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慕娴:自由的翅膀

                             自由长着翅膀,会飞,飞向属于她的归宿。

                               自由住在心里,他有一伙暖烘烘的心,

                                            踏实,平安,有希望。

                               突然, 恐惧霸占了心,那八个月,

                                             自由就飞走,抓不住,失了。 閱讀全文〈梁慕娴:自由的翅膀〉

梁慕娴:林荣基事件的启示

林荣基先生召开记者会揭露他被中共拘禁以至在监控底下回港的全过程,访问中他敞开心扉述说他的心路历程和感受,令笔者非常感动,写下抒发情怀的文字,愿与读者们分享:

一、自由与恐惧

许多人都认同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福分,基督徒更认为自由是神圣的,神的恩典,追求自由是人的权利和使命。人类前仆后继追求自由的事迹,谱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美国政治家帕特克里。享利(Patrick Henry)曾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宣告。 閱讀全文〈梁慕娴:林荣基事件的启示〉

梁慕娴:以斯帖的启示

几年前,香港三位名嘴先后封咪的时候,都曾表示自己不是英雄,不会做烈士。其实英雄是大时代的产物,个人不可能左右英雄的产生,而英雄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由得你去衡量多或少。旧约圣经《以斯帖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刘千石前年也有一篇文章 “母亲与我,香港与我”,在文章未尾亦引用了 《以斯帖记》中的一句话: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为此,我更作了长久的思索:刘千石对位份与机会的理解是否还欠缺了甚么? 閱讀全文〈梁慕娴:以斯帖的启示〉

王丹/奧運會:兩種體制的較量

 

王丹/奧運會:兩種體制的較量

 

 

◎王丹

隨著奧運會在里約開幕,金牌大賽再度在中美兩個體育大國之間展開。「冷戰」時代的美蘇爭霸,現在變成美中爭霸,但是其實質,都是資本主義強國的體育機制與社會主義強國的體育機制之間的較量,這場較量漫長而跌宕起伏,帶給我們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運動本身。當然,話說回來,體育運動本來也就具備很多社會,政治,文化和人類發展的含義。這就是四年一次的奧運會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我們知道,中國繼承的是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的體育機制,簡單講就是「舉國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為運動員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訓練條件。而另一方面,基層體育經費來源高度倚賴於計畫手段和政府的財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和財政撥款對各級體育部門提供經費,包括各種行政費用,人員工資福利,國家與省市兩級專業運動隊的訓練比賽經費及運動員薪資福利,比賽場館建設經費等。」換句話說,國家包下了體育事業,相應的,中國的體育也是屬於國家的,其成就並非要彰顯個人,而是「為國家增光」。對此,1988年開始擔任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曾經很直白地說過:「當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我們跟世界先進的那部分相差比較遠,中國人需要有一些表現的東西,來滿足國家和民眾情緒的需要。所以變成我們金牌的價值遠遠超過體育運動本身的價值,把我們的成就當做中國人的成就。」關於中國是如何利用競技體育來達成國家的政治目的,有很多論述,我就不贅述了。

相對於中國來說,美國的體育機制「散漫」得多,基本上是從民間自發的努力開始,逐步通過精英篩選而組成國家隊。更重要的區別是,美國人從小熱愛體育,體育是個人主義的發揮平台,雖然也會激發愛國主義,但是政治動機比起中國要小得多。美國波士頓的一個高中,大約兩千名學生,有廿個運動隊,比賽全年不斷。參加這種運動隊,每天課後訓練兩、三個小時,週末一般都有比賽。一般的高中,參加運動隊的學生比例高達四分之一左右。這種運動狂熱一直延伸到大學,全美有大約四十萬左右大學生運動員。美國的奧運會霸主地位就是這麼來的。奧運會引起的關注與國家命運關係不大,更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來引導。

兩種體制的不同是非常鮮明的:在中國,發展體育是為了弘揚國力,推動愛國主義風潮,這是一種「國家主義」的思路,不僅體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這樣的思路。因此,中國體育的「舉國機制」本身,也是「中國模式」的一部分。而在美國,體育與其說是為了國家強大,不如說是為了個人,或者說,是為了人的發展,這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模式,我們姑且稱之為「美國模式」。在奧運會的賽場上,表面上看是個別運動員成績的競賽,其背後,其實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的競賽。

耐人尋味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都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中美兩個大國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奧運會金牌總數上,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從客觀結果來看,似乎「中國模式」和「美國模式」平分秋色。這是否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走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道路呢?這當然是中共很想在奧運會上證明的事情。但是,事情真的如此嗎?這個問題,我留給讀者朋友們思考。

来源:自由时报

李悔之:关于杨恒均,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李悔之:关于杨恒均,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download (1)

李悔之

images

杨恒均

近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逢杨必骂”的怪象。所谓“逢杨必骂”,就是每看到杨恒均的文章,一些人就或开骂,或冷嘲热讽。为何“逢杨必骂”?原因稍后分析。
    
    昨晚打开微信,在一个微信群又看到几个网友在谈论杨恒均,不该他又是开微店,卖奶粉、卖酒、卖电动剃须刀,又是搞国外旅游,民主小贩利用粉丝效应赚钱了······等等。
    
    二十多天前看到杨恒均怒斥诋毁者的文章——《我每天都在为不变成流氓而挣扎》一文后,便感到有话要说,后因二十多天一直处于“休博”状态而作罢。今天,便想将蕴积于胸良久的话说出来。
    
    先谈“民主小贩利用粉丝效应赚钱”问题。
    
    不该杨恒均开微店赚钱的网友,潜意识中把他当职业“民主家”了。这诚然是一个让人有些无奈,有些可悲的意识误区:“民主小贩”只是杨恒均的“副业”。他的“正业”是文人。而文人与农民、工人、商人、小贩一样,都是社会诸多职业中的其中一个职业;农民靠耕种而食,工人靠上班持家,商人、小贩靠从商富家,文人靠写文章、著书糊口······按此常识,杨恒均的第一身份首先是一个靠稿费、版税生活的社会从业人员。其次才是应更多地肩负起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民主小贩”)。
    
    另,在传统媒体日益被逼到犄角旮旯,旧的、单一的稿酬模式逐渐多元化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通过自媒体开微店早已成了文人获取稿酬的一种形式。所以,杨恒均在网上卖奶粉、卖酒、卖电动剃须刀,有何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每天光写没稿费的博客文章,一家人喝西北风去?把人家当八十年前领卢布的革命党人?或认作是街党工委的宣传委员?
    
    类似抱怨不只是针对杨恒均的。这些年,经常在微信群看到类似批评:“现在的民主派文人公知,只知每天写文章夸夸其谈,而不学当年的甘地、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到街头、田间、工厂去启蒙大众······”
    
    发上述感叹者,直把“解放区”当“国统区”;把自带干粮作“民主小贩”的异议文人,认作是当年在重庆办《挺进报》的同志们,当成是《建国伟业》中的革命前辈了。想想便很无奈——异议文人学者既不能在传统媒体上发文获取稿费,更不能出书获得版税,在自媒体领域也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状态,事实上成了一个特殊的失业群体。除了极少数大咖外,大多数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放弃职业写作,而改行其它。如此,“每天写文章夸夸其谈”已勉为其难,还要他们到“到街头、田间、工厂去启蒙大众”?纵然他们为了“理论联系实际”不惜借盘缠前往,组织上能让你去吗?
    
    对当下异议文人学者的艰难处境,真的要多一分理解:就我而言,从事异议写作十年间,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商养文”。写了一二千万文字,没得一个子稿费,还倒贴了不知多少电费。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号,每月有赞赏收入,可以“以文养文”了。然而好日不长,只短短一年时间,公众号便遭河蟹。后来呢?只能借用“龙兴伟”地盘发文。最近呢?看到《炎黄春秋》也关门大吉,便萌发了重走“以商养文”之路,或干脆回乡下“以农养文”之想法。甚至有过长期“休博”的打算——长年屡月面对“眼前荒唐道不得,雷区禁忌在前头”的话语环境,面对每天都有不少自媒体平台遭河蟹的现实,近年已患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撰文恐惧症”——常常坐在电脑前一二个小时也敲不了几个字。这,就是最近连续二十多天没写文章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十分理解二十天前杨恒均为何通过《我每天都在为不变成流氓而挣扎》一文对攻击者发了一顿通天大火——就杨恒均而言,如他果真是有些人认定的那样,是一个缺乏价值坚守的投机取巧之徒,根本无需像司马大师、小周主席、花花副主席一班“光荣的自干五”那样做得如此露骨、下作,只需跟新加坡的郑永年一般,以“不左不右”的脸孔暗中迎合“绝不”同志们的胃口,凭借他的写作功力和精明,以及海外洋博士的特殊身份,出几本类似郑永年《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的书,党疼国爱之下,仅版税就赚得盆满钵满了——连小周主席的宝书《请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时代》,首印两万册没几天就告“售罄”并“紧急加印”呢!
    
    谈到小周主席,太多人不知道:他的文章虽“满纸荒唐言”,然而他的公众号文章动辄“10万+”,其文章赞赏之高,没有一个异议文人能望其项背——单篇文章六七百人赞赏的很普遍,一二千人、四五千人赞赏的不少(我的文章在异议文人中属拨尖的了,但赞赏最多的一次,也只有三百多人)。保守估计,他一个月下来仅公众号文章赞赏钱和广告费便在8-10万元之间。如果加上出书和四处“演讲”的收入,更是可观。
    
    如果杨恒均是一些人想像的那种“投机取巧”的人,凭他超强的公关能力和小周主席、花花连提鞋也不配的写作功底,以及头上留洋博士金冠所产生的粉丝效应,仅微信公众号一项,年收入二三百万并非难事!
    
    纵然不学小周主席,只要杨恒均“识做”一点,像张鸣教授一样,多借古讽今、尽可能少针对敏感话题发表意见,他的微信公众号或许不至于在去年12左右遭河蟹。果真如此,仅公众号一项年收入在四、五十万也不是问题。
    
    上述估算的依据是:我是去年6月底在微信公众号正常发文章的,7月至11月的6个月时间,平均每月赞赏费1万5千多元。加上私人投放广告收入,以及官网的广告提成,月收入超2万多元。如果不是12月份遭河蟹,粉丝持续增长、私人投放广告渐多的情况下,至今月收入三、四万元估计不是问题。杨恒均文章的赞赏肯定不会比我少,但他粉丝要远比我多,个体商户投放广告的收费比我高。所以月收入肯定比我高。如果他的公众号不被河蟹、粉丝持续增长的话,年收入四、五十万应当是保守估算的了。
    
    杨恒均的公众号是去年12月初跟我的公众号同一天遭河蟹的。就经济损失而言,可谓代价沉重。
    
    举凡坚守理想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进了砖政机关的勇士才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付出了代价!
    
    下来谈另一个问题:为何有些人会“逢杨必反”?
    
    杨恒均这些年之所以成为不少人批评、讽刺或“恶毒攻击”对像,既有他曾在特殊部门工作过的因素;也有寄望越高、失望越大因素(不少人曾把他当民主派旗手或领袖,在他身上诉诸过高期望);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囿于逼仄语境,他撰文历来十分讲究行文技巧,大多数文章都具有绕弯、委婉、含蓄、绵里藏针特点。尤其是一些针对敏感话题的文章更绕。写如此文章太费心机,读如此文章也很需耐心。否则不容易明白文章究竟在说什么。甚至可能读出相反的意思。
    
    作为一位博客写作十年的异议写作者,我是完全理解杨恒均的:在T色国度上,一个异议写作者的言论尺度,与影响力成反比——影响力越大,行文就越必须讲究技巧,就必须越含蓄、越拐弯抹角。否则,你懂的!而据我所知,杨恒均在国内各二十多个门户网站开设博客。每篇文章的读者合计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影响力如此大的博主,被主管部门关注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不绕弯、委婉、含蓄怎行呢?
    
    近年,不断有人抱怨“老杨头的文章越来越变味了”。作为杨恒均文章的资深读者,这里想说一句:近十年前间,我始终阅读、关注他的文章。尤其是有些人说他“变了”、成为网络争议人物后,几乎每文必看。完全可以这样说:他的文章无论是文风,还是立场、思想都一如既往,一点都没变。真正变了的,是抱怨者的耐心和口味——面对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现实,面对再三响起的“绝不”誓言,太多人不再喜欢看绕来绕去、温和说理的文章,而喜欢看痛快淋漓专击伟光正同志七寸的解气文章了。
    
    不喜欢谁的文章正常。不认同谁的观点予以批评或展开争鸣也正常。不正常的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人身攻击过多,针对杨文章观点展开理性争鸣或批评的太少。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杨恒均的微信公众号遭河蟹,遍布全国各地的羊群悉数被遣散后,网上针对他的诽诽、攻击声音并未减弱······想想便有些寒心:鲁迅说他“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我同样“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一些人——或许杨恒均某日进了砖政机关,他们心中一股不知来自何处的无名气才能解去?
    
    任何一国在转型过程中,都必将存在激进派和温和派。我从不认为激进比温和更好,也不认为温和比激进更好——鲁迅早说过,在一个黑屋子里,如果没人要掀屋顶,连开窗口人家也不会答应的;温和派恰如主张开窗口者,激进派恰似要掀屋顶的人。两者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唯我独革、唯我真理在握思维要不得,捕风捉影“打AB团”思维更其害无穷。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才是王道。
    
    接着,要对杨恒均说几句心里话:长期被人误解、曲解、诋毁,气头上来发一顿大火完全理解。然而骂人也要“骂出水平”、“骂出风格”,骂得让人心服口服嘛!然而或许真被气昏了头,《我每天都在为不变成流氓而挣扎》一文骂得语无伦次,骂得档次太低,说了不少荒唐话(篇幅原因,这里不表)。还有,作为一位足迹遍布海内外,历经无数风雨、见过诸多大场面,被无数粉丝寄予厚望的的公众人物,尤其是作为一位民主启蒙者,被“一群小流氓”损了一通,就“我迷茫,我心寒,我绝望”了?太书生气、太没出息嘛!
    
    这些年,杨恒均不止一次发类似太不上档次的火了。对此,作为他的友人,我很失望,所以去年冬删了他的微信好友,目的是他作了该骂之事时,才拉得下情面骂!——我比杨恒均大五六岁,他是我大半生结识的优点最多的厚道朋友之一。往昔与他交往中,草莽出身的我学到不少东西。至今对他仍寄予很高期望。作为同道也好,作为友人也罢,这里想奉劝杨老弟几句:多几分大悲悯、大恻隐之心,少几分源于骨子里的傲气。唯此,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大气度。

来源:博讯

孟浪/領座員之死

 

領座員之死 詩/孟浪

劇場突然中斷

在喉頭深處

詞與詞相互發出威脅

 

觀眾的標誌

甚至不向自己提示

在劇場外面的苦難

 

舞台上的苦難中斷

狹小的過道留下

識別觀眾身分的空間

 

劇場入口處

長長的金屬柵欄

把人流與黑夜隔開

 

劇場內的黑夜

是單獨一個詞

被舌尖無情推出

 

領座員的身邊

堆著若干被分離的器官

一節優美的手指若有若無 

来源:联合报

 

艾鸽和崔颢《黄鹤楼》

 

艾鸽和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不拘平仄不协律一气呵成。相传李白路过黄鹤楼时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仙子乘鹤何日归,千载痴影黄鹤楼。
鄂州图经无从考,百代兴毁有真愁。(注)
飞禽过目皆无缘,韵士一眼寄秋眸。
谁人识得琼楼泪,夜来幽梦唯心揪。

(注)唐代黄鹤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崔颢原诗:

《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里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咏梅〉诗十二首

 

〈咏梅〉诗十二首

 〈惹梅〉 
    谁携冬絮来相聚,惹得孤枝叶含滋。
    萦砌盘绕皆是寒,冻摇香唇泛丹粒。
    梅自思量难自弃,千姿百媚羞无语。
    只将忧郁托与风,何时再返缠绵意。
    
   〈梦梅〉
    不知何兆梦中来,挽留不住还浸怀。
    百点嫣红似湿馨, 一席白花频空白。
    芳闺有情不轻露,俏在眸波任多猜。
    月殿影开不见君, 痴掬淡光落心岩。

   〈吻梅〉 
    唐枫水隔雪闭门,清瑟迂回留吻痕。
    不知苔藓无情处,逶迤而去是何人。
    袖中有刺不忍与,花芯无爱惆怅深。
    且等一日春风度,认识缘分是情真。
 
   〈怀梅〉
    袅娜芳髓今何在,春来尽是俗艳开。
    忆否惨白遍布时,  独掌妩媚冰雪盖。
    金波玉露罕相逢,百点相思进军来。
    莫言香藤异蔓妙, 不及梅身一情怀。
    
   〈盼梅〉
    昨夜窗前风雪急, 汝将如何展珠玑。
    凝睇远眺唯独怜,怅然无趣费心机。
    琳宫卓约输世稀,矞云朵朵谁能比?
    秋波流过思红唇, 天缘绝处香姿逸。
 
   〈拾梅〉
    醉枝酥芯原野丢,本是嗟悼颜色旧。
    飘雪有情跪相求, 落英无意伤风流。
    我拾幽娇踌躇久,一片丹澄枝未朽。
    是谁摧得馨折离, 抬眼不见天负疚。
 
   〈思梅〉 
    山光凝暮坡崎岖, 曾是倒影泌香地。
    思量叶嫣何时俏,绿叶上面悬珠沥。
    浑然不觉时光去,  转眼已是花催迷。
    赤玉坠满不敢摘, 惟恐得罪芳心移。
 
   〈问梅〉 
    耳鬓厮磨碎雪忿,  缘何鲜瓣留与人。
    寒毛倒竖卷风暴,昂首不躬芳之魂。
    千金易得情难觅,, 孤立垂泪试心疼。
    冰清焉能洁过花,  一点温馨天地晕。

   〈醉梅〉 
    隔叶吮吸秋波横,始觉春秋为虚生。
    萧然无喧泌心扉, 飘羽若神荡魄魂。
    枝头纠缠款款鲜,  月下空悬夜夜心。
    宁卧冬梅一叶滨,  不慕深宫九重门。

   〈泣梅〉 
    衰草唏嘘雪中泣,  断杈落片星月稀。
    残萤栖露伴昏晓,枯叶点滴随鸟啼。
    曾是山脉最妍丽,  遭遇酷妒被虫欺。
    香消玉碎无微暇,  日月骤过有轻吁。

   〈冷梅〉
    燕妒莺惭貌不如,但见盈泌未争酷。
    嫩肌香生点点红, 粉色萦绕处处涂。
    凝涩不润贞姿在, 玲珑如画堪辜负?
    不耻残冬风啸狂,  储芳蓄翠待春露。
 
   〈惜梅〉
    美颜自怜叹无有,山风驰过魂魄丢。
    封得梅为花皇后,盘枝红缀挽情鬏。
    香薷欲飘寒裹就,千般妩媚为谁留。
    娇羞点点未逞强,万木萧条唯风流。

作品連結:
http://blog.boxun.com/hero/201409/aige/2_1.shtml
http://blog.boxun.com/hero/201502/aige/3_1.shtml
http://blog.boxun.com/hero/201503/aige/2_1.shtml

小说──《不合时宜的女人》

 

《不合时宜的女人》节选

 长江象一个难以悬浮的地龙,东游西荡,一不小心,钻到了G市的鼻子面前。而市委书记朱富此时正在擦鼻子上的冷汗。
 G市财政支出出现严重赤字,朱富决定来一次非正常的大扫黄运动,工商局副主任陈旭被临危受命。朱富特别提醒:“既要有法律头脑,更要有经济头脑。收入60%归市财政,10%归市府特别开支,另外30%由工商局、公安局和文化局各提成10%为办案经费。”
 陈旭自称是处女办(专管扫黄处理妓女的办公室)主任,还有两个副主任。一个是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廷,另一个是市文化局副局长李湘,他们是临时机构,为了打击大量的隐藏在娱乐中心、歌舞厅、洗头房、桑拿浴等地的暗娼,需要三家配合。工商局掌握是否吊销或换发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的权力,公安局有搜查或逮捕的权力,文化局有是否给歌舞厅等娱乐中心的小姐们发放“舞蹈教练证”“表演证”的权力。陈旭让手下把近期涉黄的案子都报了上来,后来,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个个体户的申请表格上。
   
 居然有这种公然申请做妓女的女孩子!
 原来该市有一名女高中毕业生,给工商局来了一封信,还附带填了表格,在职业栏目上写道:做妓女。她在信中的大意是说:高中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工作,原因是凡去的单位,领导都无一例外地提出,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不要求她做别的,就要求她陪睡觉。她灰心丧气之际,觉得既然社会风气如此,为救她唯一的亲人—病榻上的母亲,她就干脆申请做妓女。并保证不欺客,定期检查身体,按章缴税。等等。陈旭鼻翼一颤:“笑话,简直可以当笑话看!”他虽然嗤之以鼻,但还是把女孩子寄来的照片及家庭地址收了起来。他决定特事特办,自己亲自处理。一天,他忙中偷闲,来到那令他神魂飘逸的地方。果然看见一个长相不错的女孩子。她名叫秋阑,才18岁。
    
 一阵唏嘘后,他自我介绍是政府部门的官员。那工作证一晃,秋阑还未看清楚,他已经收起来了。不过,那雄伟的肚皮,绝对是政府官员的派头。秋阑受宠若惊。陈旭的眼睛上下扫描一番后,最后几乎是贴在了一个地方:“你这么迷人的臀部,简直就是榨果汁机的摆设,不做妓女真是男人们的损失。可如果……不献给我,你的这东西即便水灵灵的也只能是个摆设。”秋阑一听这话,马上明白了官员大人的意思,她用手绕了绕发辫:“可是……可是……”陈旭的眼镜已经钻进她的肉里了:“可是什么?”秋阑低垂眼帘:“执照还没办下来,我怎么可以接男人?”陈旭在她的圆球上捏了一把:“我是领导,不是嫖客!”秋阑连连道歉:“我的嘴长得不好,真该死!”陈旭又掐住她的嘴:“不,你的嘴长得真美!”他直接把她的嘴塞进了自己的舌头上面,同时,双手开始突破衬衣的重围,进山扫荡。秋阑惊叫了一声,她在隔壁病榻上的母亲也发出一声叹息。可陈旭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他非但没有退缩,而是大踏步前进了。他压在秋阑身上,如在剥笋:“你不是申请做妓女吗?还在乎男人!”秋阑极不情愿地:“可我还是处女……”陈旭得寸进尺:“这就更对了!处女献身领导,是聪明的选择。”玉阑的眼球在鼓胀:“那……执照……真的拿得下来吗?我不想偷偷摸摸的。”陈旭一阵鏖战后了了心愿,提起裤子开始打官腔:“这个问题嘛,有人说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减少社会犯罪。可我们是从文件出发,不是从社会出发。当然,我确实体验到你的美艳非同一般。我会为你努力争取。不过呢?我这里是头一关,你还得过几关,公安局、文化局的领导你都得摆平呀!”秋阑捡起被撕开扔掉的短裤,擦了擦身上的血:“哎……我是命苦女孩,也离不开带病的妈妈。找不到工作,唯一的这间套房,就想出卖自己挣钱给妈妈治病!”她听到了隔壁房间妈妈的抽泣声。
    
 陈旭玩女人是从来不付钱的,这次也不例外。他把头发抹平:“你的母亲真让人同情。可我又无论如何不能付钱给你。但因为一旦付钱给你,我不就成了嫖客了。所以,我们之间的性质是领导考察员工的素质,你要正确理解,正确对待!”玉阑虽然缺钱,可压根也不敢跟他要钱。非但如此,还希望那另外几关赶快过去。只要有一个正规的营业执照,一切都会好起来。第二天,陈旭与张廷约在咖啡馆见面。两人不但以前认识,而且早就对这个行业烂熟于心,其中的潜规则心照不宣。陈旭提到秋阑的事:“我去见过她,长相绝对不亚于天上人间的小姐,可惜了,居然犯下大错,公然向市工商管理局申请做执牌妓女!不过,你也应该去见见她,开导一下。我已经开导过了。”张廷一听就明白到裤子里去了。第二天,他放下身段,也去开导了一下秋阑。秋阑刚被迫破了处,本来想休息几天,可领导亲自登门拜访,不敢怠慢。张廷十分注意地考察了她的身段,心中思忖着:“怎么让他给抢了先?”秋阑心想:就当前几个客人都是领导吧!一分钱没有。但眼泪也只有往肚子里填。又过了两天,李湘在张廷那里也闻到香味,又来登门考察了一番。由于领导们都不愿说名字,秋阑只知道是非常有权势的三个领导身体力行地考察过自己,而她连对方叫什么名字都说不清楚。可她希望自己的血没有白流,自己的肉体会换来一张执照。
    
 终于有一天三个重要领导联合办公了。他们在会议上研究和提出了各种扫黄的方案。最后,附带研究了一下对秋阑的处理意见。因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场,他们都一本正经。陈旭品着茶:“最近出了件怪事,一个女孩子居然向工商局申请做妓女。大家可能也都听说了。我了解了一下,她家境贫穷,估计经济处罚也付不出来。象这种不合时宜的女孩子,各位的处理意见如何?我意送她劳教一年吧。”张廷也不想把她粘在手上,还有着更多的漂亮的卖淫女等着处罚。他淡淡一笑:“这女孩子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我的意见再加半年。”李湘也非常清楚,这女孩的作用就是要让几个领导以后一个鼻子出气,下一步的工作才好开展。他深明大义地笑笑:“这女孩子的风气不可长!全国的暗娼恐怕已经有几百万了,如今有人还要做明的,那还得了?马列主义还要不要?我的意见再加半年,凑个整数。”会议最后决定:判秋阑劳教两年,理由是:这样的女人一定有卖淫史了。秋阑盼星星,盼月亮,没想到盼来个劳教两年。她被送走的路上一直在哭,有个执行的警察略带同情地:“你如果还是处女,或许还有唯一的证据证明你的清白。其它的别人都认为是在瞎掰。”秋阑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作品連結:http://blog.boxun.com/hero/201209/aige/1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