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閱樂書店的前身是松山菸廠的育嬰室,期許書店成為21世紀的明星咖啡館。 記者何定照/攝影

那天在台北閱樂書店舉辦「靈魂的場所」新書發表會,那是一座老舊日本房舍修建改造成的書店,木造梁柱結構,加上整面牆的書架,溫馨的暈黃鎢絲燈泡,讓整個空間散發著書卷與木頭香味,讓我沉醉在一種書店的美好記憶裡。

獨立書店的存在價值與其存在意義,一直是大家所討論的議題。在網路書店與電子書的夾殺之下,獨立書店幾乎是呈現奄奄一息的狀態,讓人對於實體書的未來充滿悲觀與哀愁;不過閱樂書店的出現,卻讓我感受到一種樂觀氣息與文化希望。

木造的閱樂書店讓我想到小時候,每到周末假日,愛讀書的父親總是騎著腳踏車,帶我到牯嶺街舊書店看書,是童年生活裡的極大樂趣;有時候則騎鐵馬到火車站前的館前路,那裡有一些高檔的進口書店,父親研讀外文書時,我就在童書區翻閱令人驚豔的繪本書,書本的味道一直讓我覺得既熟悉又溫暖。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研究所時,大學城安娜堡(Ann Arbor)裡有許多古老的獨立書店及古書店,這些書店建築古典優雅,古書堆滿室內空間,書店老闆似乎總是優遊自在,好像賣賣舊書、打打盹,就可以輕鬆度日一般。我常常在想,開這種書店真的可以維生嗎?如果可以的話,我還真想開間書店,度過我的餘生。

一九九八年由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浪漫劇情中透露出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之間的競爭,在電子郵件剛萌芽的年代,似乎已經預告了獨立書店的未來困境;不過現實世界的發展,卻比電影中的預言更為殘酷!現在的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同時都必須面對網路書店,甚至平板閱讀、電子書的衝擊。

閱樂書店位於松菸創意園區內的日式木造舊房舍內,隱身樹林的木造書店充滿著文青氣質,與對面巨大豪華卻商業氣息濃重的連鎖書店,形成強烈的對比。書店店長蔡瑞珊與書店顧問張鐵志可說是這家獨立書店的靈魂人物,他們與大部分的獨立書店主人一樣,都有著滿腔的熱情與理想,但是更加添了對於未來的樂觀想像與策略鬥志。

獨立書店的存在,象徵著整個文化市場的多元與豐富,代表著思想不至於被連鎖書店、網路書店所壟斷控制;獨立書店如果消失,人們將失去獲取另類或冷門思想的可能性,也將讓整體文化思維走向庸俗與獨斷。

張鐵志作為書店顧問,事實上,也是書店重要的選書人,建立起閱樂書店的文化風格;而媒體人出身的蔡瑞珊,似乎並不畏懼電子書及網路書店的衝擊,反而積極利用網路科技,作為獨立書店的宣傳利器,希望藉著網路媒體,將獨立書店所營造的文化風格,向更多人傳達。對他們而言,獨立書店不只是賣書而已,他們更希望「用書店作為一種文化革命」!

閱樂書店讓我了解到,原來獨立書店可以不要只是懷舊或是悲情,反而可以在電子網路時代,積極發動文化革命,用一間小小獨立書店,去喚醒整個城市市民對於閱讀的覺醒。獨立書店的存在,見證著一座城市的偉大!祝福每一家仍然努力掙扎存活的獨立書店,終能成就夢想!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来源:联合报

走路觀察城市 為老單車留張紙條

 

走路觀察城市 為老單車留張紙條

小說家吳明益總是在走路。有一兩年的時間,他每周六回到台北,總要到萬華走一整夜,從深夜走到清晨,靜靜觀察街友的生活。他習慣用走路的方式體驗人生,用走路的距離觀察城市與人群。這讓他的小說緩慢而詩意,既有冷靜的客觀、也有執著的熱情。

他總在口袋裡放一個相機,沿途看到想要留住的風景,便用相機記錄。有一天,也許很多年以後,這些照片會變成他小說中的畫面。因此他的小說看似虛構卻真實,就像小說「複眼人」新版書封,畫的雖是虛構小島,卻讓讀者一眼認出「這是花蓮木瓜溪。」

但吳明益卻拒絕被拍照。出道多年,受訪時他總堅持不能拍照。「攝影師不了解我,怎麼可以拍我?」他說,每張照片都是一張藝術品,創作者必須了解主題,才有資格創作。目前唯一被吳明益認可的攝影師,是最了解他的妻子。

吳明益對創作的堅持源自父親。和戲劇家李國修一樣,吳明益是西門町中華商場製鞋師傅的孩子。李國修從父親身上學到「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吳明益則從父親身上,學到專注、對細節與的追求,以及手作的熱情。

寫完「單車失竊記」,吳明益迷上蒐集骨董單車,年底還要協助台博館辦骨董單車展。他蒐集了十五輛骨董單車,還親自動手修車,永和工作室裡擺滿修單車的工具。

「如果沒有這部小說,我不會愛上骨董單車。」每回創作的小說,總為吳明益帶來新的興趣,「沒有小說,我的人生不會這麼精彩,小說改變我的人生。」

如今他在路上看到喜歡的老單車,總會留一張紙條告訴車主「我想買你的車」。這些單車多半又破又舊,但吳明益總能撢去灰塵、磨掉鐵鏽,看見他們曾有的輝煌與歷史,這是小說家的本事。

這些紙條往往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每輛單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就這樣故事生故事,吳明益永遠不缺小說題材。

来源:联合报

【獲聯合報文學大獎】吳明益:小說改變我人生

 

【獲聯合報文學大獎】吳明益:小說改變我人生

以「單車失竊記」成為最年輕得主 創作題材多元、關懷社會 評審激辯兩輪出線

吳明益的永和工作室,放滿修腳踏車的工具。 圖/吳明益提供

 

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出爐。六年級小說家吳明益以「單車失竊記」獲獎,成為此項大獎最年輕得主。生於文字與網路世代的夾縫,吳明益堅守「寫小說」此一被認為過時的「技藝」。他表示:「我不是用我的人生寫小說,而是用小說改變我的人生。」

聯合報文學大獎僅設一名,獨享獎金一○一萬元,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今年邀王德威、平路、張小虹、陳列、陳義芝、楊照、楊澤等七位作家學者擔任評審,各推薦一名作家進入決選。

新版「複眼人」封面是吳明益親繪,以詩意手法畫出花蓮海岸。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吳明益獲平路、陳列兩位推薦。王德威推薦李永平、張小虹推薦朱天心、陳義芝推薦羅智成、楊照推薦陳芳明、楊澤推薦甘耀明。第一輪投票時,六位各有支持者、討論激烈;第二輪投票時吳明益出線,朱天心、陳芳明和甘耀明緊追在後。

王德威說,「單車失竊記」藉一輛腳踏車傳奇寫出台灣日常生活現代化的歷程,更衍生出殖民歷史與戰爭創傷,以及深陷其中的人與動植物變遷。吳明益作品透露強烈知性與實證精神、揉合魔幻色彩,開拓屬於自己的風格,也促使我們思考「新世紀台灣小說該寫什麼?如何寫?」

吳明益一九七一年生,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寫小說、散文與評論。他以近作「單車失竊記」、代表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奪得聯合報文學大獎。

六年級作家常被批為「肚臍文學」,只寫身邊的瑣碎細節。但吳明益創作題材多元、關懷生態與社會、殖民歷史。他寫蝴蝶、垃圾汙染、中華商場、街友、單車… 出手極少重複。他表示,題材多元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只要對生活的熱情不減,創作題材永遠不枯竭。

吳明益也是六年級作家中,國際關注度最高的一位,作品售出英、美、法、捷、土、日、韓、印尼、印度、衣索比亞、匈牙利等多國版權,相關作品也屢獲國際肯定。

 

 

【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吳明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步行測量法

 

【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吳明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步行測量法

【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 吳明益

近三年內作品:《單車失竊記》

評審推薦代表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家離水邊那麼近》

獎金:新台幣101萬元暨獎座壹座

評審團:王德威、平路、張小虹、陳列、陳義芝、楊照、楊澤(依姓氏筆畫序)

主辦單位:聯合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吳明益。 圖/吳明益提供

 

【頌詞】王德威/微物、唯物與即物

第三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共有六位詩歌、散文、小說作者獲得推薦入圍。這六位作者都是台灣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也都得到評審委員一致尊敬與推崇。經過細膩的討論,吳明益先生以近作《單車失竊記》及代表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家離水邊那麼近》勝出。

吳明益創作始於1990年代初,而在新世紀獲得廣泛注意。2015年的長篇小說《單車失竊記》推出後立刻成為文壇最新話題。早期吳明益創作略帶鄉土風格的小說,但他真正的突破始於自然書寫。《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等散文集非但呼應當代的環境意識,作品所透露的強烈知性特色及實證精神,的確令讀者眼界一開。當他將這一特色帶向小說創作,並雜糅魔幻色彩,於是開拓了屬於自己的風格。《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天橋上的魔術師》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例子。

《單車失竊記》藉著一輛腳踏車傳奇寫出台灣日常生活現代化的歷程,更敷衍出殖民歷史,戰爭創傷,以及深陷其中的人與動植物的變遷。從台北流轉到埔里、岡山,從馬來半島到滇緬叢林。命運之輪隨著單車主人的行旅轉動,一段又一段台灣歷史來到我們眼前。

穿插《單車失竊記》的八節關於單車構造,演變,還有作者搜集骨董車的記錄,構成小說最重要的線索:一則關於器物與使用者一起成長、發展、消失、重現的考古記錄。一般自然寫作者多半關心山水草獸蟲魚,吳明益的有情眼光及於器物消長的人間條件。這是他別出心裁之處,也牽涉到他對「物」獨特的看法。從「微物」、「唯物」到「即物」,吳明益由此勾勒出他觀照台灣經驗的方法和過程。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敘事者所成長的台北中華商場為背景,講述了九個成長故事。中華商場曾容納上百小本經營的店鋪食肆,龍蛇混雜,卻也是故事中不同主人翁——以及吳明益自己——初嘗人生滋味的所在。中華商場早已拆毀,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日後主人翁們回顧所來之路,終將了解那些天橋上的魔術時刻如此微不足道,卻逸出生命常軌,開啟了成長和青春那難以言傳的知識。

吳明益的作品已經引起許多反響。讚賞者指出吳明益對百年台灣歷史記憶和自然環境作出獨特觀察,敘事能力尤其值得稱道。批評者則認為小說包羅萬象,卻沖淡主題意識;刻意的敘事設計也帶來過猶不及的閱讀效果。不同的聲音顯示小說的內蘊張力,也促使我們思考新世紀台灣小說該寫什麼,如何寫的問題。吳明益潛力無窮,榮膺聯合報大獎後,未來的成績更值得我們注目。

【得獎感言】吳明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步行測量法

接到電話時我正翻閱著二哥借給我的,谷口治郎的漫畫作品《悠悠哉哉》。和一般情節緊湊的漫畫不同,裡面每個短篇都以生物的視角為名,而主人翁則是一直在散步。評論者指出,這個人物是參照了江戶時代踏遍日本的伊能忠敬,他以「步行測量法」繪製出和現代地圖相比幾無誤差的「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

那一刻聽到的獲獎訊息是那麼不具現實感,畢竟這個島上有那麼多認真的寫作者,而這個獎竟慷慨地給了我。

我這一代活在一個書店與物種消失,氣候與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活在一個紙本式微,讀者不再輕易相信作者的時代。常有人問:文學(或小說)是否意義不再呢?

我常懷疑起自己是否具有才華,但這問題從來沒有動搖過我。我的世界觀是文學建立起來的,寫作是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方法,我認為一切受苦、歡愉、奇想之地,都該有文學的存在才是。當然我也相信,文學不應只是追求文學讀者,也不再是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寫作,而是一種獨特的「步行測量法」。

在這個科學標尺、經濟利益優先的時代,用步行來丈量世界或許不是個聰明的方法。但我曾看過無數作品步行進讀者的心底,又復從裡面,繞回外邊的世界,就像行星環繞恆星的美麗橢圓曲線。我曾被那個歷程所拯救。謝謝聯合報主辦單位、家人、編輯,以及每一個給我水、給我吻的人,是你們讓我的旅程可以繼續下去。

吳明益簡介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最新作品為《單車失竊記》。曾六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Time Out Beijing 》「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等。作品已售出十餘國版權。

評審團推薦入圍作家

甘耀明

近三年內作品:《邦查女孩》

評審推薦代表作:《殺鬼》

甘耀明是當代少見一個絕妙的說故事人,在蹲點多年後,他以廣泛的田調與口述為基礎,重塑上世紀七○年代前後花蓮林田山林場的生活世界,既為台灣的自然寫作開拓山林文學的新天地,同時又善用寓言傳奇的筆法,以實寫虛,從眾多底層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極可貴的性靈真奧。

帕吉魯,男,父親日本生態學家,母親吧女;古阿霞,女,父親美國黑人大兵,母親身上多種原民血脈。小說一開始,讀者有幸認識帕古這對台灣文學難得一見的男女主人翁兼絕配拍檔,一步步被捲入他們不可能的愛情故事,還有環繞兩人的三教九流的民間社會眾生相中。整整六百八十頁後,當讀者你闔上小說,一定大聲擊節叫好:如果這是台灣山林文學的創世紀,那他們正是其中的亞當與夏娃。〈楊澤〉

朱天心

近三年內作品:《三十三年夢》

評審推薦代表作:《古都》

《三十三年夢》作為生命經驗的敘事,展現了最驚人且最迷人的時間書寫,將京都化為記憶的行走修辭,將歷史化為感官地理的考掘。其作為「散文」的基進性,在於「打散」文學類型的桎梏,重新給出「文學可以是什麼」、「文學可以做什麼」的挑戰。書寫者發憤以抒情,探問死生無常光陰流逝,穿梭私密家常與公眾論辯,交錯浮世與瞋癡,不畏不懼,一往情深。《三十三年夢》所表述的「現實」,掀起了台灣文壇的喧囂與攻防,再次引爆從文學系譜、族群類屬到情感結構的張力,無法和解,無法認同的歷史幽靈依舊盤旋。而與此同時,《三十三年夢》所給出的「真實」,則是幽緩時間流變中不斷出現的差異與重複,讓書寫成為文字灰燼往復堆疊而出的生命厚度,回到了文學最深沉最核心的時間之問。〈張小虹〉

李永平

近三年內作品:《朱翎書》

評審推薦代表作:《大河盡頭》

李永平是當代台灣/馬華書寫的前行者。九○年代以來他以《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藉一個浪子和一個小女孩在海東/台北的「迌」,寫慾望城市的誘惑及女孩終將墮落的憂傷。他的文字奇觀和獨特情慾與意識形態立場曾引起廣大注意。

新的世紀裡,李永平企圖以文字重新體現東馬家鄉,有了《月河三部曲》。他的浪子寫作必須與他的原鄉想像合而觀之,才有更豐富的涵義。他將《海東青》裡女孩朱鴒提升成為他永恆傾訴衷腸的對象。《朱翎書》是李永平《海東青》系列的高潮。他將心目中的繆思女孩朱翎送回婆羅洲,從而創造一個華語版愛麗絲叢林歷險記。以童話反照原鄉的頹廢和恐怖,以永恆的少女想像作為被蹂躪的處女和處女地的救贖。《朱翎書》舉重若輕,堪稱是李永平台灣/婆羅州憂鬱紀事最奇特的終篇。〈王德威〉

陳芳明

近三年內作品:《美與殉美》

評審推薦代表作:《革命與詩》

追源探索自我生命最深刻的痛苦,繫之以最艱難的徬徨選擇,陳芳明一方面為台灣民主歷史上做了寶貴的記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發抒了極其獨特的個人價值判斷,雖醒猶醉地面對「革命」和「詩」,或說「文學」與「政治」之間的衝突撞擊。陳芳明的文字,高度抒情;他書寫的內容,極度現實,有些地方甚至近乎殘酷。文字與內容,在書中形成了高度張力,使得這本書(《革命與詩》)具備奇特的感染力量,跨越幾十年的時空變異,讓今天的讀者能夠碰觸到那段過往的歷史,而不覺其為陳跡。〈楊照〉

羅智成

近三年內作品:《諸子之書》

評審推薦代表作:《諸子之書》

《諸子之書》中的詩篇大多成於1980年代,唯2013年仍有〈洛神〉、〈李白〉、〈蒲松齡〉等三首新作,且據羅智成自序,在他心中還有一長串感興趣、有想法的名單待完成,顯見這是他長年縈念、思索的主題。頌詠的人物,包含儒墨道法不同思想家,亦有詩人、武將、小說與神話人物,各種人格類型莫非詩人寄身言志的典型象徵,所合成的世界則為詩人追慕的文化情境。其中詩性與哲學的匯通,抒情與敘事的交融,理想與現實的再思索,使這些詩篇負載了許多啟蒙訊息,充滿跨時空共鳴的回音。

這是羅智成才情的具體表現,也是他不斷召喚的生命格調。當詩風愈益偏向瑣碎疲乏、模糊軟弱,《諸子之書》形成一有力對照。作為1950年代出生的傑出詩人,《諸子之書》為台灣現代詩轉折推進之路,留下鮮明的印跡。〈陳義芝〉

来源: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