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倫得獎風向正確 但獲獎理由不符文學邏輯?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斯德哥爾摩現場先驚呼後有掌聲;音樂界與文學界看法不一,有歡喜、有錯愕,網民論戰不歇。
諾貝爾文學獎112年來首度而給了音樂家,總要給個說法;瑞典學院稱頒狄倫為美國音樂傳奇,「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中創造詩意表現手法,還特別舉他無數傳唱的音樂作品中,觸及人性、宗教、政治、愛情等社會情境,一再被引用傳布,影響宏大。等於說是透過音樂散佈史詩般的文學影響力。」
部分音樂界人士對瑞典學院這種「錦上添花」的聲明不敢苟同。他們指狄倫的得獎當然令人欣慰,可是得獎的理由並不符合「文學邏輯」,在他們的眼裡,狄倫的詞曲跟詩篇是扯不上關係,甚至也不能說是「唱詩」,就只是充分運用時代電子聲樂,有力表達社會的理念。
當然狄倫能成為時代巨擘、音樂界的傳奇人物,詞曲未必稱得上是永恆,但皆有其時代意義,可說代表幾個世代的聲音。歐巴馬總統獲知得獎後簡訊祝賀。 2012年歐巴馬曾頒「自由獎章」給狄倫,稱許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不斷創新史詩風格詞曲激勵那個世代成千上萬人;出道至今50多年來,努力把傳統融入現代,至今仍然是全美乃至全球對話最有力的聲音。」
從1960年代聲援反戰、人權運動一路走來,狄倫始終走在時代前端,不斷透過音樂訴求社會良心,至今傳唱不歇。狄倫音樂詞曲、繪畫、表演、寫書與劇作等各種才情也深受肯定;只是從時代音樂傳奇變身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當年獲此獎一樣,跳脫傳統對文學的認知,這一步也未免跨太大了。
諾貝爾文學獎這些年來也掙扎在文學的小眾與大眾之間,有意嘗試新的多元走向;去年記者出身、挖掘「車諾比爾悲鳴」苦難的白俄羅斯的報導文學作家亞歷塞維奇能出線,就可以隱約看得出時代風向在變。只是沒有料到今年變化更大。
来源: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