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in’ in the Wind 隨風飄盪 美民權與反戰運動的國歌

 

 

Blowin’ in the Wind 隨風飄盪 美民權與反戰運動的國歌

巴布狄倫創作的歌曲不計其數,其中又以60年代特別活躍,代表歌曲「隨風飄盪(Blowin’ in the Wind)」與「蛻變時節(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更被譽為美國民權與反戰運動的國歌。

  • 巴布狄倫有唱過許多宣揚反戰、民權的歌曲。(路透)

    巴布狄倫有唱過許多宣揚反戰、民權的歌曲。(路透)

創作歌不計其數 用隱喻談越戰殘酷

「隨風飄盪」談的是越戰,但歌詞中一字不提戰爭,而是以隱喻來呈現戰爭的殘酷:

「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頂天立地?(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白鴿要飛越過多少大海,才會在沙灘上長眠?(Yes, ’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砲彈要被發射過多少次,才會被永久禁止?(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這答案,吾友,正隨風飄盪(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相較之下,「蛻變時節」的歌詞則相對直白:

「參眾議員諸公(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

請留心這呼聲(Please heed the call)

別站在門口(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

別擋住大堂(Don’t block up the hall)

阻撓者將為此付出代價(For he that gets hurt 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外頭的戰役正如火如荼(There’s a battle outside and it is ragin’)」

 

来源:自由时报

詩人文化人醉了 余光中:他早該得獎了

 

 

詩人文化人醉了 余光中:他早該得獎了

詩人余光中是巴布狄倫的死忠粉絲,他就曾把聆聽狄倫名曲「Blowin’ in the Wind」的靈感,寫成「江湖上」一詩,經楊弦譜曲,成為台灣民歌運動史上第一批發表的創作。如今得知Bob Dylan獲獎,余光中淡定表示:「他早應該得獎了!大家不把他當文學家,令我很意外。」

  •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大爆冷門,由七十五歲的美國創作歌手巴布.狄倫獲得。(歐新社)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大爆冷門,由七十五歲的美國創作歌手巴布.狄倫獲得。(歐新社)

「歌詞當然也得視為詩的一種」

他回憶,當年因為「在美國時對自己的身分發生了感慨跟懷疑」,正好聽見狄倫的歌,「非常感動,他的聲音裡有一種苦澀」;那時嬉皮文化風行,反戰聲浪盛起,「他的苦澀,大概也跟越戰有關」。身為詩人,余光中說:「歌詞當然也得視為詩的一種。」

諾貝爾高度 張大春︰擴展文學定義

作家張大春認為,給巴布這個獎,不但讓人看見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也看到該獎隨著時間不斷進化,擴展了「文學」的定義,未來若由電影大導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不讓人意外。

平路:幫瑞典學院按一百個讚

人在國外的小說家平路開心表示︰「今年文學獎頒給一位『吟遊詩人』,我要幫瑞典學院按一百個讚!」因為讓大家知道,「除了形式之外,文學還有無限可能」!「巴布狄倫用最抒情的方式,最簡潔的語言,到達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平路說:「巴布狄倫的歌就是詩,那麼抒情,卻能撼動原以為不可改變的體制與既成的規範。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抗議、可以發表強烈的意見,無論東西方世界,只要聽過他的歌,不可能不受影響。」

李敏勇:詩歌合流風潮回歸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詩跟歌分開,狄倫獲獎代表詩歌合流風潮的回歸。」詩人李敏勇表示,狄倫的歌曲富有社會意識與關懷的詩意,「與其說狄倫是歌手,但從作品來看,稱他為『吟遊詩人』更加合適。」諾貝爾文學獎長期以來被視為嚴肅的文學機制,得獎人作品大抵是古典定義下的小說、散文、詩作等,「狄倫的獲獎是個驚喜的意外,但就詩歌的傳統來說,獲獎也有其道理。」

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六○年代,嬉皮思想當道,回歸自然的地下文化用反戰、反抗的歌聲,強力對抗著政治、軍事、工業三者「惡魔」複合體。當年的文青受到巴布影響,都想拿著一把吉他,到處創作歌唱、浪跡天涯了。

廖咸浩︰流行音樂文化深度躍檯面

廖咸浩說,這次給獎,讓流行音樂的文化深度躍上檯面,因巴布的歌詞有時抒情、有時抗議、有時更富有哲理,也關注現實,情歌更非常厲害,把所有民歌手可扮演的角色都集於一身。

巴布狄倫最初堅持只用木吉他,不願「插電」,後來毅然轉變,開始用電吉他,也讓人看見他的善變。

 

来源:自由时报

Bob Dylan 摘桂冠/唱出時代之聲 敲開諾貝爾大門

 

Bob Dylan 摘桂冠/唱出時代之聲 敲開諾貝爾大門

民謠跨界世界唱和 巴布狄倫世代的代言人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民謠搖滾傳奇歌手巴布‧狄倫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名靠自學吉他闖進樂壇的歌手,1960年代創作的「隨風飄盪」、「蛻變時節」,都是當年反戰、人權運動主題歌;他透過歌詞和歌聲對抗社會不公、戰爭和種族歧視,大聲唱出時代的聲音,被封為「世代的代言人」。

  • 現年75歲的巴布狄倫仍持續創作,圖為狄倫2001年6月在丹麥的演出。(歐新社)

    現年75歲的巴布狄倫仍持續創作,圖為狄倫2001年6月在丹麥的演出。(歐新社)

  • 巴布狄倫以低沉歌聲翩翩敘述反戰的訴求,圖為1984年在德國慕尼黑的表演。
(歐新社)

    巴布狄倫以低沉歌聲翩翩敘述反戰的訴求,圖為1984年在德國慕尼黑的表演。 (歐新社)

  • 巴布狄倫相關書籍昨日在瑞典藝術學院展出。(法新社)

    巴布狄倫相關書籍昨日在瑞典藝術學院展出。(法新社)

  • 巴布狄倫與瓊拜茲並稱民謠音樂的王與后。(法新社)

    巴布狄倫與瓊拜茲並稱民謠音樂的王與后。(法新社)

透過歌詞對抗社會不公 唱出時代之聲

狄倫14歲時拿到第一把吉他,受到抗議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啟發而走上音樂路。1941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杜魯的他,本名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後來在家鄉咖啡館獻唱時改用「巴布‧狄倫」藝名;他坦承,把「齊默曼」改成「狄倫」,就是受英國詩人狄倫‧湯馬斯(Dylan Thomas)影響。

狄倫唸了一年大學就輟學,1960年搬到紐約,次年起在格林威治村酒館表演,也從這裡發跡。他在著名的葛狄斯民歌城表演,先是獲得樂評家薛頓在《紐約時報》公開肯定,後來為民謠歌手赫斯特錄製專輯的口琴演出,更受到製作人哈蒙德青睞,1962年3月替他推出首張專輯,名稱就叫作「巴布狄倫」。當時未滿20歲的狄倫,還謊稱自己是孤兒,以免專輯合約需要父母簽名。

他的第一張專輯中只有兩首原創歌曲,銷量平平;第二張專輯「自由自在的巴布狄倫」才真正呈現狄倫「抗議民謠」風格,包括「隨風飄逝」等許多投射他對諸多社會議題關注的經典曲目;連同第三張專輯「變革時代」,使他被媒體封為「世代代言人」。不過,他1965年改變曲風,捨木吉他改以電吉他表演,激怒樂迷。

狄倫曲風涵蓋傳統民謠、電子、搖滾、節奏藍調等,他創作的許多歌曲都成了經典,卻從來沒有任何單曲拿下「告示牌」排行榜第一名;他沙啞的嗓音也讓很多人皺眉,去年獲頒葛來美終身成就獎時曾說:「樂評家從第一天就沒讓我好過,說我不能唱,像青蛙叫。」

現年75歲 年初推第37張專輯

現年75歲的狄倫仍持續創作,今年初推出第37張錄音室專輯;估計每年演出100場,被稱為「從不結束的巡演」,明天也將繼續在加州Empire Polo Club酒館演出。

狄倫的歌迷遍及全球,但他不想親近群眾,也拒絕以表演熱門曲目討好觀眾。他曾在《滾石》雜誌的訪問中說:「我活在我的夢裡,我其實並不活在這個真實世界。」

除了唱歌,他還醉心於鐵工創作,

因為他從小就在鐵工廠的環境中長大,習慣打鐵聲音,最近才替馬里蘭州一間休閒賭場打造了一座高26英尺、寬15英尺的鐵拱門。

 

来源:自由时报

爆冷? 巴布狄倫「把搖滾樂提升到詩歌高度」

 

爆冷? 巴布狄倫「把搖滾樂提升到詩歌高度」

巴布狄倫奪諾貝爾文學獎,美國拉斯維加斯戶外豎起看板祝賀。 美聯社
巴布狄倫奪諾貝爾文學獎,美國拉斯維加斯戶外豎起看板祝賀。 美聯社
 

多年來,搖滾歌手巴布狄倫的演唱會開場永遠只有一句引言:「先生女士們,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藝人:巴布狄倫!」將自己定位為「唱片公司藝人」的狄倫,卻擊退村上春樹等文學大師,摘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狄倫曾得到包括葛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獎項,自傳「搖滾記」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為史上第一位影視、文學通吃的跨界「四冠王」。

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狄倫,爆冷嗎?多年來,關於狄倫將摘諾獎的呼聲始終不斷。「這證明諾貝爾獎承認文學的多元性。」作家張鐵志表示,從去年頒給報導文學作家亞歷塞維奇,到今年頒給狄倫,諾貝爾獎不斷開拓文學的疆界。

狄倫雖被定位為「歌手」,最為人稱道的卻是作詞。張鐵志指出,狄倫從美國傳統民謠、詩歌尋找創作資源將之帶入搖滾樂,「把搖滾樂提升到詩歌的高度。」張鐵志認為,狄倫詩歌的成就,並不亞於任何傳統詩人。「巴布狄倫就是一個詩人,一個把詩歌用音樂唱出來的詩人。」作家馮光遠表示。

作家舒國治表示,狄倫擁有「充滿創作能量的人生」,靈感永遠不竭,廿多歲便完成了大量歌曲,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狄倫文字豐富多面,有時抒情、有時抗議社會、有時具哲理思考,「他是一位歌手、詩人,也是一位社會運動家。」舒國治認為,狄倫所展現的文學成就「比起海明威、馬克吐溫毫不失色」。

「他總是不斷顛覆,顛覆音樂、也顛覆自己。」馮光遠說,狄倫當年用電吉他唱民謠,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看來是「走在時代前端」。曾現場聆聽的張鐵志說,狄倫把樂迷熟悉的曲子「改編成大家不熟悉的樣子。」

 
 
 
来源:联合报

舒國治/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有感

 

舒國治/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有感

突接報社電話,謂歌手Bob Dylan剛獲諾貝爾文學獎。囑我寫一文,談談感應。

Dylan以七十五歲高齡,一個方方正正、嚴嚴肅肅的文學獎項,竟會頒給一個大夥素日只視為「偉大的歌手」的他,這突來訊息與此等出人意表的決定,乍聞之下教人怎不驚訝萬分?

然再一沉吟,哇,好啊,太對了呀!

七十五歲高齡,可謂眾望所歸,更是實至名歸。然Dylan成名極早;五十年前已是歌曲與詩名舉世深矚。甚可說,他的成就與他廣受人聆聽不已,頻頻提及又頻頻播放之名曲,概在他自出道的十五年間(一九六一─七六)便已卓然底定。他當時已儼然是「活著的傳奇」矣。名曲如Blowi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 、Mr. Tambourine Man、Don’t Think Twice,It’s all Right、Just like a Woman、A Hard Rain’s A-Gonna Fall、Knocking on Heaven’s Door、All along the Watchtower等,被眾歌手傳唱不朽,全在他卅五歲之前便成定局。然沒有人會想到卅多歲的歌手(哪怕還是出色極矣的詩人)會獲此北歐國度的殊榮。

即使在不到卅歲青年時期已獲頒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如許高的榮耀,為此他還寫了一首歌Day of the Locusts。

他的成就,主要在他的歌,他絕對是了不起的詩人,卻大多出以歌詞的形式再自己彈奏樂器並開口吟唱,如同以此完成他詩作之立體的「朗頌」。

他少時愛詩,取筆名Dylan,看出他對威爾斯詩人Dylan Thomas之鍾情。他下筆寫作,固是詩句最擅也最深得其情,意識流小說,他寫過Tarantula(當年中山北路書店亦翻印),看來非他所擅,不怎麼受人談論。

Dylan得獎,相信人人皆會同意,甚至稱善不已,更甚至有「深得我心也」之讚嘆。我不禁竊想,詢之於頑童式的搖滾巨星Mick Jagger(滾石合唱團主唱)或詢之於哈佛、耶魯等英美學術巨匠,想必皆會同聲稱善。詢之於歐巴馬或緬甸的翁山蘇姬,多半亦會深表同意並欣然道賀。倘史提夫.賈伯斯還在世,他也會拍案叫絕。有人謂村上春樹一直是諾貝爾獎的候選名單,而Dylan得獎消息,倘詢之於村上,想來他必也道:「太應該也!」

海明威曾謂美國文學,來自一本書,馬克.吐溫的《頑童流浪記》。看官不妨想,馬克.吐溫到海明威,再到已去世的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皆是美國文學的瑰寶與佳良傳統,而Bob Dylan的作品,今日細細咀想,又何嘗不是秀異精絕的美國文學?

受他影響的人,太多了。創作上言,他的無數歌曲裏的雋語,與他天縱仙才妙手偶拾譜出的美麗音符,啟發太多人也。我在年輕時,當然也是。至若他的崇高創作者地位,也必然昇華成一種精神上的上師地位;所謂神,所謂領路者,所謂活佛等等,此等巨力,令太多社會改革者、政治奇才(如曼德拉等)、扶助弱小者,地球保護者也深受Dylan的感召,投身在自己熱情的事業上。譬似說,拍攝極其追逐性靈電影的德國大導演維爾涅.荷索(Werner Herzog),倘問他,想亦會說:「絕對是他,Dylan太偉大也。」

沒得之於卅五歲之年,而得之於今日高齡,更有一可能,乃近年世亂更亟,尤以美國在世界多次蒙受動盪,再加上今年大選在即,希拉蕊柯林頓與川普兩方唇槍舌戰,連局外之人也不免捏一把汗,此一獎項頒給一個當年被詡為「先知」的Bob Dylan,更有文學獎之中涵蘊著一絲和平獎的意氛也。(作者為作家)

 
 
 
来源:联合报

拍摄纪录片遭起诉 30多名人联署抱不平

 

拍摄纪录片遭起诉 30多名人联署抱不平

歌手尼尔杨、演员马克鲁法洛与其他着名人士今天同声要求撤回对1位纪录片制片人的告诉,称其所为只是记者的工作。她在拍摄抗议人士关闭从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时遭捕。

路透社报导,戴亚史洛斯柏格(Deia Schlosberg)是2016年纪录片「对世界放手」(How to Let Go ofthe World and Love All the Things Climate Can’t Change)的制片人,她目前遭监禁在泛加拿大公司(TransCanada Corp.)位于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潘比拉郡(Pembina County)的基石输油管(Keystone Pipeline)站。

她今天与运动人士杰沙普(Samuel Jessup)及佛斯特(Michael Foster)遭控共谋3项罪名,这些指控最高可处45年徒刑。

佛斯特同时也以非法入侵及刑事伤害罪被起诉。

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乔许福克斯(Josh Fox),与史洛斯柏格合作「对世界放手」,他在给美国总统欧巴马及北达科他州州长戴伦普(Jack Dalrymple)的公开信中说,这些对史洛斯柏格的告诉「不公平、不正义,也不合法」。

超过30名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与记者联署这封信函,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马克鲁法洛(Mark Ruffalo)、演员黛瑞汉娜(Daryl Hannah)与法兰西丝费雪(Frances Fisher),以及艾德华夏普与无引力乐团(Edward Sharpe and the Magnetic Zeros)的歌手亚力克斯艾伯特(Alex Ebert)。

这封信张贴在「生态观察」(EcoWatch)网站上,写道:「新闻工作并非1项罪名,而是1项责任,尤其是纪录片制作。新闻自由是我们自由社会的基本权利。这些对她的指控都是不公正的,应立刻撤销。」

来源:中时电子报

 

狄倫得獎風向正確 但獲獎理由不符文學邏輯?

 

 

狄倫得獎風向正確 但獲獎理由不符文學邏輯?

美國史詩歌手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適與不適,引發討論。(路透)
美國史詩歌手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適與不適,引發討論。(路透)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斯德哥爾摩現場先驚呼後有掌聲;音樂界與文學界看法不一,有歡喜、有錯愕,網民論戰不歇。

諾貝爾文學獎112年來首度而給了音樂家,總要給個說法;瑞典學院稱頒狄倫為美國音樂傳奇,「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中創造詩意表現手法,還特別舉他無數傳唱的音樂作品中,觸及人性、宗教、政治、愛情等社會情境,一再被引用傳布,影響宏大。等於說是透過音樂散佈史詩般的文學影響力。」

部分音樂界人士對瑞典學院這種「錦上添花」的聲明不敢苟同。他們指狄倫的得獎當然令人欣慰,可是得獎的理由並不符合「文學邏輯」,在他們的眼裡,狄倫的詞曲跟詩篇是扯不上關係,甚至也不能說是「唱詩」,就只是充分運用時代電子聲樂,有力表達社會的理念。

當然狄倫能成為時代巨擘、音樂界的傳奇人物,詞曲未必稱得上是永恆,但皆有其時代意義,可說代表幾個世代的聲音。歐巴馬總統獲知得獎後簡訊祝賀。 2012年歐巴馬曾頒「自由獎章」給狄倫,稱許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不斷創新史詩風格詞曲激勵那個世代成千上萬人;出道至今50多年來,努力把傳統融入現代,至今仍然是全美乃至全球對話最有力的聲音。」

從1960年代聲援反戰、人權運動一路走來,狄倫始終走在時代前端,不斷透過音樂訴求社會良心,至今傳唱不歇。狄倫音樂詞曲、繪畫、表演、寫書與劇作等各種才情也深受肯定;只是從時代音樂傳奇變身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當年獲此獎一樣,跳脫傳統對文學的認知,這一步也未免跨太大了。

諾貝爾文學獎這些年來也掙扎在文學的小眾與大眾之間,有意嘗試新的多元走向;去年記者出身、挖掘「車諾比爾悲鳴」苦難的白俄羅斯的報導文學作家亞歷塞維奇能出線,就可以隱約看得出時代風向在變。只是沒有料到今年變化更大。

 

来源:联合报

巴布狄倫獲文學獎 台大教授:鼓勵流行樂提升品質

 

 

巴布狄倫獲文學獎 台大教授:鼓勵流行樂提升品質

諾貝爾文學獎今年頒給75歲的美國搖滾歌手兼作家巴布狄倫(Bob Dylan),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廖咸浩認為意義非凡,除了肯定巴布狄倫個人成就外,也同時讓流行音樂的文化深度躍上檯面,讓世人更加注意,並反思詩歌原始初衷,以及未來對流行樂的品質提升。

  • 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表示,巴布狄倫獲獎,有助於未來流行音樂的品質提升。(資料照,記者林曉雲攝)

    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表示,巴布狄倫獲獎,有助於未來流行音樂的品質提升。(資料照,記者林曉雲攝)

  • 諾貝爾文學獎今年頒給75歲的美國搖滾歌手兼作家巴布狄倫(Bob Dylan)。(取自諾貝爾獎臉書)

    諾貝爾文學獎今年頒給75歲的美國搖滾歌手兼作家巴布狄倫(Bob Dylan)。(取自諾貝爾獎臉書)

廖咸浩表示,巴布狄倫在西方搖滾樂史上非常重要,其歌詞作品的文學內涵亦受肯定,不只詞好,還充滿豐富多面向,有時抒情、有時抗議、有時更富有哲理,也亦關注現實,情歌更非常厲害,等於是把所有民歌手可以扮演的角色都集於一身。

廖咸浩說,巴布狄倫最初創作堅持只用木吉他,不願「插電」,是屬於都市民謠風格,而他身處的美國年代,有著崇尚嬉皮、回歸自然的地下文化,藉此對抗著政治、軍事、工業3者「惡魔」複合體,反戰、反抗思想濃烈,用一種深度來介入民權運動,在當年相當活耀,只是後來也轉變風格,開始用電吉他,但也適度呈現巴布狄倫那多變的風格。

而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破天荒頒發給歌手,廖咸浩認為「是一個重大突破」,雖然巴布狄倫的詩人身分,在過去4、50年來也有學者關注,但其廣為周知的成就仍是在流行音樂上;認為此舉除了肯定巴布狄倫個人,也同時肯定了流行音樂對人類生活的廣大影響。

廖咸浩說,其實在18、19世紀之前,東西方文化多將寫詩與唱歌合一,是後來隨著社會分工精密,才慢慢淡忘兩者關連,事實上仔細觀察,許多流行音樂的歌詞都相當富有詩意,且一般人可能不常看書、讀詩,但往往不經意就會聽到一首流行歌,巴布狄倫獲獎,同時也代表流行音樂這類藝術類型的重要提醒,提醒世人要更重視,並提升其深度與品質。

廖咸浩最後逗趣的說,自己是巴布狄倫的粉絲,而在當年聽著他的歌,還有其他許多具有深度的歌手,如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賽門和葛芬柯(Simon & Garfunkel)等,都以心神嚮往,更想化身為吟遊詩人,拿著一把吉他,到處創作歌唱、浪跡天涯了。

 

来源:自由时报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張鐵志:看到文學的多元性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張鐵志:看到文學的多元性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

美國歌手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肯定,讓呼聲極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度陪榜,狄倫獲獎讓文化評論人張鐵志極為振奮。

張鐵志指出,大眾熟知狄倫大名,通常是因他的歌手身分,「狄倫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就被肯定,美國大學文學課程便將他的作品列為教材。」張鐵志指出,狄倫在60年代被公認是世代的代言人,「不僅反戰,他關注黑人民權運動,所譜寫的歌詞曲也關懷時代青年的困惑與焦慮。」

張鐵志說狄倫最偉大之處就是追求創作的腳步永不停歇,到老實創作仍然銳利、尋找新的可能性,甚至敢於挑戰自我,狄倫被公認是世代的代言人,「狄倫反而撕去公眾加諸的標籤,拒絕再參加任何社會運動,作品也轉向複雜的內心自我探索。」

張鐵志表示,歌詞寫作早就該被列為文學創作的一部分,「狄倫的獲獎,看到新世代文學多元的可能性,是文類嶄新開拓定義的見證。」

 

来源:自由时报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掀起作家論戰

 

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掀起作家論戰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巴布狄倫。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巴布狄倫。美聯社
 

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對文壇的震撼性,從褒貶不一的評價或許能窺知一二。

根據法新社,就算不是十拿九穩,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和肯亞小說家兼文評詹姆士.恩古吉(Ngugi wa Thiong’o)也普遍被視為獲獎黑馬。作家對巴布狄倫爆冷出線評價不一,有人欣喜,也有人摸不著頭緒,甚至詫異之中流露一股「酸氣」。

法國小說家阿索利納(Pierre Assouline)藏不住對諾貝爾委員會的怒氣,表示「狄倫的名字在過去幾年時常被提到,但我們總以為這是玩笑話」。

他告訴法新社:「他們的決定是蔑視作家。」「我喜歡狄倫,但(文學)作品在哪裡?我認為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讓自己看起來很可笑。」

在美國文壇巨擘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歐茨(Joyce Carol Oates)和唐.德里羅(Don DeLillo)有待諾貝爾文學獎青睞,以及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等已故大文豪淪為遺珠情況下,部分作家也忍不住毒舌諷刺評審這次選擇75歲民謠歌手巴布狄倫。

「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網站也報導,「猜火車」(Trainspotting)蘇格蘭小說家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上推特(Twitter)酸評審。

他寫道:「我是狄倫的粉絲,但這是一項從老態龍鍾、念念有詞的嬉皮士腐臭攝護腺擠出的未經熟慮懷舊獎。」他之後還表示,狄倫的音樂算不上是「文學」,去查字典就知道何謂「文學」。

時常被視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的印度裔英國小說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則顯得較有風度。他推文說:「很讚的選擇。」「從奧菲斯(Orpheus)到(巴基斯坦詩人)法伊茲(Faiz),歌和詩向來緊密相連。」

「狄倫是吟遊詩人傳統的優秀繼承人。」

常用社群媒體的歐茨也恭喜狄倫獲獎,說他是「具有啟發性和原創性的選擇」。她推文說:「他的音樂和歌詞讓人縈繞於心,在最深層意義上似乎一直都『很文學』。」

然而她也表示,若想到類似的流行音樂代表人物,傳奇搖滾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也一樣值得獲獎。

来源:联合报