陈建华、陈奎德、仲维光、万之、丁果、严歌苓、哈金、黄运特、多多、虹影、赵毅衡、胡冬、刘洪彬、还学文、陈迈平、李笠、马建、李大卫、苏晓康、杨小滨、黄翔、及孟浪等人参与,最早加入这一笔会的作家应为创始会员。笔会也应是一个非政治性的作家团体。

我在与万之商量时,他建议我们应该将此一笔会的会员延伸到中国。我们共同认为,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的独立作家、地下作家及诗人,即一切认同国际笔会章程和宗旨,同时有两本以上著作、译本或编辑出版过两本以上书籍的作家,均可加入这一笔会,这样既包括了在中国大陆的作家,也包括了海外的中国流亡作家和移民作家。

除此之外,请您推荐其他文学工作者(注:按照国际笔会章程,可以成为笔会成员的除了文学作家之外,还包括文学编辑及文学翻译家、记者等)一起参与,更希望您给予意见和建议;若你认同国际笔会章程,并且同意成为会员,可否请将个人(中)英文简历及著作名称E-MAIL或传真给我,我会将笔会筹备的情况和进展告知诸位。

————————————

贝岭——诗人、编辑,独立中文笔会创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